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案例教学实效性初探

时间:2023-06-20 15:24: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案例教学促成了师生双向互动、平等对话,它对于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具有很大帮助。本文从升学需要出发,论述案例的优化是开展良好教学的前提,而选择合适的案例呈现形式,是提高案例实效性的有效手段。借助情景化的问题创设,师生在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实现师生课堂的互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知识迁移和发散能力,真正做到课堂高效、学生能力突出。

【关键词】案例 教学 情景 能力 实效

《浙江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7年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学业考试的命题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景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05年-2007年浙江省各地市中考情景题占的分值如下表:

从表中看出,浙江连续三年各市地情景分值所占的比例都在85%以上,且略有增长,而金华更高达100%。由此可见,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借助创设的情境展开教学,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技能已成为教育部门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情景题的创设和训练,而案例教学的有效运用,正符合这种要求,它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对于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具有很大帮助。

一、优化案例,注重案例的呈现,有助于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效性

1. 立足于课标,从贴近学生生活中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开展的必要前提

一个好的案例呈现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擦亮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案例与教学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案例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创设的情景,能使学生设身其中去思考、决策,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课程资源中的案例,是立足于课标编写的,可读性强,也生动典型。在案例教学设计时,这一类的案例素材应是首选。教师依照课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案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问题情景。但也有些由于案例的内容陈旧或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一定的距离,可读性不是很强,学生对于这样的案例缺乏兴趣。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水乡孕育的城镇》的教学内容为例,由于案例呈现的情景与当地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在阅读这一案例时,缺乏生活体验,难以扩大想象空间。如果教师在平时注意收集各类素材,加以合理利用,也完全可以跳出课本。类似的教学内容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由于课程资源中呈现的案例比较陈旧而非最佳选择。而发生在学生身边类似的“有关资源不合理利用、追求经济发展而产生环境问题”的事件很多。学生耳濡目染,感受更深刻,完全可以取代课本中的某些案例,既贴近生活,又富有启迪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典型而生动的案例可以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教学效果也会因为案例素材的优化而得以提高。

2. 注重案例呈现的有效性,使案例成为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起点

案例呈现方式多种多样。而合理、有效的教学呈现,能提高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延长学生认真听课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更深刻体验案例角色,领悟案例的内涵,情境的再现成为课堂的重要选择,也融入了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案例教学中,问题情景创设、演绎和发展,成为教师非常关注的一大焦点。多媒体的视屏制作由于展示的直观视觉效果,让学生真实地进入案例情境,再现案例的过程,因此学生理解直观易懂。而选择让学生参与小品表演也因为再现了故事背景,易于让学生进入某种问题的特定情景之中,实现思维与情景的交流沟通,引人深思。但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节奏,扣紧课题,千万不要陷入一场热闹过后就平平淡淡地结束,而应以此为一个情景契机,让学生的思绪踏着教学节拍互动起来,把花了教师很大神气的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好,让环节为教学服务。当恰当的案例情景再现时,学生更易于捕捉到案例情景制造的场景矛盾,提炼的信息更准确,思维启迪更有效。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难度降低,为培养了解决问题积累起更多的实战经验,教学目标更容易落实。

二、让学生充分融入情景,重视案例过程的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 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发散思维

交往论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这种教学地位的平等却由于社会地位、传统习惯、信息不对称性等因素,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同的学生由于个性、生活阅历、智力等有着很大的差异,解读信息能力不尽相同,课堂的表现差异悬殊。严肃的课堂氛围往往对于内向、不善表达、程度有限的同学,更加剧了他们在课堂上的保守,养成依赖他人、分享成果而丧失了互动性和创新性。教师显然难于深入开展教学,不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案例教学法由于创设的问题情景开放,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对问题的需求。学生在开放的问题情景中体验了成功,建立起自信,克服了紧张、畏难的情绪,也使学生从心理上弱化了课堂严肃的氛围。在一次优质课的评比中,一位教师在“网络的利弊”教学中,创设出的问题情境弱化了课堂上严肃的氛围而取得了成功。“你知道这些MM、PK、9494、青蛙、稀饭是什么意思吗?对于这样的表达你有何看法?”这样的问题呈现,吸引了学生对案例的关注,也激起了学生对问题的征服感。创设出的活泼、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很快融入了问题的讨论。教学从预设到生成很快衔接,师生的情感距离拉近,配合自然和谐。热烈的讨论使得“网络的利弊论”逐层打开,学生在课堂上的剖析也更加透彻、精辟。师生的课堂互动,不但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快提高,思维得以启迪,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得到发展,而且课堂的讨论也对部分沉迷于网络的学生进行了及时教育,实现了课堂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 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充分融入,使学生的思维流动起来

案例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以学生为中心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还原学生的主体讨论是实现案例教学的主要途径。课堂的教学是建立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之上。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突破课堂纪律的约束,一张一弛实现思维的激活需要教师创设、提供平台。而案例教学由于创设一个具体而积极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机会处于管理者的地位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有了具体的情景依托,想问题的切入点就容易把握,思维更活跃,能更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比如 “重建我们的家园”一课教学,创设的问题情景就曾经引导了学生积极的思考。在呈现了我市某地几处石灰窑的生产场景及周围的环境图片之后,学生对这样的情境就有了较深的体会。紧接着教师设问:“你看到了什么?我们的家乡怎么了?”情景创设鲜明,矛盾突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接二连三的发言,看得出教师以把学生有效地引向课堂主题了。接着教学又转入下一环节:呈现出媒体对此事的相关报道和图片,当地政府对这件事的态度和相应的做法。学生看得很认真,非常投入。教师沿袭着学生的思维创设:“我们为什么要重建我们的家园?怎样重建我们的家园?”由于案例呈现的问题始终围绕着学生熟悉的情境,更易于让学生展开联想,找到了探究和讨论的着力点,因此讨论的话题也让学生感觉亲切自然,激发了学生关注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学生的兴趣在营造的问题情景中得以放大,在他人示范效应的辅助下思维火花迅速点燃,课堂的讨论空前活跃。由于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觉得自己有事要干,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把课堂的教学推向高潮,这是教师的说教和远离学生生活圈子的案例难以达到的效果。

3. 立足于问题的有效提问,精心创设情景,促成教学的预设生成

案例的教学实效往往借助于具体的问题情景创设得到落实。要实现教与学的和谐,情境创设非常重要。它可以生动地再现仿真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开展想象,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师生教学的双边活动,使客观情景与主观活动情景融合协调。

情景问题的创设,要建立在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能力范围和将要达成的目标基础上。学生情感的进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的问题也应有一定的梯度,使问题呈现与案例提供的信息紧密相连。同时要关注问题本身的开放性,能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积极思考,开启思维的钥匙。正如一位教师在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天涯若比邻》一课教学设计中创设的问题情景:孙悟空当时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历时多年取回真经。今天他的玄孙孙小能如果仍旧到西天取经,他是否要很多年才能到达西天?为什么?他西天求取真经还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吗?为什么?便利的交通和快捷的通讯给我们的生活还带来哪些巨大的影响?设想孙小能的子孙再求取真经,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又会怎样变化?这四个问题的情境设置做到了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同时又不拘泥于思维定势,每设计一个问题均与具体情境相扣,步步为营,注意了提问的有效性和渐进性,能不着痕迹地把学生领入创设的问题情景中,引导学生把交通、通讯与科技融合一起。而该教师的问题情景创设,寻找到了学生的就近发展区,激发了学生内在需要,使得其后的教学获得了成功,整堂课的教学提问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推荐访问:初探 实效性 案例 教学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