特殊时期的中国式“圣像画”

时间:2023-06-21 11:12: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圣像画”是西方传统绘画的特点,是对圣字、圣母等“圣人”的描绘,是最早集中表现的绘画题材。绘制数量多、范围广,中国在有一特殊阶段,也出现了类似西方圣像画的绘画题材,这股潮流来势凶猛,作品呈现井喷式,这恐怕在世界上也无人可比。

关键词:特殊时期、圣像画、毛主席

中图分类号:J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030-02

上世纪六十年代,新中国正开始悄悄酝酿着一个在后来影响全国的非常运动,这场运动历时十年,被称作“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场运动在后来被称作“十年浩劫”。关于这场新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广泛的政治运动,它的功过是非,历史和人民自有定论。我在这里要谈的是这场政治运动在人物绘画方面的出现的特殊现象和重要影响。

文化大革命算是上世界六七十年代的一场“造神”运动,那是只要是毛主席说过的话以及歌颂毛主席的,那就是对的、不容置疑的。那时的美术作品甚至是所有的文艺作品,都以歌颂毛主席和工农兵为主题内容,“红、光、亮”的色彩特征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文艺的政治意识被无限放大。原本“红、光、亮”这种创作模式和视觉样式反映了当时政治热情,也很好的概括了文革美术的审美趣味和绘画风格,然而这次高潮并没有持续很久,就被极端程式化、夸张矫饰的作品带入歧途。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这是引发“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会议于5月16日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由此,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8月7日,毛泽东发表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全国涌现了一批以此为题材的歌颂毛主席形象的美术作品。《伟大的战略部署》、《千钧霹雳开新宇——炮打司令部》、《炮打司令部》宣传画、《美术战报》创刊号——彻底摧毁资产阶级司令部、《炮打司令部》中国画等等,画面都以毛泽东同志手持毛笔为主形象,以《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为创作内容,涵盖了国画、油画、版画、宣传画等各种表现形式。这其中《美术战报》创刊号,在头版发表的这幅作品,是木刻版画形式的宣传画,画面虽没有直接出现“炮打司令部”字样,却是最先表现这一题材的作品之一且极具影响力。

那时候,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有这样一个歌颂他的称谓叫“四个伟大”,即“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四个伟大”从开始总结出来就迅速席卷全国,口号遍布各地,各种刊物、美术作品、甚至粮票、布票上都有这些口号。

由文革运动引发的毛主席“圣像画”现象,在文革美术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之前说的关于毛泽东《炮打司令部》的创作还是关于歌颂他“四个伟大”的创作,都是如此,在之后的毛泽东式圣像画中,以他在接见红卫兵时挥手的照片,全侧或半侧的头像为主,形式除了“国油版雕”四大传统美术形式,还出现图章、胸章、邮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这种铺天盖地式的“圣像画”现象,在当时能够很好的强化政治主题、成为政治宣传的有效工具。但是过于强调政治和个人思想崇拜,直接导致绘画性的削弱,绘画形式和绘画手法单一,创作观念淡薄,是比较令人遗憾的。

这里要着重强调的就是《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他作为后来文革时期的样板画,不同于其他“圣像画”的形象单一,选择了另一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去表现毛主席这一伟大形象,虽有所创新却无法完全摆脱“圣像画”的影子。它是“文化大革命”中影响深远、发行量最多、后期出现形式最为多样化的一幅美术作品。

这幅画第一展出是在1967年10月,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的“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展览”,这次展出吸引了大量的观众驻足观看,之后带来的影响非常巨大,在被印成印刷品之后,总发行量接近10亿张。“1968年9月《人民画报》选用《毛主席去安源》作为封面,并配有这样的文字:在江青同志的关怀和支持下,革命油画《毛主席去安源》诞生了!这幅油画成功地表现了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青年时代的光辉形象和革命实践,是一幅热情歌颂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艺术珍品,它受到我国亿万革命人民的热烈赞扬。”①

画面画的是青年时代的毛主席的形象,这区别于当时大多数的领袖时代的毛主席形象,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单个全身像能使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比人物众多的画面更为单纯凝练,且又因背景的处理、道具的运用不显单调,因而直观上也较易于为质朴的大众接受和喜爱,人物服饰、动态到所处场景,如长衫、布鞋、雨伞以及山路等,都蕴含着“深”意。

这幅作品当时署名“北京大专院校学生集体创作,刘春华等执笔”,这时的刘春华还是央美的一名学生,他在后来的创作感受中这样写到:“在构图上,是我们把毛主席的形象安排在最突出的地位,毛主席高大的形象迎着我们,向我们走来了像一轮光彩夺目的朝阳从我们面前升起,给人带来无限的希望。毛主席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在动态处理上,要让毛主席的每一微小的动作都有一定的含义,用稍稍扬起的头和稍稍扭转的颈部表情,说明毛主席不畏艰难、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紧握的左手表现毛主席具有坚决、彻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为争取解放全中国全人类的雄心壮志和必定胜利的信念;右手挟着一把旧雨伞,说明毛主席风里来、雨里去,为革命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到处奔波的艰苦工作作风;迈着稳健的步伐踏在不平的路上,表明毛主席为我们披荆斩棘,踏平了我们前进的道路,引导我们胜利前进;秋风吹起了由于工作紧张而没有时间修整的长发,衣衫被风吹得飘起来,表明这不是一个平常的时刻,是革命风暴即将到来的时刻。我们看到,随着红太阳的升起,安源山区见到了红色的曙光。”②

全国的“圣像画”运动如火如荼甚至近乎于疯狂的进行着,这也引起了中央的重视,1969年中国中央发出文件,名为《关于宣传毛主席形象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在文件中重申了1967年的文件《关于宣传毛主席塑像问题的指示》,并对其他方面也做了详细要求。对毛主席像创作做出严格规定,包括“积极引导群众,活学活用毛主席思想,要讲究实效。毛主席像章的制作需请示中央批准。物品及包装上不准印制毛主席像。报纸平时不要用毛主席像作刊头画”等等。这对当时近乎疯狂的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这一特殊时期出现的关于毛主席的“圣像画”运动,是建立在人们对毛泽东狂热的个人崇拜基础之上的,也反映了文革时期政治对艺术作品的重要影响,文革时期的政治左右了艺术的发展,艺术创作几乎全部依赖于对政治了宣传,其范围非常狭隘,这违背了艺术创作的原始出发点,但它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还是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特征和历史地位的。

注释:

①刘淳.中国油画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②刘淳.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我们最大的幸福[N].人民日报,1968-07-07.

推荐访问:时期 圣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