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捏戏般做一本书

时间:2023-06-17 08:0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江苏省昆剧院创作有“捏戏”的传统,编剧根据故事大意,根据演员特点,从无到有编创出戏来。做《说戏》这本书的过程,就好像是捏了出戏。

《说戏》究意是本什么书呢?编辑推荐语是这么写的:以昆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柯军与一位交流障碍症戏迷少年陆诚的台前幕后交流为线索,串出柯军先生对11出经典昆剧的剧情赏析、角色揣摩、表演阐述、压箱底的昆艺秘技……既有传统文化的厚重内涵,又表现出传统艺术打开心扉直抵人心的魅力。

第一折 初晤

2016年暮春之初,在某个文化参访活动间隙,偶遇柯军老师,邻坐在中途转接大巴车的末排。这位传说中的昆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俊朗神逸的素颜气质,在一车的油腻中年人中显得很像一个选题。对于一个位卑未敢忘做书的编辑而言,不自我介绍下顺便约个稿,有点违背上苍安排你来到地球的使命。

我讪讪地说想编一套书,找不同艺术领域里的顶尖专家,给美盲们讲一讲,如何欣赏艺术,然后就是所在出版社是“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涌现出十多种中国最美的书”等套路,“还有一种世界最美!”

可能是被我“世界最美”的说辞打动了,柯老师约我下次跟设计师一起再聊。

第二折 再会

“你们不常看戏没关系!这本书就是要走向大众,让不看戏的人也能看得懂。”柯老师鼓励我们。深入交流后,我们了解了柯老师从艺四十年的经历,对可以编辑成书的素材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台前经典剧目的演出,幕后童子功的苦练,传字辈恩师的浇灌,早年摆摊刻章的艰辛,掌舵江苏省昆剧院(以下简称省昆)之后的创举,练习书法的初衷,似乎都成为可以装入箩筐的菜。

听君一席话,内容实在杂。获奖图书等身的年轻设计师曲闵民同学去走廊吱根烟的空档,瞄见了门口书柜里的一组昆曲人物画,陆诚画的,形散而神似,很有戏味。

第三折 看戏

承蒙柯老师不弃之恩,之后他就开始对我们进行昆曲入门速成培训。巧的是他受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之邀,在十月份为南艺的学生举办一系列的昆曲文化讲座,首场就邀我们去旁听。柯军老师在神采飞扬的讲座中带着徒弟杨阳穿插些唱念做打,并邀请了席间的学生上台模拟表演上楼的动作,现场讲解传统戏曲艺术的虚拟性,阐述演员眼神、动作等舞台表演的奥妙之处。散场前还有柯老师的铁粉激动地提一些艺术人生的问题,两个小时听下来居然没打瞌睡。

第四折 揉稿

经过一来二去的几次茶会,书稿的轮廓逐步清晰起来,大家达成共识,删繁就简,主体上就以“说戏”作为逻辑线,好好地把柯老师演出的代表性剧目讲一讲,也尝试替作为昆曲传承人的柯老师做一次较为全面的艺术档案整理。王晓映老师承担起《说戏》的文字初稿工作,在柯老师说戏基础上共同完成文稿。

八零后设计大师曲闵民瞄上了陆诚的画,提议要将陆诚这条线引入书稿编辑方案。全息视角、舞台对话、昆曲的当下社会功能,成为他多次跟我讨论的关键词。

我感觉如此发散有点乱,毕竟只是做一本书,不是拍电影。尽可能以稳重成熟的老编辑口吻劝他说,这种方式在电视媒介上可以展现,做书还是要讲究文本的纯粹性,或许后期营销宣传时,可以带上陆诚这条线。他说,反正是说戏,可以有个观众来听嘛。倒也是。

当然,我们在使用陆诚的昆曲画作进行配图的问题上还是意见一致的。

第五折 观画

陆诚的画展恰逢其时地举行了。那是2017年的4月底,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陆诚“画介”昆曲画展在南京艺术学院里的可一画廊举行。微信工作群“说戏”剧组中的几位齐刷刷地去现场观摩。

陆诚在接触昆曲之前,有先天的交流障碍。直到2008年,13岁的他被柯老师带入昆曲的世界,受邀观看了柯军老师的个人专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之后,在看过省昆李鸿良老师的个人专场之后,开始迷上昆曲。陆诚14岁開始自学绘画,创作题材多集中于昆曲,以戏中人物、场景为主,看似儿童画笔法,未经任何技法培训的画风质朴、纯稚,仿佛一切都发自内心,此后有三年,他年均看戏场次近150场,直看到兰苑剧场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把他当自己人,他俨然成为江苏省昆剧院的活数据库,有关省昆的问题答不上来的,问他即可。百戏之祖昆曲打开了他的心扉,而戏曲画成为他与外界进行沟通的一种方式。

所以,当我们跟柯老师提出了要将陆诚这条线加入书稿、作为台上台下的互动叙事时,柯老师二话没说:“可以啊!陆诚就是我带出来的啊!”这就是《说戏》中贯穿了陆诚这位“兰苑小花郎,省昆吉祥物”的来龙去脉。

第六折 拍摄

做这本戏曲的书,我们放弃了常见的演出剧照配图的方式,理由是剧照和图书不在一个语言系统,做书需要以版面语言、纸张材质和装帧工艺来呈现作为图书的独特美感、质感和手感,所配的图片,我们希望是以摄影语言进行创作表达的。不是每一个做书的编辑都会在视觉上如此挑剔,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书都必须如此这般要求。但《说戏》这本书,值得这样做。

集中拍摄全书剧目的时间定在2017年8月中旬的一个周六,凑柯老师的空档期,地点在朝天宫省昆的兰苑剧场,早八点开始陆续进场。王晓映老师同时邀请了视频纪录片组和另两位摄影师跟拍备用,化妆、服装、道具、灯光师同时就位。

上午的拍摄并不顺利,前两折拍摄完,柯老师明显状态吃紧。原来,出于舞台扮相考虑,柯老师前一天就控制饮食,没怎么吃饭,拍完三折武戏的光景,他体力已严重透支,加之头痛难忍,中途一换服装,就累倒躺在舞台上,我们都为他能否撑到拍完捏一把汗,但他始终坚持着,直到拍完高难度动作“僵尸躺”。待到拍完上午的全部武戏,柯老师已经大汗淋漓几近虚脱。

好在下午的都是文戏,不需要勒脑门,全天的拍摄工作还算顺利地完成了。最后拍摄的一个场景,身着便装的柯老师,围着挂起11折戏服的服装架,用手轻轻拂过戏服,仿佛穿越千百年的光景,走过不同的人生,苏武、林冲、卢生、周遇吉、史可法……一天内连续扮演11折戏中的角色,对当天参与现场拍摄的每一位来说,绝对是空前绝后的饕餮大餐。

第七折 书印

在正文的每一折戏中,有个唱词的曲谱页,以此来展示昆曲的音乐美,工尺谱作为设计元素,也会有陌生的美感。也曾寻思着到《古本戏曲丛刊》去选配相应的唱段。后来见柯老师现成的一手好字,大家就提议请他亲自来写。

但真没料到柯老师后来会那么认真地书写22个页面的曲谱,不知写了多少遍。遗憾的是《说戏》的剧情并不需要他写得太认真,设计师把柯老师写得最认真的部分,印在了隔层后面,隐隐地透出来,直接能见的,是柯老师随意的圈改、标注、点评等,前后有点朦胧呼应的效果。

孙过庭《书谱》评王羲之晚年的字写得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柯老师肯定没想到这么认真写的字,活生生被我们处理成“封闭字远”。不过,柯老师的字用“志气和平,不激不厉”来形容,倒是一点不为过。

《说戏》最后还有一方精致的印章,“昆曲回家”,也是柯老师的作品,篆刻是他四十年的爱好,书印同源嘛。

第八折 工艺

槽点集中在此环节,出版科同事说从没见过这么搞事情的工艺。首先是正文选用30克超薄纸,体现的是设计师对昆曲的细腻感受。距离十月底的评奖截止时间没多久了,关键时候原先打样的印厂报了个远超预算的价格,我们赶紧找能印超薄纸的备选印刷厂。在书装设计界的宇宙中心南京还是可以找到的,因为本地盛产各种搞事情的书籍设计师,老中青三代。但是2017年出版界的一大关键词就是洛阳纸贵,巧厂难印无纸之书。最后还是和雅昌谈妥,唯一的理由是,这家全球艺术图书印刷品质一流的印厂,他们能把纸印透。

封面设计方案最初闵民有很大胆的设想,要能体现昆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一种融入时间概念的设计方案,具体方式保密。拿到样书的瞬间,还是有点纳闷,这个白颜色的书名,是怎么印出来的,听闵民讲了之后感叹他对细节的追求到了极致。2017年中国最美的书评委点评说“部分白色页面采用珠光白的油墨来印刷文字”,不好意思,把评委也蒙过去了。相信治印的柯军老师会明白,这就当是对柯老师另一项钟爱四十年的手艺的呼应吧。

第九折 定价

《說戏》是一本做得很过瘾的书,做书的过程,是让人精神抖擞的,创意与灵感齐飞,标题共纸张一色,虽然不至于总有那么一股力量让人泪流满面,但对责任编辑而言,此书堪称是一本治愈系的书,让人看到了纸质书留传于世间的一种可能性。

最后要说一下这本书的定价,其实不算贵。11折经典昆剧的门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四十年来的心血凝聚,传男不传女(都是生角)的独门秘诀,居然只要698元。相当于只花60多元钱,就能珍藏一折永不落幕的昆曲艺术档案,从这个方面来说,这个定价是铿锵有力的。全书60个印张,近千页呢!

谢幕

感谢《说戏》剧组的各位朋友,感谢省昆多位幕后师傅。尤其感到幸运的是在一个不做好书不罢休的单位,身边有一个敢做好书的团队,共同成就了这本还拿得出手的书。

省昆创作有“捏戏”的传统,编剧根据故事大意,根据演员特点,从无到有编创出戏来。做《说戏》这本书的过程,就好像是捏了出戏。

毕飞宇在前言里说柯军打动他的,是他说六百年昆曲史上成就的是一出出的戏,不是角色。出版史亦如此。又想起十年前一位出版前辈说过的话,做书人花的心思,读者都能看得到。

推荐访问:一本书 像捏戏般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