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陵十三钗》看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的探索与进步

时间:2023-06-20 08:36: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南京大屠杀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自《屠城血证》在南京首映以来,国内外电影界人士为了真实再现南京大屠杀场面,陆续推出了许多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作品。《金陵十三钗》是对这一历史题材的全新探索,这部影片影片主题鲜明、结构完整、制作精良、人物鲜活,相比之前同题材的电影取得不小的进步。南京大屠杀这么敏感、重大、牵扯亿万民众感情的事件还有待电影工作者们不断挖掘这场战争以及战争背后更深层次的内容,这类电影应当在探索中不断进步。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救赎;人性;战争;进步

作者简介:莫琼,女(1987.6.28-)。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3--01

南京大屠杀可谓中国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民族创伤,自1987年我国第一部正面表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故事片《屠城血证》在南京首映以来,国内外电影界人士为了真实再现南京大屠杀场面,激发国人不忘屈辱历史,永葆爱国热情,陆续推出了许多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作品。从来未拍过战争题材的张艺谋这次也花大手笔来打造这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金陵十三钗》,我一直以来都十分佩服张艺谋敢于尝试的勇气,虽然他后期的作品有点差强人意,但这次他确实又让我们对他有了新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意识形态的限制,南京大屠杀很难进入电影的选题范围。但随着国际时局的变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电影工作者们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一题材上,但是这一题材过于沉重、血腥,直接呈现于大银幕,也有多方面的顾忌,比较难驾驭,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些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电影创作者们都在不断努力,力求真实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把战争作为故事的背景,把视角集中在南京的一个教堂内,讲述了妓女代替女学生慷慨赴难的故事。影片还着力刻画了浴血奋战的国军士兵,应当说这是不小的进步。影片的重点不再是表现多年前的那场浩劫,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着重塑造各种人物在战争中所迸发出来的人性光芒。

《金陵十三钗》围绕着“救赎”这个主题来展开,以女学生书娟的画外音来描述整个故事,但却是以贝尔为主线来安排影片的情节,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种种罪行,并以他特殊的身份设法保护在教堂中避难的中国女学生,这让我想起了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贝尔也如辛德勒一般从一个为钱而来的传教士变成一个伟大的拯救者,但是张艺谋却没能像斯皮尔伯格一样把人物性格的过渡把握得那么顺畅和自然,贝尔的转变总让人觉得有点突兀。目睹过每日上演的悲剧,面对乔治和玉墨的一再求救他始终无动于衷,一心想着找钱,只是一夜之间,就突然变成一个真正的救世主了。他站在楼上拿着画有十字架的旗子向下用力一挥,向正在施暴的日本兵高喊“stop”的那一刻,就如同神一般,导演给了他很多的仰拍镜头,可以看出导演的刻意塑造,但是这一转变不符合正常逻辑,观众在心理上很难接受,这也是影片美中不足的一点。

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救赎”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栖霞寺1937》、《拉贝日记》就是典型的描写救赎的故事,而张艺谋的“救赎”最大的亮点应该是把救赎的主体设置为一群妓女。妓女,是一个古老的群体,她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被人所唾弃的一个群体,然而她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却是神秘的,因此经常成为导演们反复采用的题材。追溯到中国电影的早期,被称为中国无声电影巅峰之作的《神女》就是一部讲述妓女的电影。妓女本是一个弱势群体,是被欺负的对象,而张艺谋把这样一群人与南京大屠杀这种历史浩劫联系起来,讲述妓女慷慨赴难,其实这在陆川的《南京!南京!》中也有体现,而张艺谋的独到之处就在设置了各种冲突,让这些妓女一步步转变成为烈女,在转变中挖掘她们的人性之美。由于生活环境、社会地位和人物性格的不同,十三钗和女学生们之间存在很多矛盾冲突,但是在面对每一次和敌人的冲突时她们又表现出了各自的悲悯之心,互相袒护,她们的转变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是在大难临头时体现出来的人性。

影片中导演设置了众多拯救者的角色,但是这些角色并不像大多数战争片中的英雄人物一样被塑造成完美无缺的圣人形象,他们处处都体现出人性中的弱点,唯利是图、尖酸刻薄、贪生怕死,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两面性,都很饱满,很真实。影片在快结束时,小蚊子挣扎着哭喊“我不是学生”,死活不肯上日本人的车,这是一种真实的写照,每个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在这种极端的生死挣扎下,才能体现生命的可贵,更能显示出人性的光芒。张艺谋对于人物的描述和角色的把握应该说比较到位,不仅是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的性格塑造也拿捏得当。譬如那位日本军官,虽然只有两次短暂的出场,但是通过导演的刻画,让人印象深刻。他一方面制止了日本士兵的暴行并向神父道歉,还会弹钢琴唱民谣,引得在场日军思乡情切;但另一方面,他在执行上级军令时,眼睛也没眨一下,面对神父的质问,毫无动摇。即避免了主流抗战电影中对侵略者的一味妖魔化,也避免了像陆川的《南京!南京!》一样将侵略者表现的太过人性化,歪曲历史事实。

虽然《金陵十三钗》的重点不是表现战争,但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样一个沉重的历史话题,抵抗是不可缺少的元素,所以影片在前一个小时之内穿插着表现了几段激动人心的战争场面。没有《屠城血证》、《南京1937》、《南京!南京!》等电影中那么多宏大的战争场面和残酷屠杀,只是在南京的一个个小巷中展开激战,残余的国军将士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抵抗的悲壮场面和精美的制作技术,无不体现出战争的惨烈,很多画面都催人泪下。国军将士用身体做掩护炸毁日军坦克,将近一分钟的慢动作镜头,配上悲壮的背景音乐,看着战士们一个个倒下,谁能不为之感动。而且张艺谋也十分注重细节的表现,并收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在表现战争这一块,最难能可贵的是塑造国民党官兵为国英勇献身,这在中国内地的战争片中实属罕见,这也可以说是《金陵十三钗》的进步。

总的来说,《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不错的片子,可以为张艺谋再添一部受人们认可的作品。影片主题鲜明、结构完整、制作精良、人物形象饱满真实,还有开放式的结尾让人无限回味。从《屠城血证》到如今的《金陵十三钗》,导演们对主题、叙事、人物的把握越来越成熟。虽然有这么多相同题材的影片陆续上映,并不预示着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拍多了,相反南京大屠杀这么敏感、重大、牵扯亿万民众感情的事件还有待电影工作者们不断探索挖掘这场战争以及战争背后更深层次的内容,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应当在探索中不断进步。

推荐访问:金陵 南京大屠杀 题材 探索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