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如何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时间:2023-06-20 13:36: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德育回归生活,是一种必然趋势。源于生活、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本土文化,是物质、精神与生态文明的总和。本文以扬州为例,探讨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扬州本土文化资源,让学生更形象地感悟和理解相关知识点;这既是培养学生家乡情怀的基础性德育工作,又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本土文化 思想政治课 核心素养

本土文化是一个丰富、多面的复合体,既包含意识形态的观念文化、精神文化,又包含物质形态的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①。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一些抽象概念和原理学生不易深入理解,而发掘并利用本土文化中蕴藏的最直接、最广泛、最接地气的课程资源有助于引导学生从抽象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地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知识,因为学生不但更熟悉家乡的环境,而且对家乡的历史风俗和现实发展有特殊的情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资源,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是德育课实现回归生活、贴近学生心灵的有效举措。

一、本土文化的本质内涵

我国地理形态多样、历史发展脉络复杂、民族构成多元化,孕育出异彩纷呈的本土文化。本土文化并非传统文化,它是各种文化经过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重新阐释的文化,具有独特性、民族性与纯粹性,是本土文化在动态变迁过程中更新、演进、创新和转型后独创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是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本土文化又称为区域文化,主要指本地区的历史事件、历史名人、名胜古迹、出土文物、土特产品、特色文化、政治时事等,范围相当广泛②。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社会发展资源三大类别。本土文化恰恰涵盖这三大类教育资源。纵览扬州的本土文化,其作为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汇集了柔婉秀丽的园林文化、波澜壮阔的红色文化和开发包容的运河文化,扬州本土文化既有历史传统的沉淀,又有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其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不胜枚举。扬州古运河蕴含的开放包容、坚韧自信的运河文化精神界;独具风格的园林文化融合南方的秀丽和北方的大气,体现和谐共生的人文精神;积极进取的盐商精神和敬业乐业的工匠精神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资源。从历代扬州名人到今天的“扬州好人”所體现的人格精神和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盐商精神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资源,无论是历史的扬州还是现代的扬州,都包含丰富的可供进行思政教育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资源。

二、本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德育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社会化、生活化、综合化和活动化,挖掘并适当运用,可以充分发挥这些本土文化资源的思想提升、实践体验、价值观引领等功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活化教材内容,点燃思维火花。

高中思想政治课包含很多抽象基本概念和原理,教学内容较枯燥单一加上教学资源不足导致高中思想政治课陷入“教师不欢迎,学生没兴趣”的窘境,而引入本土文化,说学生身边的人、讲学生身边的事,与日常生活有机融合可以活化思政课教学内容,让思政课变得灵巧生动,改变思政课沉闷无味的现状,以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本土实例化解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时效。例如在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课时,仅仅通过教材上的图片难以让学生体味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魅力,以扬州本土的传统文化导入课堂,以扬州古迹、传统工艺品和历史名人对教材内容补充说明,既能让学生了解到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又能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性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又如讲到哲学生活《实现人生的价值》一课时,可以举办“扬州好人进教室”的活动,让有道德的人讲道德,呈现给学生具体真实的典范,同时举办以“怎样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议题让学生为“扬州好人”撰写颁奖词的活动。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活教材”的“扬州好人”以道德模范形象现身课堂,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不但让学生领悟到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知晓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而且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增进学生政治认同,促使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上创设承载着德育资源的本土文化情境,补充感性材料,赋予高中思想政治课新鲜的活力,促进思政教学与社会同步发展,让学生感同身受,主动思考探究与交流学习,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思维活跃度,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

(二)增强实践体验,丰富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政治课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强调“课程内容活动化”,重视学生的真实生活和直接经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是建构主义理念的重要体现。以本土文化作为德育载体对学生进行熏陶和培养,可以达到实践性和体验性的课堂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经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定的经验,如何让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教材内容发生有机联系呢?本土文化资源的运用达到了“黏合剂”的效果,让抽象的教学内容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通过本土文化的实践活动进行体验式学习,进而主动吸收思想政治教学的内容。以扬州刚刚举办的园博会为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资源。比如带领学生参观江苏省园博会扬州主会场,体验山体、水土生态修复技术、海绵技术等技术创新,可以与哲学生活第三单元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教学内容相联系;带领学生观赏江苏省各个城市风格迥异的园艺,如扬州园以唐时明月为引,镇江园以历史名家书法为题,泰州园以梅兰芳大师代言等,可以与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内容相联系;带领学生感受园博与文化、文创、旅游的融合,享受套餐式体验,使用集观赏、休闲、体验等多功能的同一设施可与哲学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教学内容相联系;园博会所体现的绿色发展理念也与德育内容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相吻合。本土文化资源有效补充课堂教学资源的不足,在为高中思政课贴上“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等标签的同时,也给予学生体验生活、自身实践的机会,一方面不仅符合新课改寓教于生活、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到思想政治课和实际生活的契合之处。另一方面将学科知识和学生经验相结合,连接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以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实践体验中协调发展综合素质与能力,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三)培育核心素养,实现价值引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高中学科核心素养包含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将乡土文化引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是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落地生根的有效途径。如高中《文化生活》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一课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实现四大核心素养的融合提升。

1.政治认同:扬州作为一个国际旅游城市,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颇为丰厚。扬州本土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建筑,如各种私家园林、传统戏曲,如扬剧、扬州清曲;传统工艺,如漆器、玉雕;老街文化,如东关街等,将这些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本土文化以多媒体形式展现给学生,既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创新的重要作用,又可以在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喜爱之情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决心。

2.科学精神: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单纯的理论讲解或以教师经验为出发点设置的情境不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以扬州本土文化为基础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或让学生主动进行课外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案例调查与实践,既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又符合建构主义的四大学习要素,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本土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防止学生产生崇古贬今的错误倾向。在引发学生对地方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与创新的反思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实事求是和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

3.法治意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在对扬州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系统学习后,上升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学习,了解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自觉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我们的权利又是我们的义务,一切破坏文化遗产和公共文化设施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

4.公共参与:新时代德育强调生活化的情境和实践体验感,在讲授“文化传承与创新”一课时可以充分利用扬州本土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名胜古迹或名人纪念馆,积极开展“制作家乡的文化名片”等活动,让学生走访调研扬州本土传统文化;组织宣讲本土优秀文化的社会公益活动等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公共参与中热爱公益事业,主动践行公共道德,进而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继承者和弘扬者。

在教学中以扬州本土文化为主题,以本土资源贯穿整个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在“生于斯,长于斯”的亲身体验中感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教学内容有具体的认识和感悟,而且能让学生在乡土气息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核心素养的熏陶和感染,实现四大核心素养的融合提升,从而实现课程目标。

三、运用本土文化扮靓思想政治课堂的实施策略

扬州本土文化在当地高中思政教育中应用的实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虽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在实际应用中要有所甄别,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挑选出既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符合时代精神,又与课程内容相契合,符合课标要求的内容,还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教育机制。

(一)挖掘地域资源,渗透家乡情结。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在挖掘地域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同时恰当渗透家乡情结,以乡土文化的直观性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在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等状况的基础上产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责任意识和文化情怀。如扬剧、扬州评唱、扬州清曲等著名地方曲艺,淮扬菜、牛皮糖等饮食文化,以及漆器、玉雕、绒花等传统工艺品。这些文化内涵或载体是扬州历代人民原创精神的结晶,作为课程资源能极大地发挥培养高中生创新精神和拼搏进取精神的德育作用。如在学习“影响价格的因素”时,扬州的漆器就可以作为地方典型案例引进课堂教学中,其中一般的头饰工艺简单,价格和价值相对较低;扬州的绒花头饰因为其附加特定主题的文化内涵,生产程序复杂、时间长,且单品难以批量生产,自然其价值和价格相对较高。学生通过了解家乡产品的生产过程、知名度、美誉度与市场价格等,较直观地掌握劳动生产率与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过程中适当加入本土文化,让每一个角落都飘荡着优秀本土文化的芳香,发挥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

(二)精选时政资源,提升课堂活力。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践性等特征,它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时政热点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资源,而扬州本土时政热点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关心家乡发展的责任意识,培养其对社会形式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扬州刚刚举办了第十九届江苏省运动会开幕式和第十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精选与教材内容相契合的时政资源,如园博会中的创新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可以以扬州市“省级领军企业”作为时政案例讲解企业的经营一课,甚至可以带领学生参考这些新兴企业,了解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充分利用本土丰富的时政热点,发挥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说明、解释、拓展与启发作用,使学生对新课内容有着准确、真实的认知,增强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在学生课后的社团活动中可以开展“时政讲堂”等与扬州时政热点相关的主题活动,让课堂的活力蔓延到课外活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家乡时政的学习,进而形成协同创新、目标统一的“共同体”。

(三)引入红色文化,激发民族情感。

利用红色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扬州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而且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现存的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有22处。红色文化的运用能让学生更好地开展“我国的政党制度”学习活动,可以开展红色旅游,如参观扬州革命遗址和革命历史展览馆,请扬州本地的老战士走进课堂口述历史,从中汲取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力量,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又如在学习“文化塑造人生”时,通过引入抗战文化与扬州革命先烈的事例,让学生接受民族精神、抗战精神的熏陶,有效地培养学生不服输、不放弃的精神,讓学生积极、努力地开展学习活动,投入“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把学生的梦想与中国梦、民族梦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和核心素养。以红色文化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开展“红学讲堂”等多种与思政课学习相关的课外活动既是红色精神的延续与传承,又是思政课学习的不断深化与升华,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陶冶了学生的情志,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注释:

①崔金辉,李颖.以本土文化创新高职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4(03):56-59.

②施守娟.优秀乡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7.

参考文献:

[1]陈小春.开发泰州本土课程资源激活高中政治课堂[J].中学教学参考,2017(04):70.

[2]张香水.浅析本土课程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德育功能[J].中学教学参考,2017(01):58-59.

[3]蒋卫星.让思想政治课在乡土气息中活起来[J].中学教学参考,2018(09):49-50.

[4]崔金辉,李颖.以本土文化创新高职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4(03):56-59.

[5]施守娟.优秀乡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7.

[6]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推荐访问:思想政治 本土 融入 高中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