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县辣椒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时间:2023-06-19 12:54: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辣椒疫病俗称黑胫病,是该县辣椒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在露地辣椒(包括制种辣椒)和设施辣椒栽培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一般年份发病率达8%~10%,严重发生年份发病率可达70%~80%,产量损失50%~60%,直接威胁该县辣椒生产和菜农的经济效益。

1症状

该病在辣椒整个生长期各个部位均可受害,表现症状:苗期发病,茎基部出现暗绿色水浸状软腐,有的茎基部出现褐色,幼苗枯萎死亡;根部受害,毛根开始变黄后成褐色腐烂,侧根变褐整株枯死;主茎和枝条染病,病部初为水浸状,后出现环绕茎杆扩展的褐色病斑,病部以上枝条迅速萎蔫。果实染病,多从果蒂开始,初生暗绿色水浸状斑,迅速变褐软腐,湿度大时,表面长出白色霉层,干燥后形成暗黑色僵果;叶片染病,多表现在叶边缘,为水浸状,易脱落。主要染病部位和症状在茎基部。

2病原

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属辣椒疫霉,是鞭毛菌亚门的一种真菌。菌丝白色,棉絮状,无隔,多分枝。孢子囊顶生单胞,卵圆形、近圆形、长椭圆形及枣核形等,乳突明显,多数为单乳突,也有双乳突,孢子囊大小差异较大。厚垣孢子球形,单胞,黄色,壁厚平滑。

3病害来源及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及卵孢子黏附在病残体上,在土壤或露地中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来源。但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病原菌随降雨、水滴或灌水、气流等传到寄主各部位,引起发病,进行循环侵染。

4流行条件

该病菌是喜温型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4~32 ℃,最高38 ℃,最低6 ℃。当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5%时,在辣椒植株上形成水滴、水膜,时间达到4~6h,就可发病流行。2~3d就可发生一代。整地不平、土壤耕层浅、土壤黏度大、大水漫灌、灌水次数过多,以及定植密度过大等,凡能增加地面积水和田间湿度的有关因素都可助长发病,加速流行蔓延。露地栽培辣椒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只要灌一次淹没茎部的大水,2天后就会引起病害大流行。6月中旬为发病始期,7月中旬辣椒进入盛果期,也是发病高峰期,进入9月份气温降低,发病减缓。一般持续高温时间长的年份发病相对较重。

5防治技术

认真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防”重于“治”的防患意识。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重点抓好起垄栽培,合理灌水,通风排湿及灌水前、降雨后药剂防治、清洁田园等措施。

5.1苗期管理

育苗地块不宜选择前茬为辣椒、茄子等茄科和黄瓜、西葫芦等葫芦科作物的茬口。确因倒茬困难,应换客土育苗或用硫酸铜1.50~2g/m2,溶解后喷洒,进行苗床消毒。育苗前灌足底水,苗期尽量少灌水。苗床土要用通气良好,肥沃的土壤,与有机肥的配合比例一般为1:1。苗龄以80~90d为宜,要达到株高15~20cm,茎粗1.20cm的壮苗指标。

5.2定植期管理

种植辣椒地块避免重茬,要与粮食作物或豆类作物轮作倒茬。地面要整平,并起垄(或覆膜),垄高一致,为20cm左右。移栽定植时穴灌稳苗水,防止窝内积水。栽苗不宜过密,一般以3 000~3 500株/667m2为宜。

5.3成株期管理

6月上旬开始,要适当控制灌水,切忌大水漫灌、串灌和阴天灌水,严防灌水与降雨重叠。灌水量以垄高2/3为宜,尽量减少田间积水量和缩短积水时间。

5.4药剂防治

6月中旬进入发病始期,应普遍喷洒1次药剂进行防治。并在灌水前(4~6h),降雨后(立即)施药保护。可用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68%甲霜铝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棚室内高温下慎用)、或硫酸铜300倍液、或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施药方式以喷雾加灌根为宜,每667m2用药液100kg左右。

5.5清除病原

生长期要及时拔除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拉秧后,彻底清除病残体进行集中处理,以减少越冬菌源量。

推荐访问:临泽县 综合防治 疫病 辣椒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