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历史课堂的“核心目标”,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时间:2023-06-20 15:42: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体会略举一二,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如何确定课文的核心目标。

案例一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课如何上?有教师是这样挖掘本课核心目标上好这课的。

1、学生的疑点

(1)这节课是讲秦汉时期的文化,而佛教、道教与秦汉的文化有什么关系?

(2)司马迁写《史记》之前曾到过哪些地方?课本只是一笔带过他外出的游历,并没有具体描述。

(3)司马迁受了这么大的屈辱,为什么还要坚持写完《史记》,他为什么不去找个地方隐居,避开世人的眼光?

2、课文课程标准的内容却是:

(1)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2)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3)搜集秦陵兵马俑的图片,举办主题展览。

3、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

(1)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识别和运用图表的方法)

(2)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而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它表现在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乐以成德,文以载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了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

历史教学的价值分析是“史学作品的主题是非虚构又不完全实体性的,然而,它的主题魅力仍然是可以感觉到的。第一是严谨的真,其次是高尚的善,最后是优美正直的情操和智性的美。”

于是该教师基于初步理解秦汉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确立本课的核心目标。

本课核心目标的确立为:收集秦汉文化昌盛的历史信息,体会秦汉文化中“真”“善”“美”等促进人发展的力量。

那么核心目标的展开与达成设计了以下探究过程: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既突出了本课的核心目标,又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使学生在探究中自然掌握了课文内容。

另外,也可以在历史的细节处挖掘历史课堂核心目标。

案例二:

杀死一个鬼子有多难?

教师设计了以下材料来突破难点,达成核心目标的。

抗日战争胜利的代价有多大?

据国民政府1947年10月统计,抗战中中国军队阵亡1328501人,负伤1769299人,失踪130126人……据《日本陆海军事典》中记载日军死亡40.46(不包括东北),战后遣返中死亡5.11万。

1.中国军队战斗力分析

细节一:战时国军士兵90﹪以上是文盲……新兵入伍后半年,还不知如何瞄准,如何使用表尺与目测距离,大多数士兵打仗时只是胡乱扳放。

细节二:战时国军士兵因营养不良,体质严重恶化。缺乏食品,而不是武器,是导致战时国军战斗力下降的首要原因。前方缺乏药品,伤兵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因伤不及救治而致死者占死亡率之大部。

细节三:蒋介石承认,“我们军队里面的所有车辆马匹,不载武器,不载弹药,而专载走私的货物……在撤退的时候,若干部队的官兵到处骚扰,甚至于奸淫掳掠,弄得民不聊生!”

2.日军战斗力分析

细节四:如果苏军每发射出100发子弹可能杀死5名敌军的话,那么,日军100发子弹就可能杀伤10名甚至20名敌军,也就是说,当年日军的作战效率大约是苏军一倍以上。

——姚天成 《看看我军抗日老战士怎样对付日军的“高效作战”》

细节五:在被俘和击毙的日军官兵身上都能找到《步兵操典》小册子……书上勾画的重点和读书心得比比皆是,足见日军官兵研读此类书籍所下的功夫非同一般。日军士兵能升为准尉或曹长的,皆是能把部队教程背得滚瓜烂熟之人。

——沈克尼 《侵华日军作战训练的依据——步兵操典》

细节六: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

——李宗仁唐德刚 《李宗仁回忆录》 2005年

1.通过阅读和比较,你对中日军队战斗力有怎样的认识?

2.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3.战斗力差别如此大,我们为什么能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通过特别材料的对比分析,学生很清楚的了解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艰辛。使其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核心目标也顺利达成。

再次,还可以取三维目标中的一维作為切入口确立核心目标

我在上《百家争鸣》一课时,我就以“知识与能力”为核心目标设计了下面的教学:

设问:“百家争鸣究竟在争什么?”

然后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发言后教师总结得出:

儒家与墨家的“仁爱”与“兼爱”之争

儒家与道家的“有为”与“无为”之争

儒家与法家的“人性善”与“人性恶”之争

这样,复杂的内容变得非常简单,教师也就轻松突破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教师要让历史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要使课堂“活”起来,就必须深入专研分析教材,从多角度去挖掘历史课堂的核心目标,采取多种方式去展开和达成目标,从而顺利达成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孝远:《史学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65页。

[2]喻德文《中国抗战损失和战后索赔始末》1995年

[3]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80页。

[4][美]拉泽尔著、吕良环等译:《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年

[5]李宗仁、唐德刚 《李宗仁回忆录》 2005年

[6]李惠军《灵魂的追问(1)》,《历史教学》2015年第2期

推荐访问:课堂 历史 挖掘 核心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