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战狼》看中国军人的样子

时间:2023-06-20 08:0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截至4月12日,一部表现中国当代军队形象的军事动作电影《战狼》,上映10天票房累计达到4.32亿,开创了同类题材国产电影口碑和票房多项纪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在当前多元多变的文化思潮和舆论环境中,这部影片的创作、立意、表达及运营,对创新我国军旅题材影视剧、提升军事文化软实力,均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习主席说,军人要有军人的样子,军队要有军队的样子。那么,军人的样子到底是什么?

应该说,这个答案在每一位中国老百姓和中国军人的心中,是清晰而明确的,只是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缺少一种有力的标识去展示和印证。

最近热映的电影《战狼》,无论从先期策划立意,还是后期制作上映,里里外外,都较为成功地设计和塑造了一名当代中国军人的良好形象,用许多观众的话说,就是“看到了久违的中国军人的样子”。

这个样子,用观众的原话是:“忠于祖国”“一击必杀”“铁血硬汉”“重情重义”,这符合习主席对于新一代革命军人“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高度概括。

和近些年不少婆婆妈妈的言情剧和玄玄乎乎的抗日剧不同,电影《战狼》全片90分钟,属于标准的电影长度,从审美心理学来讲,是一个人坐着不动集中看一个东西的最佳时长。

从内容上看,影片开篇便以简洁的画外音介绍男主角——吴京扮演的特种兵冷锋的个人情况和性格特征,在平行剪辑中闪回他执行狙击任务时的战斗场面,这是武侠功夫片常用的文戏武唱,是加快叙事节奏、提升信息含量、迅速营造带入感的有效手段。

对于《战狼》这样一部带有明显个人传记色彩的事件性电影,这样的开篇开门见山,对于当前“雌性有余”的中国银幕,也显得别具一格。

与一篇好文章类似,开片的格局格调,往往是整部作品的集中投射和力量兆示。单刀直入的开场引人入胜,精彩个性的人物出场更是充满张力。

任务现场,当敌人挟持人质而当场击毙一名战友时,作为狙击手的冷锋,从十几米的高台一跃而下,一个长镜头跟拍,稳稳落地后迅速进入战斗。

这就是一名职业军人的姿态,为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这也是冷锋这一角色在全片的第一个动作镜头——为战友牺牲而奋不顾身,为赢得战斗而一跃而下,有情有理,有武有功。影片通过这么一场并不复杂的动作戏,让冷锋有情有义、英勇善战的形象瞬间立起来了。

紧接着,任务结束,冷锋因违抗命令面临关禁闭。这是角色性格带出的矛盾,是叙事深化的激励事件。

审问中,余男扮演的龙小云这一冷面指挥员令人印象深刻,而冷锋一句“在我这里没有那50%”(任务失败概率)的回答,顺理成章地交代了冷锋的内心世界——我是军人,只为战胜!将之前一跃而下的“莽夫”之嫌,引申至军人的职业“自信”,人物的性格层次由此丰富了。

一部优秀的电影剧作,主要人物的出场一定会与众不同,要尽可能与这个人的性格命运形成互文,这一点,《战狼》显然是成功的。

由此再看影片后续多场文戏与武戏的交叉叙述,均以动作性极强的战斗场面平行穿插过场戏和内心戏,这种一以贯之的以动制静,在观众心理具有画龙点睛的观赏快感。

这就好比在拍一场演习,红方是冷锋和他的特种兵战友,蓝方是入侵国土的国际雇佣兵,而演习的导演部,正是石旅长、龙小云等文戏部分所承载的功能:交代背景、点题煽情。

这方面,最精彩的莫过于片尾决战前,石旅长通过视频指挥系统的战前动员:“我们将要守护的这个地方,终年荒无人烟,如果没有发生这场战斗,我们可能一辈子不会来到这里,这里没有青山绿水,没有金银宝藏,可是在我们军人眼里,这里是最美的地方,因为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境线,是我们必须用生命和鲜血誓死捍卫的地方。”在战斗即将全面爆发的临界点,这一段直给的台词,壮烈而唯美,令人热血沸腾。

有的影迷质疑:这不是好莱坞的叙事模式吗?把《战狼》的人物全部换成外国军人,完全就是一部标准的好莱坞战争片。其实,好的作品总会似曾相识,差的作品各不相同。《战狼》的结构和风格,只是经过作者反复研究打磨后,较好地吻合了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这是一种对常识的规律性把握,与好莱坞无关。

当然,《战狼》也有自己的文化底蕴。片尾,当冷锋打完子弹,面临敌人逃出国境和一众持枪歹徒的威胁,他果断上刺刀,大吼一声冲向沙场,将敌人制服在国境线内,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守住了一名中国军人的尊严。

在高科技武器满天飞的今天,冷锋这一“拼刺刀”的举动是不是很傻?是不是很可笑?确切地说,好莱坞战争片较少出现这样的设计,一般情况,面临危急关头,他们往往会有更加先进的武器突然出现,瞬间扭转局面,而《战狼》其实也可以让武装直升机早一点来,但为什么没有呢?——这里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所在。

中国军人的样子应该是什么?电影《战狼》塑造的冷锋,之所以受到社会大众和军迷影迷的热捧,说明他吻合了中国老百姓长久以来对于重大义、轻生死的英雄侠义的形象期盼。

前推8年,国产战争电影《集结号》中的谷子地,虽然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军人,但类型化、个性化的塑造,同样得到观众广泛认可。

由此看,《战狼》的意义,首先在于成功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年轻的、有感染力的军人形象。而他背后的石旅长、龙小云、板砖等指挥员和战友们,也因为他的点睛辉映,成功表现出了一股当代军人应有的忠勇、尚武、血性、担当的群像。

一般来说,军事题材影片中,要塑造一个受人喜欢的指挥官角色,有难度。长久以来,限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军事、战争题材影视剧,拘泥于理念先行、概念先行,把原本精彩的故事拍成了政策宣教,把冒着热气的人物拍成了冷冰冰的标本。

究竟如何突围?《战狼》中众多军人形象的塑造和表达,是一盘有章法、有谋篇的棋,值得研究。

毋庸置疑,当代中国军人的形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互联网上,各种无良公知不知疲倦地“拉黑”军队,改革中,军队诸多不良现象的新陈代谢。

中国军队,从未像今天这样进入公众视野,经受着有意无意的挑剔。同样,中国军队,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坦荡与自信,经历着一场浴火重生的凤凰涅槃。

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勇于检讨除弊、善于革新重生,一支现代化军队,必然是一支健康阳光、富有活力的集体,一次次刮骨疗毒,就是一次次脱胎换骨,一次次风吹雨打,更是旭日东升的前奏。

千锤百炼,玉汝于成。我们可以将当代军人形象的种种困境,当作大成长大担当中的阳光雨露,用新的理念和手段打赢这一场浴血荣光的形象之战。

《战狼》拍摄时曾被唱衰,很多人告诉吴京这种电影在中国没市场,要拍都市爱情片、青春偶像剧。吴京的回答是:“所有人都不看好,我也不知道有没有市场,投资那么大,成了是英雄,死了是烈士,七年圆我吴京一个男人梦。”

笔者在与吴京采访中,他反复说:“中国男人的爷们儿气被压抑得太久了,银幕上的小鲜肉、花样美男太多了。《战狼》这部电影,就是要找回中国男人应有的阳刚,打造中国银幕的硬汉形象,而在我心里,军人就是硬汉的代表。”

可以搏命营救奄奄一息的战友,也可以在生死关头向女友示爱;可以悬在直升机下空中漫步大笑,也可以因战友被残杀而放声痛哭;可以因看到国旗受辱而发出致命一击,也可以在与对手搏斗中脏话调侃……这就是一个活生生、接地气的中国银幕硬汉,一个可敬可爱、充满时代朝气的当代军人形象。

吴京是习武出身,在当年的体育界,是响当当的全国冠军。几年前,在参与南京军区电视剧《特种兵2:国之利刃》中,对军人产生浓厚兴趣,进而萌生了这部自编自导自演的《战狼》。

该片策划人李洋总结道,《战狼》现象,开创了中国电影界和军队外宣界多项纪录,也开启了一场关于中国军人形象的热议。目前,影片还在国内公映,近期还将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公映,欧洲、北美的公映正在接洽中。届时,中国军人的样子将屹立于世界!

责任编辑:邢玉婧

推荐访问:国军 看中 样子 电影 战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