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光之证,中国海军战后接收的日本投降和赔偿舰(3)

时间:2023-06-16 16:0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_xo^6^9ߟ~7m5;i;_:OݺOuߞ6mmm]O_xᄉi;}|]|ݵʹi;}8uӍt^7i;_uN~<{x:myM8ӽۑ?=m4Ѩky发言,他们一致赞颂了中国军民坚持长期抗战的伟大胜利,并高度评价了此次接收日本赔舰的历史意义。

随后,方莹下令换旗。在激动人心的军乐中,各舰缓缓降下日本国旗,升起了中国国旗,在场人员全体肃立致意。换旗完毕,美军上尉高沙取出日舰交接证书,前日本海军中佐绪方和方莹分别在证书上签字。至此,8艘日本军舰正式归于中国海军,全场爆发出惊雷般的欢呼声。根据日方记载,舰内整洁如新,检查该舰的英美军官赞不绝口,声称“我们没见过如此整洁的军舰!”所以“雪风”号被称为“保住了日本最后的尊严”。正式移交后,“雪风”号被命名“丹阳”号,编号DD-12,加入中华民国海军,一度担任海军旗舰。

第二批日本赔舰8艘(驱逐舰“茑”号、“杉”号,海防舰“对马”号、“海防”118号、“海防”192号、“海防”85号、“海防”205号,总吨位8450吨)于7月26日仍从佐世保出航, 7月28日抵达上海龙华江面。中国领队官为姚玙海军上校,美国军舰“若鹰”号再次为编队护航,在黄浦江引导的为中国海军“楚观”号炮舰及“联荣”号登陆艇。7月31日,中国海军在日军“茑”号驱逐舰上举行接收仪式。主持仪式的仍为方莹少将,参加仪式的军政官员及各界人士达百余人。

上述两批日偿军舰在海军上海第一基地完成接收后,方莹和海军接舰处处长杨道钊上校都认为,基地内泊港舰艇本来已经臃塞,添加了16艘日偿军舰后更是拥堵不堪,给江南造船所的保修工作造成很大压力,建议后续日偿军舰改驶他处接收。海军总部鉴于这种情况,决定将余下的日偿军舰驶往海军青岛第二基地接收,并命令基地司令董沐曾少将做好接收准备。

第三批日本赔舰8艘(驱逐舰“宵月”号,海防舰“隐岐”号、“屋代”号、“海防”40号、“海防”104号、“海防”81号、“海防107”号,运输舰“输送”16号,总吨位10745吨)于8月25日从佐世保出发,次日傍晚到达青岛港外大公岛海面。中国海军少校钟汉波为领队官,美国海军上尉皮尔随舰护送。8月27日上午,日舰由中国海军“永泰”号驱潜舰引航进入青岛大港,停泊在三号码头。8月30日上午8时,中国海军在“宵月”号驱逐舰上举行接收仪式。中国海军第二军区司令董沐曾海军少将主持仪式并首先讲话,出席仪式的有各界人士数百人。

8月13日盟军总部又把剩下的39艘日军辅助舰艇追加入分配名单,所以还有第二次的抽签。中国第四批所抽得的日舰包括:驱逐舰“波风”号,运输舰“输送”172号、“白崎”号给粮舰,布雷舰“济州”号,驱潜艇“驱潜”9号、“驱潜”49号,辅助布雷艇“黑岛”号,辅助扫雷艇“扫海”14号、“扫海”19号、“扫海”22号。这批10艘日舰(总吨位5998吨)于9月28日从佐世保出航,中国海军领队官为姚屿海军上校,美国海军上尉柯克随舰护送。因台风影响,9艘日舰于9月30日先期到达青岛港,“黑岛”号则迟于10月1日才赶到。日舰由中国海军“美益”号中型登陆舰引导进入青岛大港,停泊五号码头。因连日暴雨,第四批日本赔舰证书签字仪式于10月3日在海军招待所举行。次日,中日双方人员及盟军代表冒雨登舰,举行简单隆重的升旗仪式,完成交接手续。

日本赔偿的四批舰船共34艘,计3万5千多吨。按照接收顺序,国民党海军将其临时编号为“接”1至“接”34。这些舰船排水量较大(最大的“宵月”号驱逐舰排水量为3485吨)、舰龄较小(除3艘外,均为1940年以后制造)、性能也较好。但这些日舰在移交时大多已拆除武装,许多经过激烈残酷的太平洋战争的洗礼,状况并不太好。尤其是占数量最多的海防舰(17艘)虽然舰龄颇新,但这种舰级是日本在大战末期的急造舰种,装备简陋、质量亦很差;加上日本战败后军工业全毁,舰艇零配件来源立刻成为很棘手的问题。另外,战后国民党海军舰艇扩充太快,合格人员根本不够用,造成多数日舰接收后就停泊在港内,无法启用。这些舰艇中有数艘还不得不以国民政府行政院而不是以海军名义接收。

对于日军赔偿之舰船,国民党海军寄予了很大期望。他们原以为这些赔偿舰船来华后即可投入反共作战,没想到在驶回国的途中就有3艘舰船轮机损坏,在海上漂流,经抢修后才勉强行驶。它们是第一批的“海防”215号海防舰、第3批的“隐岐”号海防舰和第4批的“黑岛”号水雷敷设舰。据事后调查分析,可能是日籍船员在轮机舱内动了手脚。战后,部分日籍船员被盟军总部征用,驾驶着悬挂俘虏旗的日本舰艇,当然感到屈辱。因此,有些船员想尽一切办法暗中进行破坏。

日偿军舰来华后,其归宿大不相同,可分为4种类型:

在国民党海军中服役 这类舰艇共有17艘,其中“接”1最为著名,它是由日本佐世保海军工厂建造、排水2050吨的“阳炎”级驱逐舰 “雪风”号,在日本海军中名气很大,曾参加中途岛等海战,还曾为当时最大的航空母舰“信浓”号护航。到二战结束时,“雪风”号是18艘“阳炎”级驱逐舰的唯一幸存者。该舰于1947年7月6日在上海移交,成军后更名“丹阳”号,1971年退役后被拆解。

未真正服役 这类舰共有9艘,其中驱逐舰“接”17值得一提。该舰为日本东京浦贺船渠建造,排水量2701吨,是日本战时所造的最大型驱逐舰,原名“宵月”号,1947年8月30日在青岛移交,命名为“汾阳”号。该舰接收后因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而长期不能行动,始终列为保管舰编制。1949年2月自青岛拖往台湾基隆,暂作训练舰使用。1949年5月“重庆”号巡洋舰起义后,国民党为加强海军力量,计划将其拖至日本进行整修并武装。但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7舰队协防台湾,降低了对该舰的需求迫切性,加之经费所限而最终放弃修复计划。1962年至1963年,该舰退出现役并遭拆解。

被人民解放军俘获 这类舰共有4艘,它们是海防舰“接”5(后被命名为“武昌”号)、“接”6(后被命名为“济南”号)、“接”12(后被命名为“长沙”号)和“接”14(后被命名为“西安”号)。这些军舰均在上海被俘,被编入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分别参加了解放浙东沿海岛屿的战斗。

毅然起义加入人民海军 这类舰艇共4艘,它们是海防舰“接”4(在长江起义,后命名为“惠安”号)、“接”15(在长江起义,后命名为“吉安”号)、“接”22(在青岛起义,后命名为“沈阳”号)和木壳扫海特务艇“接”32(在山东长岛起义,后命名为“秋风”号)。其中,海防舰“接”22的起义影响较大。该舰为日本舞鹤海军工厂建造,排水量745吨,1947年8月30日在青岛移交,命名为“黄安”号。该舰于1949年2月12日在青岛起义,开往连云港解放区,它是解放战争后期起义的第一艘国民党舰艇。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成立时,“黄安”号被命名为“沈阳”号,编入该舰队第2大队,后在鏖战浙东南、援救“民主”轮、编队演习等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1年,撤退到台湾的国民党海军也曾启用了一部分赔偿的日舰,但也有的根本未曾服役就报废了。由于国民党海军在战后接受了大量美援舰艇,整个海军装备系统几乎已经完全“美”化,若其中夹杂着部分日本装备,无论在训练、后勤、维修、管理上都很不方便,所以这些赔偿舰艇使用年限都不长,没过多久也都纷纷退役解体了。如赔偿舰中最大的防空驱逐舰“宵月”号1945年1月31日才完工,1962至1963年间就退役拆解。拆解时发现该舰轮机舱中的蒸汽高压管线竟然全部是用紫铜材料制造,日本原本铜矿产就很稀缺,战时更是很紧张,由此可见日军对本舰的重视程度。而当年拆解本舰的工人中有许多战前服务于日本海军工厂,看到这种情况,不禁以日语破口大骂国民党海军“暴殄天物”。

(未完待续)

(编辑/弓鸣)

推荐访问:战后 中国海军 赔偿 接收 日本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