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荷加强薯类加工技术和装备对接,推动我国薯业持续健康发展

时间:2023-06-19 19:0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2013年3月19~20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和荷兰驻华大使馆共同举办了“2013中荷薯类加工技术和装备对接活动”,来自荷兰驻华大使馆、荷兰马铃薯加工企业及研究单位的代表,以及我国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12个省(区、市)马铃薯加工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业主管部门和企业代表及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对接活动。此次活动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薯类加工水平,积极学习和借鉴荷兰马铃薯加工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架起了桥梁。

对接活动围绕薯业发展趋势、储运加工技术和装备等环节,交流新成果、新技术和新工艺,探讨合作新目标、新举措和新机制,努力为中荷两国薯业合作探索一条新的路子。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张天佐局长在对接活动开幕式上指出,我国是世界薯类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其中,仅马铃薯产量就占世界总产量的28%。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薯业的发展,把薯业作为确保粮食安全、推进扶贫开发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有力地推进了薯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为了延长薯业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我国政府通过引导推动和政策扶持等措施,全面提升薯类的储藏、加工和装备水平,为我国薯业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特别强调,目前,我国薯业加工水平还不高,大量薯类淀粉等产品还依赖进口,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着产品品种不多、加工利用率不高、增值幅度不大、节能减排任务繁重等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也是粮、菜、饲料和工业兼用型作物。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尤其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2006年,将马铃薯产业纳入《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规划》;2012年,发布了《马铃薯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马铃薯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年加工转化马铃薯1400万吨,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品产量占比由2010年的45%提高到50%。目前,我国马铃薯加工业正在由粗放加工、数量扩张阶段向精深加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转变。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欧阳海洪副局长对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进行了阐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马铃薯加工业发展迅速,产业不断升级,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一直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是原料种植规模逐年扩大。2011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542.4万公顷,总产量达8829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15.7%和34.8%,基本满足了中国居民食用消费和马铃薯加工业原料供应需求。

二是加工产业迅速发展。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达到150余家,加工产品产量、工业总产值分别达168万吨、239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78.8%、140.0%,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2%、15.7%。

三是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马铃薯全粉、冷冻薯条、各类薯片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0.1%、22.3%、12.8%。占加工产品总量的比例达到45.2%,比2005年提高15.9个百分点,基本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

四是产业集中度逐步提升。马铃薯淀粉前5强生产企业2005年产量占总产量的15%,2011年占30%;全国变性淀粉、全粉、薯条和薯片加工业前5强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45%以上。

五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食品用马铃薯蒸汽脱皮及水力切条、提高淀粉提取率和节水率、变性淀粉生产应用技术开发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马铃薯变性淀粉由10多种增加到30多种;加工产出率、副产物利用率均有所提高。研制出一批包括马铃薯蒸汽脱皮装置、大型滚筒干燥装置、马铃薯全粉加工生产线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加工装备,部分装备已实现整机出口。

六是质量体系逐渐完善。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认证的马铃薯加工企业不断增加,规模以上的马铃薯冷冻薯条、薯片、全粉加工企业60%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比“十五”末期增加30个百分点。同时,马铃薯相关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共制(修)订马铃薯加工相关标准35项。

欧阳海洪副局长在讲话中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马铃薯加工业的主要任务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努力建立起结构合理、技术领先、环境友好、标准健全、质量安全、转化率高的马铃薯加工产业体系,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进一步完善产业、环保、土地、财税、融资、流通、工商等相关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马铃薯加工行业区域间协调发展和产业聚集,推动产业布局优化,推进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二是加强原料基地建设。推进马铃薯种植业的种薯脱毒化、品种专业化,推广应用脱毒种薯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保障加工专用薯种植稳步增长;鼓励发展“公司+基地”的经营模式,完善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稳定的购销关系,建立稳固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及种植基地;加快马铃薯储藏、物流体系建设,确保优质加工专用薯原料的稳定供给。

三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鼓励跨区域整合,发挥区域优势,建立完善的原料供应和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体系;优化行业组织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加工产品结构,提高马铃薯精深加工产品的比例,加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新型产品的推广力度。

四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建设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科技成果转化快的马铃薯加工科技创新平台、科研开发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基地,全面提升中国马铃薯加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高水平的加工专用和成套设备,提升国产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成套性和自动化水平,力争部分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是完善质量体系建设。加强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建设,完善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制修订马铃薯加工原料、产品、流程、检测方法、环保等相关标准。推动马铃薯加工安全、质量检测公共平台建设,提高马铃薯加工产品的安全、质量监控水平。

六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广绿色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先进实用技术和装备,加快开发马铃薯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鼓励企业建立相应的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设施,确保污染物排放和节能降耗达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薯类作物又称根茎类作物,主要包括甘薯、马铃薯、山药、芋类等,其中马铃薯作为粮、菜、饲料和工业兼用型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将马铃薯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点作物,《马铃薯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对马铃薯加工业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为马铃薯加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生活条件的改善、城镇化率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直接带动了消费需求的升级和消费市场的扩大,促进高附加值薯类深加工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快速增长。而且,薯类淀粉、变性淀粉和全粉等,将在食品加工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方面发达国家先进的薯类加工技术和装备、新型产品等加速向我国市场推广;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对薯类尤其是马铃薯精深加工产品和技术需求的增加,为我国马铃薯加工业扩大国际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将进一步推动马铃薯加工、清洁生产等领域的技术升级,为我国薯类加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中荷两国薯类资源、技术、市场互补性很强,加强双方合作,有利于充分发挥双方资源和市场优势,有利于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通过此次对接活动,进一步加强了解,形成共识,不断完善合作机制,推动两国相关领域合作向更深、更广、更高发展,推动两国薯业持续健康发展。

推荐访问:薯类 对接 持续健康发展 推动 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