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近海“魅影危机”的挑战

时间:2023-06-16 19:48: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应对LCS威胁的针对性回应

从目前的趋势看,隐身高速轻型战舰有在亚太地区扩散的苗头。不仅美国的LCS魅影初现,甚至连我们的东邻日本也开始打起“日之丸LCS”的主意了。前不久,日本某知名军事刊物上就图文并茂地对日本未来“高速多功能舰概念”作了探讨,并且直言其主要目的就是应对“与中国在东海的海洋权益争端”。在美国的LCS发展成熟之后,它的不同版本必然会在东亚成规模地扩散,而首当其冲地会出现在台湾海峡——台湾地区海军就对这种轻型战舰相当看好,准备第一时间引进。而这种极适于近海沿岸海域使用的隐身战舰的出现,将对两岸军事平衡造成相当大的影响,对此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

理论上讲,要应对濒海战斗舰这样的轻型高速隐身舰艇,手段尚比较有限。首先,它隐身能力很强,雷达反射面积往往不超过一般小渔船,因此一般的海上观测技术很难及时发现它;其次,濒海战斗舰的速度可以达到40多节,一旦被发现,它可以迅速逃之夭夭。同时它有着相当强的防空能力,虽然跟“宙斯盾”舰无法相比,但对付直升机这类慢速目标还是有较强优势的。所以要想有效对付LCS,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展与之相似的战舰。正如反坦克最好的兵器是坦克,反直升机最好的兵器是武装直升机一样,对付LCS最好的措施是发展自己的LCS。

美国海军一开始设想中的濒海战斗舰只是二三百吨的小家伙,由母舰投放(每艘母舰可以装载十几艘)。到2001年年中,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正式提出建造濒海战斗舰(LCS)概念时,排水量也不过500~600吨,吃水3米,航程4000海里,最大航速50~60节。与其说它是濒海战斗舰,不如说它是导弹艇。但到了2004年美国各公司投标时,濒海战斗舰的吨位突然猛增到2500~3000吨,而等它正式装备部队时将会更大,“自由”号已达到3000吨以上。很显然,这种舰已经从开始设想的“轻型廉价战舰”自觉不自觉地发生质变、增重到一款中型甚至大型护卫舰的规模,这是它想“以远洋制近海,以快舰制快艇,以网络信息战代替传统海战”的必然结果。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海军发展类似的战舰反倒容易得多,因为是在家门口作战,不需要考虑远渡重洋的适航能力,也不必使其具备在敌近海隐藏数周的持续作战能力,甚至连直升机都不一定必须装备(主要是为隐身考虑)。发展中国家海军的LCS在1500吨左右就正合适,这是个临界线,再大就难以实现隐身,再小就成了无法独立作战的导弹艇了。

与大型战舰相比,研制并装备高性能轻型护卫舰的代价并不高,但它的性价比却不低,运用得当甚至对航空母舰编队也能造成相当的威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先进的技术装备体积、重量越来越小,因此轻型护卫舰也是一个很好的对抗LCS的新战舰制造技术验证平台。比如当年防空导弹上舰时,因其系统庞大,所以不得不首先在巡洋舰级别的战舰上试验;而现代的新型技术装备则普遍小型化,完全可以在小型战舰上先试用,然后再用到大舰上。

可供选择的成熟舰型

LCS有很多过高的技术要求和性能指标很难实现,如要求有50节以上的最高航速,至少40天的自持力,同时还要能够横跨大洋,具备极高的海上适航性,顶级的自动化程度,舰员不超过50人等。且不说这些指标能否顺利实现,单以其成本和技术风险就不是一般的国家能够承受的。如现在的LCS吨位已达到中型护卫舰的水平,而且造价也达到了2亿多美元。发展中国家海军在研制未来反LCS的轻型护卫舰时,很难达到LCS的性能要求,在对LCS的借鉴上既要看到它前瞻性的一面,也要看到它不切实际的一面,不可盲目跟风去依葫芦画瓢搞“对等版的LCS”。

发展中国家LCS可能选型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未来发展中国家也要研发“网络中心作战”体系,并将其导弹快艇纳入体系内,组成的导弹快艇战斗群能充分发挥其战力。像“毒蜘蛛”级导弹艇能超越海平面进行超距攻击,有效对抗发达国家海军的LCS。

攻击目标,首先要解决的是“目标获取”与“目标确认”两项作业,但导弹快艇因受限装备,没有外援无法进行超越地平线的目标获得与目标识别,更不可能像大型舰只拥有完整的战场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来进行远距离的超视距攻击。并且导弹快艇自行运用主动式探测器,如雷达侦测目标就会暴露本身的行踪,带来被攻击的危险,为了实施“无线电寂静”(或“电子隐身”)更须依靠外界提供作战相关情报。“网络中心作战”体系将通信、情报、监视、侦察(C4ISR)体系藉高速信息网络链接为一体,导弹快艇纳入体系后就变成“探测一打击”体系坐标中的一个确定的码址;它可以接收大量外供实时信息,使其充分掌握作战空间态势,其可以在“无线电寂静”的情况下,获得“目标获取”与“目标识别”相关的信息而完成其作业。而这些对作战空间态势的有效掌握,乃是整合了卫星、陆岸雷达系统、电子侦听体系、空中预警机、无人侦察机、潜艇、海底监听系统等的海洋监视体系,与一个能对全舰队提供各种作战所需信息的作战情报系统等的紧密结合。在火力发挥上,纳入体系的导弹快艇就变成“网络中心战”中武器发射体系的一个火力单位。导弹快艇融入“网络中心战”的体系后才能发挥其战力。

攻击快艇(FAC)与巡逻快艇(FPB)并存是小国海军的选择。在常规的导弹快艇300吨为界的划分中,FAC大型与小型的区别及与FPB的分类,在现代FAC中已经融合,现代FAC通常作为沿岸主力艇,战时攻击大型舰船,平时执行巡逻等任务,在任务上更强调多用途以取代FPB。现代FAC通常长30~65米,排水量100~500吨,30节以上速度。原来的FPB与FAC在瑞典这样的国家由多用途大型快艇“维斯比”级取代,而在德国由轻型护卫舰K-130取代。发达国家海军以“维斯比”级为代表的现代FAC在新世纪卷土重来,演化成一场FAC革命:

1.与现代大中型舰相当火力,可以先发制人;

2.隐身化;

3.联合作战新理念,可以遂行独立作战;

4.多任务能力,加入网络中心战体系;

5.沿岸防御,濒海作战。

一些发展中国家海军则发展轻型护卫舰取代老旧的FAC:

1.外海区域与敌主力舰艇作战,护航与反恐;

2.足够的火力与续航力,加大持续作战能力;

3.多任务,联合作战;

4.非常规作战能力,遂行特种作战;

5.加强自身防御能力。

与现代FAC比肩而起的还包括现代OPV(沿海巡逻舰),OPV通常是海军或海岸警备队、执法机

构等使用。

一艇多用途与模块化设计的一艇多型都被各国海军选择使用,由于吨位的限制,面面俱到的一艇多用途存在严重的技术难题。当代流行的多用途通常强调平时执行巡逻,作战任务上的多用途强调在各种烈度的海战中都能发挥作用,并能对尽量多样化的目标进行打击。轻型护卫舰与现代FAC的重要区别在于拥有较强的防空或反潜能力,但是两者区别很模糊,比如“维斯比”级早前分类在FAC,现今认为其使用复合材料导致了排水量不断增大,其长度是护卫舰级别的,很多机构将其划为轻型护卫舰。OPV的定义同样比较模糊,只用于低烈度战斗是与轻型护卫舰的重要区分。发展中国家海军的沿海作战任务复杂繁重,发展中国家沿海是世界上最适合布雷的海域,也是非常适合常规潜艇活动的海域,面对港湾、海峡、岛链等的反封锁作战任务沉重,这都需要大量建造轻型反潜战舰艇、轻型水雷战舰艇、FAC等。国外FAC通常将这三个任务分解为一艇多型,任何一型都要求多用途,以便日常巡逻等。发展中国家海军由于技术制约,通常发展单一用途的作战舰艇,惟一例外的是某些FPB系列,作为反水面战火炮巡逻艇或者反潜扫雷巡逻艇存在。虽然巡逻任务逐渐减少,大型FPB乃至巡逻护卫舰的任务并非OPV能够完全取代的,协助海上执法依旧是海军需要考虑的。俄罗斯海军的快艇部队平时任务是海上救援与执法,战时在攻击任务中才发挥突击作用,在防御任务中则需要海上保交作战与巡逻。中国快艇部队奉行“专业原则”,攻击与巡逻任务划分的比较清楚,虽然在实际使用上不那么严格。037系被大包大揽是个例外,之所以如此风光,一个原因在于小艇适航性不佳,另一个原因在于战时能够与护卫舰协同近海作战,还可以得到导弹快艇的突击支撑,以编队作战减轻主力突击的任务急迫性。在更高的层次上,海军037系后续艇将出现攻击平台与防御平台的分歧,一种是与各种轻型艇、2208编队作战,作为主力攻击艇的FAC;另一种是和轻型护卫舰编队,执行巡逻任务的FPB(即目前037系任务的直接替代),中国海军的任务复杂性就此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中国东部的近海防御其实是第一岛链内的防御,包括岛屿防御与近岸防御,外层需要轻型护卫舰;在南海,海军需要基地防御、远距离岛屿防御等,更需要大型FAC、FPB与轻护卫舰。

发展中国家与军事强国LCS之争

发展中国家要对抗的LCS与现代FAC的比较如下:

1.LCS是全新的网络中心战型的快艇,拥有强悍的反舰能力,但是缺乏现代FAC的多任务灵活性能力;

2.与现代FAC一样强调隐身;

3.与现代FAC同样用于近海,拥有联合作战能力。

没有多任务能力是发展中国家的FAC最显著的“弱点”。这样的FAC仅有的1门630速射炮也与发达国家的导弹快艇加、57、76口径舰炮相距甚远,继承了前苏联021、024型导弹快艇小炮的特征。这样的FAC仅仅是纯粹的反舰火力平台,在沿海轻型舰队中承担联合作战的一次性火力平台的作用,在海岸防御中承担“远程大炮”的作用,也可以作为岛屿、基地防御的机动力量使用。从任务来看,“黄蜂”级只是“古典的导弹快艇”。由于存在“毒蜘蛛”艇,“黄蜂”级可能也会执行辅助性巡逻任务,毕竟穿浪艇的适航性很好。如果FAC强调巡逻任务,低烈度海战、对岸作战必不可少,630炮只是CIWS(反导防御火炮),几乎不存在攻击性,FAC的武器系统根本不适合防御性巡逻任务。发展中国家的导弹艇一向在岸基观通站的引导下阻击、搜索、伏击和游击作战,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才大量进行轻型舰艇编队作战,并能够离岸编队独立作战。发展中国家研发的未来型LCS自然会继承这些战术,能否离开岸基指挥非混合编队独立作战尚待进一步考察,并非新的LCS拥有联合作战能力就万事大吉了,是否有战场信息体系支撑才是关键问题。

专业与多用途的矛盾问题在LCS这种超前版的轻型舰上表现尚不够突出,但是LCS的出现预示着发展中国家海军要保留沿岸防御的传统,FPB护卫艇的下一步发展更重要,对手是全新理念的LCS。上世纪90年代FAC的争论中,放弃欧洲同吨位导弹快艇的原因是太贵了,也没有能力达到欧洲水平,并且导弹护卫艇更能满足发展中国家海军的需要。可以这样说,超前规划新版LCS算是圆了世界二流海军的一个梦,终于有了第二代的高速攻击导弹战快艇了,弥补了原先FPB无法高速的缺陷。已有改装76炮的FPB试验艇,老旧的轻护卫舰也有改装成火力支援舰的,未来登陆作战不但需要大型FAC,也需要大型FPB,而这关系到发展中国家海军如何选择对抗濒海战斗舰的问题。取消沿岸级巡逻艇看来不现实,放弃轻型护卫舰也不现实,但是在以港湾、海峡、岛链划分作战区域的分析中,发展中国家海军需要“面面俱到”的轻型护卫舰率领小艇岛链内作战,必要时获得更大型舰艇的支持;未来拥有了新版的LCS以后,还需要更大型的FAC衔接LCS与大型驱护舰,日常巡逻等任务依然需要像中国海军037这样的大型FPB主导完成。LCS后续舰可以按一艇多型的原则进行发展,而不再是海军习惯性的“专业”划分,这需要发展中国家海军在模块化技术领域的理念突破。

冷战后,发展中国家海军的轻型舰队发展的路线图并没有得到完全体现,目前规划的新版LCS的“传统”与“古典”之争,只是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在“补偿性投资”情况下的“饥不择食”。虽然发展中国家海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但也面临着世界信息化海战革命的严峻挑战,若不能抓住机会快速前进,发展中国家海军有可能再一次被世界海军抛回19世纪。现代海权理论中,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单一反舰系列护卫舰、老式驱逐舰、导弹艇长期无力换装,引进欧洲先进护卫舰大材小用的情况不能再发生了,尽快开发新版的濒海战斗舰至少证明发展中国家海军突破了“专业化”舰艇技术的设计建造瓶颈。

推荐访问:近海 迎接 危机 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