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过程性评价在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3-06-20 13:48: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目前,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多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地反映历史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高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需要。因此,实施过程性评价教学改革,是新教育形势下提高高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在过程性评价实施过程中,多元化、有层次地设计评价方式,将历史专业课程内容有效地综合,将有关学科、课程知识高度融合,在场景化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贯彻过程性评价,是提升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非智力因素;场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1C-0041-03

过程性评价是随着人们对教育评价的性质和功能的认识逐步加深而提出来的。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既重视学习成果的价值判断,同时认识到学习的过程也是反映学习质量水平的重要方面,强调过程的价值。采取过程性与目标性并重的取向,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也包括对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评价。过程性评价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评价,将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促进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的融合。

在当前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然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大背景下,高校历史学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高校历史学专业有必要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性评价教学改革,这不仅是推动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社会进入新的教育形势下,提高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一、高校历史学专业终结性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在我国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中,课程评价方式多以期终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人才培养的长远发展来讲,也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一)终结性评价不能真实地反映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

历史科学侧重于歷史理论研究和对历史的理性认识,着眼点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思考和经验总结。受学科特点影响,高校历史学专业既定的培养目标多为培养历史学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略显单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校历史学专业尚未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多为教师登台讲授,学生以听为主。课程的评价机制为终结性评价方式,即以期终试卷书面作答的质量来检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以期终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方式。

试卷内容多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掌握情况,重理论、重识记。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了历史史实和基本理论,但是该评价方式使“标准答案”成为核定学生成绩、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学生只需要在期终考试期间突击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即可,并将学生的思维限定在教师既定的评卷思维模式中,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这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同时,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及困惑和问题,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二)终结性评价无法有效地激发历史学专业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历史学在培养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爱国主义情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和观点,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历史脉络和史实,还可以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根基,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和唯物史观,更好地指导日常生活,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些价值观、情感等非智力要素,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但是,高校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学术型为导向,专业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往往偏重基本史实的讲解,照本宣科,终结性评价方式也多考查学生掌握史实的准确性,强调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识记。这种考核方式固然强化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但也无法有效地帮助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激发非智力要素,促进全面发展。

(三)终结性评价忽略了历史学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目前,高校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历史学专业的通史教材内容大多以时间为纵向轴线,以政治史、经济史为主要讲述范围,史实清晰但内容不够丰富。但是,历史学包罗万象,学生不仅仅只对政治史、经济史等方面有兴趣,可能还对考古、古籍整理、文博、社会史等方面有知识需求,尽管教师们尽可能多地开设地方史、专门史等选修课程,但依然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同时,受培养目标、教材和教学内容等限制,课程试卷也多以政治、经济等方面为基调进行终结性评价考核,相对狭窄的考核内容只能筛选出在历史学基础研究领域相对优秀的人才,而对政治史、经济史不感兴趣的学生,终结性评价方式往往使他们感到厌烦,被动学习,学习效果和质量都不高,很难体现出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效果;对于那些在文博、考古等领域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同学,则在终结性评价方式中失去了学术优势和个性化优势。

另外,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考核出的高质量的学生,仅仅能胜任单纯的与历史研究相关的就业岗位,就业渠道并不广泛,与社会需求脱节。

上述终结性评价方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严重影响到高校历史学专业的正常发展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效果,以及学生个人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引入过程性与目标性并重的过程性评价机制。

二、高校历史学专业过程性评价的实施

高校历史学专业应该通过加强过程性评价,以教会学生“学”为目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真正做到“会自己学、会思中学、会做中学”,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构建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当然,要达到这些目标,可以在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中尝试如下的过程性评价改革。

(一)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过程性评价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在注重学生阶段性知识积累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投入、自主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以此全方位地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过程性评价不过分追求评价标准的归一化,不过分追求评价方法的标准化,不过分追求评价结果的精确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才能的机会。

就历史学专业来讲,将相关课程多元化、有层次地进行过程性评价设计,有利于上述教学目标的实现。小班教学是实现高校历史学专业过程性评价的基础,班级人数可以控制在20~25人之间,班级人数少,教师比较容易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各自不同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的差异、学习进度的快慢,也容易有针对性地设计过程性评价。在小班授课条件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可以采取由学生准备主题自主讲课、分组讨论、总结汇报、答辩等方式,分阶段、分主题展开教学,评价由教师评价和学生之间互评、学生个人自评构成。这种多元化评价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情感认知、升华专业素养。同时,教师可以在多元化评价机制中与学生深入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困惑,实时掌握一定阶段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教学更富有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

如上所述,由于特定的教学体系和评价机制,传统的历史学专业教学很难有效地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与就业也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之一就是打通专业课程之间的学科壁垒,将历史学专业课程内容有效地综合,并且与其他相关学科实现课程互通,将有关学科、课程知识高度融合,给学生以更广阔、宽博的学术视野,这是提高历史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高校学科体系中,很多专业都与历史学专业关系密切,比如社会学、管理学等,可以将历史类课程设置与相关专业课程整合,如可以增加与文化产业有关的课程,开设“历史文化资源”“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等课程,从历史的角度为文化产业背书;也可以开设“地方民俗史”“历代旅游文化”等课程,为准备从事旅游业相关工作的同学增加历史厚重感;还可以开设“历史上的管理案例”等课程,实现历史学与管理学的学科互通。

教学内容的综合化,一方面,拓展了过程性评价的考核内容,有利于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学生拓展专业知识领域,增加了历史学专业学生的从业资本,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式的场景化

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内容博大精深,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是对教师教学的巨大挑战。于是,教学方式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有选择地采用“直观教学”“场地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方式,创设各种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内蒙古地区高校历史学专业开设“内蒙古历史与民俗”课程时,可以把课堂内容带进民俗博物馆、民俗展览现场,进行现场教学;或者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典型地区调研,亲自搜集口述资料、文物等,或者考察、调研历史名城、文物遗址等。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实际参与制作历史专业课程影视片和历史主题纪录片,促使学生自主建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如:可以借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历史文化影像化工程”教学实践项目。

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单位可以与当地博物馆、文物局、旅游局等部门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搭建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当地文物展览、科普活动中去,如在“抗日战争胜利周年纪念活动”时帮助有关部门进行会展布置、主题讲解等工作;还可以组成宣讲团,深入到社区、企业等单位宣讲历史知识。

通过场景化教學、实践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真实及历史渊源,这既增加了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也会提高,思想情感也得到了升华;教师也可以多角度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做出教学评价,增强了专业教育的教学效果。

综上,通过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进行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改革,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更广泛地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和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当然,这些过程性评价教学设计,还不够完善。只有在过程性评价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历史学专业教学实践中不断及时调整,才能使学生在评价中不断取得进步,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实现历史学专业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高凌飚.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 林怡.高校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

[3]李志义.对大学教学的“三思”[J].中国高等教育,2009,(7).

[4]王莉,宿方萍,刘亚.过程性评价方法在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23).

[5]黄俊华.教育信息化与高校历史教学[J].河南教育(高教),2014,(9).

推荐访问:历史学 试论 评价 过程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