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多元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时间:2023-06-18 10:54: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发挥,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能否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关键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元课堂,既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又符合历史与社会综合性特点,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本文探索“以学定教”课堂模式的建构,创设了生活化、趣味化、研究性相结合的开放式的多元课堂,拓展了交互式的动态型教学思路,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

【关 键 词】 历史与社会;多元课堂;以学定教;实效性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老师教学方式的建构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等方面为出发点。“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生为本”为依据,老师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让自己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搭建一个让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多元化教学方式来自教师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创新,而改革与创新离不开教师积极开发和利用的教学资源,资源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怎样利用并让其发挥作用,这就是教师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一、创设生活化课堂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活力源泉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教学课堂,历史与社会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中,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案例1】如我在设计人教版八上历史与社会课“丝绸之路”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堂由丝巾引出的历史与社会课》

课件展示——2008年9月27日下午16点40分左右,中国航天员翟志刚顺利打开神舟七号飞船轨道舱舱门,在太空中挥动着锦绣国旗向全国人民致意,中国人太空出舱的梦想就此实现!

[师]翟志刚挥动的锦绣国旗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生]丝绸。

[师]对,是航天科研人员用丝绸做成的锦绣国旗,让历史见证了中国人利用高科技技术以最快的速度,把丝绸运送到了太空,开辟了一条太空丝绸之路。穿越时空隧道,把我们又带回到了古代的丝绸之路,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走古丝路。

[师]把六条丝巾分配到各个小组,让学生来感受一下,然后作一简单评价。

[师]:“丝巾”是由什么原料做成的?生:“丝绸”;师:小时候你们在家养过什么?生:“养蚕”;师:那蚕是吃什么的?生:“桑叶”;师:蚕吃了桑叶后吐出来的是什么?生:“蚕丝”;师:有一句话是怎么形容的?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得好,简单评价一下。甲:柔软。乙:光滑。丙:细腻。丁:五颜六色……教师:透气、防霉,老师今天穿的裙子也是由丝绸做的,感觉就是“爽”(学生们哄的一声笑)!我马上出示导学提纲(提纲略)。

下面是学生根据导学提纲看书回答问题,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进行点拨。

[师]“若无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从西来。”突然甲学生问:苜蓿是什么?

[师]苜蓿是长在田野里的,有三小叶和蓝紫色花,主要作为牧草和绿肥作物,在二、三、四月份最多,大家猜一猜是什么?学生:油菜、青饼、艾草、勿忘我、熏衣草……乙同学用舟山方言讲:草紫(谐音),草紫炒年糕很好吃哦!(热闹)。师:对,苜蓿就是草紫,那么除了炒年糕之外,还有几种吃法?学生:蒜泥清炒,与香干丝冷拌。师:好,今天的课后作业就是回家问问你们的父母,草紫还有哪些妙用。

反思:采用“丝巾”导入新课,层层设问、浅入深出,一堂师生互动,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展示课就这样拉开了序幕。能从学生生活的细节中去开发课堂教学资源,把过去学生课堂学习中消极被动、现成灌输的现象,改变成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不多到不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综合探究问题的最佳发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要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所以我精心挑选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来创设情境,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堂课让我真正地认识到从生活中去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活力源泉。

二、创设趣味化课堂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润滑剂

趣味化就是借助当时现场中出现的趣味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使之产生“欲罢不能”之感,让学生在感性材料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究、创新。如我在设计人教版八上历史与社会课“秦朝一统巩固的措施”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英雄带来的课堂效应》。

【案例2】我把准备好的《英雄》光盘拿到教室去放(利用自修课看完)。师:下面请四个同学来自编自导演绎一下《英雄后传》好吗?(学生表演无名、残剑、飞雪、秦王)师:刺客无名为什么最后没有杀死秦王?是他的武功不敌秦王吗,还是其他原因?你认为秦王该不该杀?原因何在?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就这样开始了:

生1:秦王不能杀,因为他统一了全国,在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治,有利于维持统一国家的管理。

生2:秦王必须杀,因为他滥用刑罚,进行“焚书”“坑儒”,使中国古代文化遭到了严重破坏,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大浩劫。

生3:我可以理解秦王的做法,在当时有利于他的统治,他想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文化上的统治,不过,手段太残忍了。

生4:秦王必须杀,他修筑万里长城、阿房宫和骊山墓,役使几千万人,沉重的兵役、徭役使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生5:抵御匈奴进攻,巩固国防……(高潮)

师:对秦王我们众说不一,那么如何评价秦王?

生6:他是功大于过,一个人孰能无过?

生7:传说中的孟姜女哭长城,咒骂秦始皇是个暴君……

师: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全面地客观地去评价,要看他的做法是否符合历史的潮流,顺应时代的需求,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和进步。《英雄》结尾告诉我们:秦王最后没有被刺客无名所杀,就是证明了他在历史上的作用,他顾及到国家统一为先。

反思:一部电影居然能轻松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原本是一堂简单枯燥由老师代了的课却变得如此精彩成功,通过电影中的刺客无名把秦王剖析得淋漓尽致,让我尝到了从未有过的愉快和轻松!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创设研究性课堂是提高教学实效的落脚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社会性、生活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重在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开既改变了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独立生活和走向社会能力。我在设计人教版九历史与社会课“我国资源问题”探究课时,我这样设计的:《学生社会实践成果汇报课》

【案例3】第一节课我按教学常规完成我国的资源国情教学,然后布置课后探究,对我们“舟山水资源问题”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分组调查)。四天时间后,一节社会实践成果汇报课就这样开始了。我先用课件烘托气氛:土地干旱开裂、用碗、桶排队盛水的人们、双手小心地接住正在往下滴的一滴水(配音:如果我们不珍惜水,你看到的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师问: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要我们每个人珍惜每一滴水,水是生命的源泉。接着课堂上学生按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进行汇报。我总结如下:

第一组:舟山水资源的分布状况。第二组:舟山大陆引水工程的发挥。第三组:舟山水资源的调配(本岛与海岛之间的海底管道)。第四组:舟山海岛海水淡化的启动。第五组:舟山水价浮动实施情况。第六组:舟山原水的过滤及污水的处理过程。这些课题研究确实与目前舟山政府部门正在运作的议事日程工作接轨,学生还向有关部门提出了自己的好建议,收获不少。

反思:一堂“学生研究成果汇报课”,体现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重情感教育、重习惯培养、重学法指导。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生可以在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懂得节约资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达到行动上的升华,让我们一起与学生分享成功带来的喜悦吧。

【参考文献】

[1] 傅道春.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刘明远. 21世纪,谁来教综合课——谈新课程结构的重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2.

推荐访问:创设 实效 课堂 提高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