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卸包袱”翻译策略研究

时间:2023-06-20 08:06: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以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为出发点,运用“卸包袱”的翻译策略,从直译、意译、音译、音译与意译结合和直译与意译结合等方面,浅析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策略。

【关键词】卸包袱电影片名翻译策略

电影片名蕴含丰富的社会语言符号。语言符号转换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电影片名语言研究的重要部分。就电影片名社会变体研究而言,国外学界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把它作为法国符号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的这段时期)结构主义研究的一部分,如Roland Barthes (1973)等;二是把语言社会变体作为电影语言研究的一个方面,如Baldry(2000)及Thibault (2004)等。但这些研究均不属于系统的电影片名语域研究,且皆侧重某一点、不及其余,缺乏宽广视野和深入透视。

国内社会语言学界对英文电影片名有较多关注,但多体现为在论述电影其它方面时涉及其片名,或仅限于对某些修辞的描述,尚未形成系统、深入的研究。学界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面有较多讨论,但涉及到中文电影片名的翻译,鲜见有分量的成果,现有的研究焦点几乎集中在一种电影片名——文化——的翻译上,对其他影响翻译的因素研究鲜有涉及。现有的国内语言交际模式(普通话、方言如粤方言和其他汉语方言)及其他外来语言(主要为英语)在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处理上有何得失,目前尚无系统、深入的研究。

综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学界已认识到以社会语言学为视角研究电影片名及其翻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某些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就社会语言学电影片名的英译的系统研究而言,学界尚未解决以下议题:运用“言语社区”理论对不同时期电影片名英译进行条分缕析的研究;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探究大陆对电影片名英译与港台地区对电影片名英译有何共性和差异;探索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大陆地区与港台地区对相同片名不同译名的的跨文化转换的机制。

奈达曾说过, “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本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①迄今为止,关于电影片名翻译的研究层出不穷,视角各异,足以证明翻译界对其的重视。但因电影片名短小精悍,所以从语义角度来分析它的翻译策略还没有引起关注。本文将从语义的角度探讨电影片名的汉译策略,一层一层剥开语言的虚假外衣,发掘其“深层”意义,换言之,就像解包袱一样,要想看清楚里层的内容,必须要“卸包袱”。

一、“卸包袱”翻译策略

译者和原作者具有不同的语义理论和价值观念。译者的理论会影响他对源文本的翻译。原作者意在写实,译者可能以为是象征手法。原作者所表达的是一个意思,译者可能以为是几个意思。译者可能根据自己的思想体系,甚至根据自己对句法的理解,采用不同于原作者的着眼点。

“卸包袱”翻译是由出生于美国中南部的俄克拉何马城的著名圣经翻译学家奈达提出的。他认为,翻译不但是一门艺术、一项技巧,还是一门科学。此处所谓的科学,是从语言学角度提出的, “采用处理语言结构的科学途径、语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论来处理翻译问题”,②即不同于“信,达,雅”的文艺性,从语言学的、描写的角度来解释整个翻译过程。

“卸包袱”法在翻译实践中是以短语为语言单位的,而英汉两种语言不仅存在形上的差异,意义上更是由于社会的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呈现“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也就是说,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在翻译实际中,翻译者在确定翻译策略之前,各种翻译技巧前,应该先要理顺这个“剪不断,理还乱”关系,把隐藏在源语“包袱”里一些纠缠在一起的语意关系理顺解开,即“卸包袱”,而不是背着“包袱”进行翻译活动。

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过程中,译者虽然面对的是一个不大的“包袱”,但译者的“解”包袱技巧如何也会更加明显的暴露出来。本文拟就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卸包袱”翻译策略作一些浅析,探讨英文电影汉译的一些技巧。

二、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的“卸包袱”翻译策略

1.直译与“卸包袱”翻译策略

“直译求信,务求忠实”,是一种最常见的翻译策略。但直译翻译策略如果运用不当则会犯生硬“直译”的错误。朱光潜认为, “理想的翻译是文从字顺的直译”。③而奈达的动态对等则认为直译强调忠实,实际上焦点落在语言形式的对等,忽视了效果。而在片名的汉译过程中,应辩证分析运用“直译”与“意译”。在源语与译语在文化接近的情况下,译者应优先考虑直译以完整传达原作的风格意义。不论翻译的目的何在,都不能为最僵硬的直译打开大门。笔者这里强调的直译,不是对电影片名的英文原文的句法结构不得有半点改动,否则就会损害它的“深刻含义”,降低译文的价值,而是取决于观众对待英文电影片名的态度:(1)满足那些想通过观看英语电影学习英文观众的需要;(2)满足“忠实”翻译的需要;(3)通过再现一种与电影内容相符的风格吸引观众的审美要求。从“卸包袱”翻译策略角度看,电影片名汉译中的直译并不只是把翻译重点放在形式上和结构上,而是需要技巧,避免逐词死译;翻译时应保留词语最内层的东西,即意思。

例如:THE GRADUATE-《毕业生》,SCHINDLERIS LIST-《辛德勒的名单》,IT"S A WONDERFUL LIFE-《美好的生活》,STAR WARS-《星球大战》,THE AFRICANQUEEN-《非洲皇后》。这些都是采用直译的方法汉译的英语电影片名,不仅意义完整且结构工整。“卸包袱”的翻译策略要求译者兼顾翻译的“质”与“量”。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过程,必须在平衡形式与结构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掘词语的深层含义,使异域文化真实再现。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选择翻译策略的时候,要考虑到包袱的“卸”法并不只是“解”开那么简单,在选词上除了要考虑词语之间,还应考虑到语境与文化的制约因素。上面例子中提到的STAR WARS电影片名的翻译,就是一个典型的直译成功的例子。这是一部经典的科幻电影,严重冲击了20世纪70年代的陈旧思想。英文片名的“Star”和“War”充分的体现着电影的科幻基调。在中国文化中“星球”和“大战”与英文中的这两个词的内涵意义基本相同,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直译的翻译策略,既保留了目的语的文化,保持了原有的风貌,展现了源语社会的价值观,又很好的适应了目标语观众的审美需求。

在这种直译中,对原文的句法结构鲜少改动,但这并没有影响原文的“深刻含义”,降低译文的价值。这样做,是因为翻译问题的复杂性。在翻译中,很难保留外国语言中特殊而绝妙的措辞风格。每一个词都有它自己的独特意思,译者也许找不到适合的词来翻译它。如果逐词对译,译文也许就会荒谬无稽,如果不得不做些改动或重新安排,则会显得有负于译者的职责。翻译中采用直译法的原因,部分地归咎于译文与原文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之间的差距接近。事实是,如果采用直译法,便可做到一箭“双雕”:(1)满足“客观性”翻译的需要;(2)通过再现一种与内容相符的风格满足目标受众的要求。

所以,在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直译并不是是缺乏技巧的表现。应当避免逐词死译;翻译应保留的是词语最内层的东西(genus omne vimque),即意思。译者的责任是给目标受众“抖”出原词的“质量”而不是“算出”原词的“数量”。毫无疑问,逐字逐句的死译永远不可能忠实于原文。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措辞,自己修辞上的固定辞藻,自己固有的表达法,而这些东西是不能用相符的词汇译成另一国文字的。逐词对译是限制在词一级,甚至词素一级的翻译。在直译中,译者以逐词对译作为起点,但为了恪守目标语的语法规则而不得不有所变化(如增加词,改变任何一级的结构,等等),这样便可能变成词组对词组或句子对句子的翻译。在直译中,源文本词语的基本意义被译了过来,目标文本合乎目标语的句法结构,但意思是孤立的,没有考虑源语用词的语境因素。直译文的可懂程度如何,取决于多步翻译法运用的程度如何,采取的步骤多,译文的可懂程度就高,采取的步骤少,译文的可懂程度就低。奈达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使读者看了译文就能一目了然。这就是说,翻译的行文要流畅自然,读者无需源语文化背景知识就能看懂。这就要求在翻译中尽可能少地搬用生硬的外来语,尽可能多地使用属于接受语的表达法。

2.意译与“卸包袱”翻译策略

路德在翻译中强调意译,以使读者完全看懂译文为最终目的。④但是意译并不是无节制的任意发挥,而是译者在层次结构上可以自由选择对等形式,不受任何限制,对于原文,也可以有增有减,求达求雅。“卸包袱”翻译策略视角下的意译是强调美,焦点落在译文效果.忽视了形式与结构上的对等。

电影是一门展现美的艺术,很多电影片名就体现了艺术美,而对其采取的意译翻译策略则再现了这种美。例如,NORTH BY NORTHWEST-《谍影疑云》,FROM HERE TO ETERNITY-《乱世忠魂》,RAIDERS OF THE LOST ARK-《夺宝奇兵》,THE WIZARD OF OZ-《绿野仙踪》,THE THIRD MAN-《黑狱亡魂》,REBELWITHOUT A CAUSE-《养子不教说之过》。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除了要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还要考虑到本民族的文化及观众的文化价值观。如以上例子中的FROM HERE TO ETERNITY被意译为《乱世忠魂》正是迎合了中国人的“乱世”情结。因为中国人一看到“乱世”就知道故事发生的时代是动荡不安的。在“卸包袱”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卸”除了的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更是两种语言间的本质差异,如中文重意合,英文重形合等。例如,REBEL WITHOUT A CAUSE《养子不教说之过》主要讲述了来自中产阶级不同家庭的三个年轻人吉姆、茱蒂和柏拉图由于与父母缺乏交流,试图通过暴力行为证明自己存在的故事。 “Rebel”如直译为“逆子”或”不孝儿”,观众则会先人为主地谴责三个年轻人的行为,有误导观众意识导向之嫌。而意译策略的采用避免了这样情况,不仅传达了影片主要内容,也突出了影片的主题思想:交流的缺失才是导致“坏孩子”变坏的主要原因,而且“养子不教说之过”这七个字,既保留了源语的意义,又迎合了中国的谚语“养而不教父之过”,容易引起共鸣。特别是对那些可以加以“适当更改”的电影片名,译者可以掺人自己的性格色调,使译文像原文一样优美。译者应当“靠征服把原文意思译成自己的语言”(Kelly,1979: 44)。这在很大程度上重复了西塞罗和昆体良的“翻译是创作”以及译作必须与原作“竞争”的观点。只有采取意译,才能在某种程度上再现原文的“精神实质”。

在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采用意译,以使目标受众完全看懂译文为最终目的。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守以下细则:(1)可以改变原文的词序;(2)可以合理运用语气助词;(3)可以增补必要的连词;(4)可以略去没有目译文对等形式的原文词语;(5)可以用词组翻译单个的词;(6)可以把比喻用法译成非比喻用法,把非比喻用法译成比喻用法;(7)注意文字上的变异形式和解释的准确性。

3.音译与“卸包袱”翻译策略

音译(transliteration)办可称作译音,是一种以语言的读音为依据的翻译方式,一般是按照原语言语词的发音在目标语言中寻找与之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语音进行替代翻译。由于电影片名自身的学科特点所致,音译法在电影片名汉英翻译实践中的使用频率要远高于其他学科。全球化电影语言带来了大量的新词汇,而这些词汇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产生的, 因此要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与其意义相匹配的词条并不容易。例如:pie译为“派”。pie是西方社会中的一种常见的食品,就是夹馅饼的意思。但美国电影American Pie翻译为“美国馅饼”令人费解,也与电影的内容不符。而译名“美国派”却被广为接受,虽然很多影迷并不真正理解“美国派”中“派”的真正含义。事实上,这也是音译法所面临的一个尴尬:大量的音译名为广大的读者或观众所“熟悉”,而不是译者所希望的“熟知”。如习语“as American asapple pie”apple pie苹果派是最常见的美式甜点,此习语正是“地道美国特色”之意。

玄奘在翻译梵文佛经时所定的原则:有五种情况不宜意译而宜音译。这五种不翻是:一秘密故,如陀罗尼(直言,咒语)。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自在,炽盛,端庄,名称,吉祥,尊贵)。三此无故,如阎浮树(胜金树)。中夏实无此木。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正偏知),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⑤

换言之,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过程中,如以人名、地名命名的电影,采用音译的翻译策略能更好的保留源语的语音形式,且不妨碍意思的表达。例如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ROCKY《洛奇》等。而音译(transliteration)与语音翻译(phonologicaltranslation)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语音翻译一般运用在演员模仿外国或地方的口音、英语专业学生在发音练习的时候等等。音译较之语音翻译更为复杂,它既和语音翻译有关,又涉及词形翻译。在“卸包袱”翻译策略的音译中,源语的词形“包袱”先被译者转换成语音“包袱”,然后这些源语语音“包袱”又被译成对等的目标语的语音“包袱”,最后转换成相应的目标词形“包袱”。

译者采用音译策略既可以使源语与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及文化习俗等有关的意思在目标文本中不走失,又可以体现译者对源语文化的尊重。不难看出,音译翻译策略是语言文化交流下的产物,其中明显带有异域文化的痕迹。而如何处理电影片名音译与电影片名意义之间的冲突,如何使电影片名既有教育意义又有欣赏意义,这是译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正如萨丕尔所言:

语言,像文化一样,是很少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交际可以是友好的或敌对的。可以在平凡的事务和交易关系的平面上进行,也可以是精神价值——艺术、科学、宗教——的借贷或是交换。

4.音译意译结合与“卸包袱”翻译策略

在翻译中,必须采用最易为人们所理解的词语和表达法,以便使不知词源意义的人也能看懂。同时,如果有的词在长期使用中为人们所误用,意思不符合词的本意,或者由于讹用而使词语增加了歧义,那么译者就不应当盲从,而应当追根究底,按词的本义来选用词语。

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过程中,如果片名的内容文化内涵丰富又是与人名、地名、事物名称相关,译者可以采用音译、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避免源语文本“所指意义”的流失。

如战争片PATTON译成《巴顿将军》,比单独的音译《巴顿》好。因为观众仅从“巴顿”两字的字面上不能判断“巴顿”为何物或何人。而增加“将军”则能体现出战争片的风格,也能激发观众的好奇心。类似的例子还有:BEN-HUR-《宾虚传》,ANNIE HALL-《安妮·霍尔夫妇》等等。

其中1960获得11项奥斯卡奖的BEN-HUR《宾虚传》——直到1998年《泰坦尼克号》才追平了这个纪录。该片讲述的是古罗马时期的基督教徒宾虚传奇人生,其主角宾虚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基督教文化传播者,耶稣也不忍让他离开人世,在他生命垂危之际将他医好。该片名的汉译采取了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根据主人公的形象,在姓名音译之后增加“传”一词,使译名更加具体化。

对于人们喜闻乐见的、短小精悍的英文电影片名,我们应该用短语来加以翻译,或者译成行文自然并可以当成短语的语句。由于电影片名涉及的是人们交际场合里反复使用的东西,而且许多电影片名在各个民族之间是共同的,即使在语言表达形式上不一样,至少在意义方面是共同的,因此几乎在所有情况下电影片名都是可译的。

过度的释译就如过度的归化一样,是不正确的、不完满的,因为释译不再是翻译,而是评论。然而,如果没有其他办法传递原电影片名的意思,译者也只好采用释译了。对于这一不足,主要原因是译文语言缺少与源语相匹配的表达。

译者有时出于意思的需要,必须放弃表达形式,以便把话说得明白易懂;放弃情感,以换取译文的轻快活泼;放弃和谐,以换取译文的赏心悦目。而音译与意译的结合则可以解决表达与形式相冲突的问题,不失为理想的翻译策略。

5.直译意译结合与“卸包袱”翻译策略

鲁迅在翻译理论上主张译文要尽量忠于原文;以信为主,以顺为辅。换言之,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⑥而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就和婚事一样,对于好的结合,怎么忠实也不算过分,而对于坏的结合,忠实则是多余的。不论是结婚还是翻译,衡量好坏,唯一合适的标准就是忠于对方。但是,有一种忠实必须避免,就是类似放大相片般的忠实。例如,法语trouves(找到的)和英语lost(失去的)两个词虽然语义相反,可是各自和objets与property结合后,两个词组指义相同,都是指有人丢失而现在被人找到了的东西,而这两个词组出现在招牌上,对两国人民都有“失物招领”的语用意义,因此语用关系是对等的。这才是翻译对等的基础。

例如,ALL QUIET ON THE WESTERNFRONT是一部军事题材的电影。该片对战争抱有不以为然的幻想,有一种自嘲的黑色幽默,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人类的渺小。电影片名汉译采取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译为《西线无战事》。“THE WESTERN FRONT”意为“西部战线”,“QUIET”是“安静”的意思,中文片名巧妙的对这该词进行意译处理,表明了该片的内容, “无战事”也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西线”和“战线”相对应, “无”作谓语点明主题,与影片中不切实际的幻想互呼应。这种“卸包袱”翻译策略既简洁又反映了影片内容和风格。

电影片名的和其他翻译一样,主要涉及意义问题。语言的意义具有许多层次,同大脑思维系统一样错综复杂。人在思维时,大脑里产生的是意象,这时最能体验到意思。一旦开始说话写作,意象变成语言,想到的意思便开始走失。而当把人们所说的话译成另一种语言时,走失的意思就更多。因此,译者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的过程中,如果源文本内容涉及到本国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目标文本在意思上就必然有所走失。碰到这样一个外来词,译者可以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目标文本的“所指意义”就不会走失。

每一种语言都自有语音、语法、词汇的基本系统和运用方式,所以各种语言的词句很难在如文体、感情色彩、及评价尺度(好与坏、雅与俗、强与弱、广与狭)等方面完全对应。怎样运用语言,不同译者有不同的方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惯用的词句,并结合某些词的使用而赋予特殊的含义。译者通常会用自己运用自如的风格翻译,只用在源文本不许可时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风格。一则出色的英文电影片名行文造句往往不守成规;在翻译时译者必须依从这样的风格,而不应当墨守成规。

三、结语

当代电影片名语言研究的趋势是,将语言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应用于电影片名语言研究,并以此阐释、印证乃至修正有关理论。本研究把当今语言学研究极具潜力的应用社会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电影片名的社会符号转换及其英译的研究,从社会应用角度探究电影片名社会符号语言的隐性一显性机制及其跨文化转换机制,通过对英汉社会符号语言的对比,考察汉英语言符号的文化制约机制,对应用语言翻译学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有二:一是使我们从社会语言符号应用角度对电影片名的语言研究达到新的系统、深入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电影片名的语际语言,为电影译名的统一提供理论依据;二是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社区语言理论考察电影片名的英译,探讨其理解和跨文化转换机制,同时比照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方言,透彻分析真实语料,注重社会语言理论的阐发、建构,以期探求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共变关系,为普通受众理解、欣赏电影语言艺术提供参考依据。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绝对不仅仅是与几个简单的单词打交道而已,更要对电影拍摄背景、情节、主题、风格及价值取向等有深刻理解,像“卸包袱”一样,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充分体现电影片名所蕴含的内容和特色。电影作为一门拥有广大观众的艺术,译者有责任通过翻译最大限度的展现电影的内容,让电影的艺术价值再上一个台阶,激发观众的兴趣。

[注释]

①尤金·奈达 语言、文化与翻译[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②③⑤⑥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 984.

④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杨虹,河池学院外语系讲师。

推荐访问:卸包袱 片名 策略 翻译 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