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繁荣下的“英雄时代”

时间:2023-06-17 14:48: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受益于近三十年经济增长和居民财富积累,到2014年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已突破130 万亿人民币。刚行业天然具有细分特征。 大众阶层、高净值人群、超高净值人群对收益率、流动性等有差异化的投资要求。在多元需求下,不同类型理财机构将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场面,加之2012年后相对宽松的监管氛围,行业竞争更趋激烈。聚焦市场中公募基金、阳光私募、券商资管三大品类,相关产品权益类资产配额比例高,对管理人择股和择时能力要求强。股权类资管产品的兴盛成就了资管人才的“英雄时代”。

中国私人财富管理市场的“双城记”

近年来中国居民的个人财富逐渐增长,中国私人财富市场持续释放着可观增长潜力和巨大市场价值。一方面我国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2001至2014 年间,中国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从6860 元增长到了28844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68%;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从2366 元增长到9892 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63%。另一方面,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39.4 下降到35;农村则从49.1 下降到37.7,这意味着居民用于维持基本生活之外的支出比例在增长,居民家庭的财富管理需求提升。

财富管理的市场规模巨大,根据全球综合排名第一的财富管理机构瑞信在2014年发布的《Globe Wealth Databook》的测算,中国在2014年拥有10万美元以上金融资产的财富成人数约为2295.2万人,占成人总数的2.3%。2014年年中中国财富市场约为21.4万亿美元(约136.4 万亿人民币),约占全球份额的8.1%,仅次于美国(83.7 万亿美元)、日本(23.2 万亿美元)。

财富管理市场可细分为三个市场:富裕人群(可投资资产在100 万至1000 万人民币),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在1000 万至5 亿人民币),超高净值人群(可投资资产在5 亿人民币以上),三类人群所形成的财富管理市场中有着不同的特征。

根据福布斯中国发布的《2015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在2014年末中国大众富裕阶层(福布斯中文版定义的大众富裕阶层是指,个人可投资资产在60 万人民币至600 万人民币之间)的人数达到1,388 万人,同比增长15.9%。2014 年底中国私人可投资资产总额约106.2 万亿元,年增长12.8%,主要由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性资产增长所带动。

根据贝恩公司和招商银行联合发布的《2015 中国私人财富报告》,2014年我国高净值人群(人均资产规模1 亿元以上)总数达到了104 万,较2012 年增长了46.4%;高净值人群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了31.8 万亿人民币,较2012 年增长了45.2%。而2015 年中国高净值人群预计将达到126 万人左右,较2014 年增长22%;高净值人群持有财富将达37 万亿人民币。

超高净值阶层(可投资资产规模5亿元以上)同样不乏群体:由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5 中国超高净值人群需求报告》显示,我国超高净值人群规模达到了17000 人,总计资产规模为31 万亿人民币,人均持有的资产规模为18.2 亿人民币。从胡润百富榜也可以看出,百富榜的平均财富由2008 年的30 亿元上涨到了2014 年的64 亿元,总财富占GDP 总量近三年也一直保持稳健上升,2014 年达到了12.7%。

不同类型的财富管理机构吸引了不同层次的财富人群,而其所提供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先天的差异性亦决定了不同细分市场的竞争格局。2012 年监管部门对基金、券商、保险等主体放松资管业务后,之前以邻为壑的格局日渐松动,目前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整体竞争激烈。财富阶层和富裕阶层(可投资资产在1000 万以下)财富管理市场的主要竞争者包括零售银行、保险公司、公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以及大部分的互联网理财产品;高净值个人市场的竞争者则主要包括私人银行、信托直销、券商定向理财和私募基金等;超高净值个人市场的竞争者则包括家庭办公室、私人银行、券商定向理财和私募基金等。

具体到产品上,不同阶层也有不同产品需求表现。在大众富裕阶层,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和基金作为大众富裕阶层最青睐的三种理财产品,排名第二的股票由2014年的37.6%上升到了62.1%。高净值人群股票投资在境内总资产中的占比则提升了约4个百分点,增至26%,受权益类和货币基金类产品拉动,公募基金占比也明显增加,从2013年的8%到提高2015年的11%。其他境内投资尤其是私募股票投资产品、基金专户理财等,因其更丰富的产品形式和高收益也受到高净值人士的欢迎,占比从2013 年的4%迅速上升到10%。而超高净值人群由于多为企业主,需要对企业进行多元化、国际化经营,其对收购并购、海外投资的需求较多。

公募基金:规模随周期,创新显实力

综观2015年统计数据,中国私人财富市场潜力巨大,但上半年股权类公募基金发行最多,一改以往由货币基金主导的局面,同时分级基金、打新基金和大数据基金在基金市场表现抢眼。由于行业集中度在低位徘徊,使得新进入者不断增多。另外受益于2013年至2015上半年以来的结构性牛市,中小板、创业板有强势表现,各类型基金多数上涨,特别是股票型、混合型和指数型以及分级类基金表现居前。单边做多为我国传统投资导向,从2015年6月以来收益表现看,如何应对市场大幅回测仍是公募基金的“阿喀琉斯之踵”。

然而中国公募基金的发展问题、发展困境与未来趋势是投资者需要关注的方面。我国公募基金现如今的管理规模较小:2014 年我国开放式基金只有美国共同基金的3.2%,与我国经济体量不匹配;同时配额比例偏低:基金持有者中73%为个人,但在我国家庭财富配额中,基金投资占比只有 3.3%;在我国公募基金中,货币基金过强:过去以偏股型为主,现在货币基金已占半壁江山;我国公募基金的业绩评价也较为短期化:专业化的投资能力仍是公募基金的核心竞争力;

细分来看,我国公募基金依然以国资背景为主:券商有业务优势,银行有渠道优势。股东数量上券商系占优,资产规模上银行系占优。

目前,中国公募基金正面临的五大困境。第一:近十年中国股市大盘牛短熊长,导致大部分时间内注重相对收益的基金业绩表现平平;外部竞争加剧也使得中国公募基金受到挤压,比如信托产品收益率高,且有刚性兑付优势,银行理财产品具备渠道优势,券商资管产品规模迅速扩大;另外业内产品基本同质,主要股票和货币为主,产品大同小异;同时销售成本高昂,尤其主渠道银行尾随佣金高昂,挤压了基金公司的盈利空间,行业尾随佣金一般占营销支出的比例约三分之二;我国公募基金还面对公司治理错位的局面。股东重视规模,客户关注回报,但是基金经理的股权激励缺失,导致了基金经理和客户的高流动性。

综上所述,中国公募基金未来发展将有八大趋势,首先规模将得以回升:在收入倍增计划下,居民财富及养老金积累是驱动规模上涨的源泉;货币、指数、分级等基金占比提升,将使得其种类日渐丰富;衍生品等投资工具创新带来多样的投资主题,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将出现更多另类投资策略创新,使其更加多元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带来账户为主、流量导入的销售模式和个性定制、第三方评价的特色渠道;在全球投资方面,人民币逆转单边趋势,沪港通会给基金业带来跨市场一站式理财机遇;未来大品牌和小精品共存,我国基金市场集中度已经达到美国水平,特色中小公司也在竞争中稳固,行业也将更为集中;新《基金法》提出可实行专业人士持股计划,利益统一、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的公司治理创新尝试已经展开;同时综合金融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基金的子公司从通道转为类券商,成为业务创新引擎。

阳光私募:能人辈出,暗潮涌动

在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中,阳光私募尤其引人注目。2015上半年阳光私募产品规模已近1.3 亿元,自私募证券基金改备案制来,阳光私募规模爆发增长。百亿级别的私募证券机构日益增多,同时微型基金增多,行业分化也进一步加剧。在如此大浪淘沙的环境下,私募基金以追求绝对收益为主旨,业绩整体跑赢市场,宏观策略类表现最佳。

私募证券基金自2014年初实行备案制以来,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尤其在牛市行情启动后,私募基金积极入场,发行量激增。据万得资讯2008—2015年的阳光私募统计,阳光私募产品的历年发行数量逐年递增,年均增幅在40%以上,2015年上半年共发行12189只阳光私募基金,发行规模达1548亿元,远超2014年总额。截至2015年6月30日,基金业协会披露已备案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已有5852家,备案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9429只,私募证券基金的管理规模已达12577.39 亿元,突破万亿元关口。2015年私募证券基金平均发售规模为0.94 亿元,体现出小型化和风格化趋向。

阳光私募以追求绝对收益为主旨,股票型基金是私募行业的传统产品,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刺激了股票型私募证券基金的发行,新发股票类产品占比高达85%;同时私募业较好把握了投资者对于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偏好,债券型私募产品发行规模逐年稳步扩大;在其他类中对冲、量化、期货类基金产品也不断涌现,创新能力为私募理财产品显著竞争力。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上半年,备案的阳光私募管理人为5852家,私募机构的增长数量已较2014年年底(2185家)增长超过160%。在阳光私募机构数量飞速增长的同时,行业集中度也已大幅提升。根据格上理财调研的2314家阳光私募机构的管理规模,截至2015年7月12日,管理规模在10亿以下的私募机构占比最高,占私募行业总量的89%,其管理的资产总规模仅约占行业总量的20%;50亿以上的私募机构则已从2014年初的7 家上升至51家,约占私募行业总量的2%,而其管理的资产总量达到行业总规模的40%。

截至7月12日,管理规模超过百亿元的私募机构共28家,在2014年一季度自主发行之前,只有景林资产、重阳投资、青骓投资3家私募机构的管理规模超过百亿元。在阳光私募市场的认可度和关注度均得到大幅提高后,投资者在选择阳光私募基金时,长期业绩卓著的老牌私募机构,以及短期爆发力惊人的私募新秀,都有机会聚集大量人气。

总体来看阳光私募基金长期业绩表现高于基准。市场化的淘汰机制也是私募证券基金超越市场收益的主要原因(业绩不佳的私募基金提前清盘后将不再计入私募基金指数样本)。以不同的投资策略划分,2015年上半年各类基金收益率优秀,这其中又以权益类( 定增平均收益率为60.53% 、股票多头平均收益率38.57%),宏观策略类(平均收益率71.90%)最为抢眼。2015年上半年市场整体处在上升通道,市场风格切换明显。这为擅长灵活配置大类资产、把握不同风格市场特点的宏观策略基金提供了契机,在2015年上半年每个月都取得了正收益。

相比于2015年上半年,6月股市剧烈下挫之后,阳光私募的发行就开始滞缓,市场处于观望状态。根据格上理财的统计,7月阳光私募发行量551只,同比下降48%。市场巨震过后,阳光私募发行遭遇骤冷,私募机构大多持观望态度,已开始收缩战线。与此同时阳光私募收益率也开始下滑,7月总体收益率为-5.95%,其中股票类基金平均收益-7.53%,组合基金平均收益-7.81%,表现居后。

此外,私募清盘潮也开始袭来,2015年以来提前清盘的私募基金产品达1372只,其中未到合约约定而提前清盘的数量高达446只,占总清盘数字的32%。其中,6 月、7 月和8月是清盘的高峰期,共有206 只产品提前清盘。目前市场上还有不少产品徘徊在清盘线附近,一般主动管理型私募产品的清盘止损线在0.8左右,截至9月30日,净值在0.8以下的阳光私募共1150只,占总数的9.8%。此次大幅清盘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6、7月份市场急速下跌,导致产品回撤大幅增加;投资者对权益类产品的谨慎情绪蔓延,避险需求持续扩张,多家私募遭巨额赎回;监管层清理场外配资也给其带来影响,如伞形信托计划提前清盘的公告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多只伞形结构信托产品提前终止。

券商资管:通道仍居主力,主动徐徐欲立

自2012年以来,受审批管制放松、投资范围拓宽、银证合作等一系列政策的利好影响,资产管理业务的规模呈现出几何式上涨的趋势。从募集与投资的方式看,券商资管业务由集合资管计划、定向资管计划和转向资管计划三部分构成。

从公司资产管理结构看,大部分公司以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为主,以通道业务为主的定向资管仍是各家券商的主力,但通道业务对于券商资产管理能力提升及优化营收结构影响甚微:自从定向资产管理业务限制松绑以来,券商行业资产管理业务的规模快速增长,但管理费用率却呈现长期下滑态势。随着投资者热情的持续走高和对非标产品监管的日益加强,券商的业务重心将逐渐移向主动管理类资管计划。在2015 年上半年券商资管推出投向新三板产品,这不仅使得投资者的选择更加丰富,同时也能够发挥券商各业务条线的合力。上半年各家大型券商主动资产管理规模显著提升,根据半年报披露,中信证券主动资管规模突破1400亿元,东方证券资管规模近1000亿元,其中公募类业务(基本为主动管理业务)就突破320亿元。

未来资产管理业务将成为证券公司战略升级的重要一环。零售业务上,当低佣金已无法有效吸引客户时,为客户保值增值成了证券公司增强客户黏性的长久发展之道。在机构业务上,资产管理业务将与投行业务形成联动效应,过去单纯的承销模式将逐渐发展为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不仅包括融资服务,还包括融资后的资产配额、现金管理等。这些不仅需要各家券商拥有高水平的投资顾问团队,也需要其布局丰富的产品线。

推荐访问:股权 繁荣 英雄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