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主观镜头到底是什么?

时间:2023-06-20 11:06: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主观镜头是一种模拟画面主体的视点和视觉印象进行拍摄、表示片中角色观点的镜头。当角色扫视一场面,摄像机代表该角色的双眼,展示出角色所看到的景象。

主观镜头把摄像机当做某一角色的“眼睛”,直接“目击”场景中的其他人和事。这种镜头运营拟人化的视点运动方式,因此更能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参与感。与客观镜头的纪实性相比,主观镜头更追求视觉冲击和画面效果。当主观性角度拍摄到的影像呈现在银幕上时,观众开始会有些不适应,但看到视点随自己移动时,代入感增强,会有与以往电影不同的刺激感和视觉体验。

简单来说,摄像机变成了观众的眼睛,当观众与人物“直视”时,仿佛与TA进行对话的就是自己,而镜头中的演员不正视摄像机时,观众又变成了“偷窥的人”,如果是一部犯罪片,那么每个观众都将是这个罪案的“目击者”。

类型 主观镜头不只是“战时补充”!

主观镜头有多种类型,不是只有《硬核亨利》中的镜头才属于主观镜头,很多电影会采用这种镜头语言。它的主要呈现形式有单一的主观镜头、客观镜头转主观镜头、主观镜头转客观镜头,以及主客观镜头互相转换。其实,我们经常可以从“主角的眼睛”看世界,只是你没有注意到。

单一的主观镜头没有主客观的变化,就像《硬核亨利》中那样,摄像机和画面中的人物互动,观众参与感强烈,随时随地进入“备战状态”,适合战争片和犯罪片等动作场面较多的戏。把故事强加给观众,让故事本身感染力更强。客观转主观镜头通常剪接在角色观看的镜头前后,因为客观镜头给了人物眼睛视线的画面,观众的内心应该是希望下一个镜头看到“角色人物视角”,因此客观转主观镜头就十分必要了。

主观转客观镜头则是悬疑片的好帮手。先出现主观镜头,交代角色所处的环境,但不说明是谁,然后切到客观镜头,引起接下来的情节。这一做法会让观众下意识地去猜是谁的视角,增加悬念。再举《泰坦尼克号》为例,露丝梦回音乐厅,杰克伸手拉她,镜头由露丝视角下的环境和男主角变成二人相拥,让观众的心理预期得到了满足。最后一种相互转换的镜头难度系数较大,常见于长镜头中,用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激起观众共鸣,增强人物的隐喻色彩。

发展 像一场真人CS游戏

电影史上最早试验主观镜头手法的是1900年的短片《祖母的放大镜》,当时导演史密斯的想法是“摄影机就是人物”。片中的摄影机模拟了奶奶通过读报放大镜看到的猫、文字等信息。1919年冈斯的《战争与和平》也运用了主观镜头,自此之后,导演们开始对主观镜头燃起了兴趣,运用也就越来越多。上世纪20年代早期的电影《忠诚的心》和《最后一笑》都恰到好处地使用了主观镜头。我们看到的经典作品《泰坦尼克号》中,杰克来到一等舱、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卡梅隆为了使观众能够与两位主角尽量接近,就多次使用主观镜头。随着CG电影的发展,镜头的局限也越来越小,主观镜头也逐渐丰富起来了。

当然,也有导演不习惯用主观镜头,他们觉得这种方式会先入为主。《认识电影》中提到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觉得“角色即普通人,不用镜头角度来做价值判断”。他的摄影机通常都是离地四尺高,他的镜头也都是中性的,不带情感,让观众自己做判断。

但在很多电影剧本中,主角看到的某一画面很容易成为至关重要的一个线索,这时角色就会切换到主观镜头,让观众成为这一个故事的“线索人物”,来观察全片的发展。尤其是有些特殊情节中,对于特殊人物也要采用主观镜头。电影《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哈里·波里得到了一件隐形衣,他潜入校长室,其他人理论上应该看不到他,所以这就需要主观镜头来处理,让哈里·波里躲在隐形衣里,而观众看到的就是哈利·波特的视角。

打着全程“主观镜头”的电影《硬核亨利》也算成功把观众带入到片中角色的世界。像一场真人CS,对方被打倒的瞬间,自己也会有被冲击的感觉。从开始的不适应感到后来慢慢变得融入这场“游戏”。影片为观众呈现了“第一战斗视角”,会是很多游戏咖喜欢的类型,还有人说“如果再用VR看一遍电影肯定更嗨”。

推荐访问:到底是什么 科普 主观 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