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古塔建筑特色初探

时间:2023-06-16 20:48: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海淀古塔是特定的自然环境、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特别的历史进程有机结合的产物。本文通过对海淀现存古塔的实地考察和历史文献查阅,对其历史沿革、地域分布、建筑特色及保护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字:海淀 古塔 建筑特色

海淀区是北京市的文物大区,文物规格高、数量大、类型多,既有5000年前的新石器文物,也有不同历史时期直至近现代的文物,尤其是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清代皇家御园,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伴随着历朝历代皇家园林和寺庙的兴衰,许多古塔在海淀建造,目前保存下来的共有53座。这些样式丰富、形制各异的古塔形成了海淀独特的古塔文化,成为海淀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海淀古塔的历史沿革

海淀区的古塔年代最早可上溯至辽代的普安塔(图1),之后元、明、清、近现代都有分布。以建造时间而言,清代最多,现存有26座,占古塔总量的49%。其余有辽塔1座,元塔1座,明塔7座,民国3座,另有15座塔由于难以进行考证,年代不详。

清代统治者在西山地区兴建了大量的皇家园林,每年有大量时间在西郊园林办公和生活,古时的西郊也因此成为京城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这一地区的政治地位和历史地位都大大超过了之前的朝代。随着政治中心的分离,一些皇家园林的附属建筑,如小型园林、寺庙等也随之而来,由此建造并保存了大量的清代古塔,形成了今天海淀古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清代古塔的数量繁多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是其他朝代所不可比拟的。

二、海淀古塔的地域分布

海淀区地域广阔,山峦起伏,山地面积约占全区的四分之一。从地域上来讲,有33座塔位于山区,约占全区古塔总量的62%,多分布在苏家坨镇等山后地区;有20座于平原,约占总量的38%。总体具有山地多、平原少的基本分布特点。

这一特点与西郊皇家园林和寺庙的兴建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天下名山僧占多”,海淀西山一带的寺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南接石景山境内的八大处,北到凤凰岭一带,沿山一线分布着以寺庙为主的众多文物古迹。明人王廷相诗云“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内臣作”,可见,历史上的西山寺庙更是繁多。寺庙的兴盛也带动了佛塔的大量修建。西山上的寺庙多隐于山中,而寺塔由于比较高大,远望西山,佛塔矗立,更增加了佛教的神圣感。

而建造在园林中的古塔,则有着其他的使命。不仅美化园林,使园林中的自然和人文巧妙结合而且往往有着特殊的意义,如香山昭庙琉璃塔(图2),被赋予了联系民族团结、维护政权稳定的政治责任。

三、海淀古塔的建筑特色

海淀区的古塔受到宗教因素、政治因素、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表现出了特有的建筑艺术特色。

1、建筑形制

在中国古塔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样式。在海淀古塔中,覆钵式塔占据了大多数,共37座,占总量的70%左右。其次是密檐式塔,共9座,占总量的19%。其余有金刚宝座塔2座,楼阁式塔2座,阁楼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塔有3座。

覆钵式塔是元代时北京地区从尼泊尔引进的一种样式,随着藏传佛教的广泛传播,逐渐的被广泛应用。覆钵式塔是实心建筑,内部不能攀登,只是取其形象,也可以说是一种大型的供奉品。清代时,由于皇室信奉藏传佛教,藏式寺院和覆钵式塔被大量的兴建,如颐和园的四大部洲塔等,众多的和尚灵塔也采取了这种样式,如大觉寺的迦陵性音和尚塔(图3)、阳台山的悟璋和尚塔(图4)等。密檐式塔自唐代以来,几乎遍布中原,尤其在北方得到了大量的发展,并和楼阁式相结合建造,形成了大量精美的古塔。

2、材质类型

以建造材料而论,与全国各地一样,砖塔、石塔、砖石混合结构同样是海淀古塔最常见的,约有80%使用了砖石制作。海淀山区较多,石质优秀,易于取材,但由于石块笨重,开凿困难,而砖则易于烧制,价格低廉,因此砖石结合的塔成为了工匠最好的选择。

琉璃塔是从宫廷庙宇中使用琉璃而演化而来的,在对琉璃的运用上,海淀古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琉璃具有许多优点,质地坚硬,可以防水、防火、防风,同时色彩鲜艳而丰富,可以使塔的外形更加美观。由于琉璃的制造和使用严格被官府控制,且价格昂贵,因此琉璃塔的总数相对其他材质的塔较少。但是海淀由于建造了大量皇家园林和庙宇,因此在颐和园、静宜园等大型园林中,都能够见到琉璃塔的身影。

皇家园林中的塔多为从底部到顶部全部贴满琉璃,在大西山中另有一座悟璋和尚塔,塔身五层绿色琉璃莲瓣十分别致。究其原因,是由于悟璋和尚原为长春宫御前总管,为皇室讲经说法,圆寂后由李莲英等人出资,才有了这座精致的覆钵式塔。

金属材料的塔由于造价高、制造安装复杂而不常见,在海淀则有两座珍贵的铜塔。万寿寺的渗金多宝佛铜塔高达五米,全塔共有塑像数百座,铸造工艺十分高超(图5)。颐和园宝云阁铜亭顶部有一座小型铜塔,与亭子相连铸造,体量虽小,却非常精美。这种塔与亭结合的样式在全国十分少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图6)。

3、功能性质

塔由印度埋葬和供奉舍利的“萃堵波”发展而来,原意是埋藏舍利或者供奉佛像的一种宗教建筑,是佛教的重要建筑形式。随着塔的世俗化发展,其作用也逐渐向其他领域发展。

(1)作为墓碑

墓碑其实是塔最原始的功能之一。伴随着西山地区寺庙的兴盛,高僧的往来,许多寺院都建有塔或塔林,作为对高僧的纪念性建筑。大觉寺的迦陵性音和尚塔、龙泉寺继升和尚塔(图7)、周云端塔(图8)等,都是这一类型的代表。每位僧人去世后,便建造一方小塔,建的多了便成了塔群。大觉寺周边的12座塔,便是大觉寺、西竺寺、莲花寺等周边寺院的僧人墓地。近代的孙传芳墓塔(图9),也是秉承了这一思路。

(2)寺庙的组成部分

塔与寺庙密不可分。早期的寺庙便是以塔为中心,唐代以后才逐渐演变成以殿堂为中心。这就使寺庙和塔的组合更加灵活多变、相映成趣。纵观海淀的塔,许多都是以寺命名,慈寿寺塔(图10)、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图11)、天光寺塔等,表明当时塔的存在是以寺庙为依托。从现存塔的规制也可推断出当时寺庙的规模。由于塔相对殿堂更加高大,如瑞云庵明照洞矗立在石上的金刚石塔(图12),成为许多寺庙的标志性建筑。

(3)山川和园林的重要景观

在名山大川中,多有精巧别致的塔成为重要的景色点缀。海淀的园林作为皇室和贵族们休憩娱乐的地方,则更注重塔在整体景观营造中的作用。静明园玉泉山上的三座塔样式各不相同、位置相互呼应,即丰富了静明园,又成为清漪园的借景对象。北京大学的博雅塔(图13)虽然自身带有实用价值,但同样与未名湖周边景色相得益彰,成为今天北京大学的象征。

三、保护与发展

1、海淀古塔的保存现状

从保护级别来看,根据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共有24座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有1座塔位于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内,9座塔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或位于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有19座古塔为海淀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53座古塔都已经纳入了文物部门的保护视野内。

在本文所统计的53座古塔中,有30座位于颐和园、香山公园等知名旅游景点,面向游客开放,约占总量的57%。这部分古塔有明确的管理使用单位,定期进行维护和修缮,并采取安装护栏、警示牌等措施,保存状态较好。有5座位于办公场所内,保存也相对较好。

保存状况堪忧的,是2座位于军事保密单位和16座处于自然开放状态下的塔,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以大觉寺周边的塔群为例,大多数塔已经十分残破,有些仅存塔基,有些摇摇欲坠,有些则已经难以辨别原貌。而位于军事保密单位内的古塔,由于管理使用单位工作的特殊性,文物部门无法进入,无法开展文物保护与修缮工作。

2、海淀古塔的保护利用方向

(1)历史遗迹聚集区整体开发

对于具有相关性的文物群进行整体开发。如慈寿寺塔可以和周边的恩济庄太监墓群、摩诃庵等整体规划旅游线路。大觉寺周围的12座和尚灵塔,可以在修缮或原址保护的基础上,和大觉寺、莲花寺、普照寺及妙峰山古香道等周边文物和历史遗存相结合,在有条件的地区设置郊区旅游步道,形成景点密集的旅游区,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2)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对于农村地区的古塔,可以结合周边的建筑与实地条件,作为本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管家岭村的古寺庙遗址,可以对寺庙进行修复,完工后房屋建筑可作为周边村民的文化活动站等,在对文物进行合理利用的同时,也对古塔的安全进行日常性监管。

(3)文化产业发展核心

以古塔为核心,以历史底蕴为依托,发展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如白塔庵塔,位于中国国家画院内的,画院为与古塔风格相呼应,在古塔旁建造了仿古式建筑作为作画和设计的场所,并出租给艺术类工作室。加之周边高校林立,艺术氛围浓厚,可以以白塔庵塔为圆心,有条件的开发文化产业,在整体规划中营造出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综上所述,海淀的古塔拥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和价值,在未来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中,需要不断提高宣传力度,提高管理使用单位和公众保护文物的意识,同时通过多样的利用方式,使古老而质朴的古塔散发出新的光辉。

参考文献

1、罗哲文 《中国古塔大观》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年

2、张驭寰 《古塔实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年

3、曹立君 《北京的古塔》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05年

4、徐华铛 《中国古塔造型》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年

5、汪建民,侯伟 《北京的古塔》 学苑出版社 2008年

推荐访问:海淀区 初探 特色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