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过程的理论概述

时间:2023-06-16 10:36: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创造性思维是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过程的运行繁多复杂,研究者们对创造性思维过程的论述也未取得一致见解。"发散辐合思维"强调二者整合的重要性;"四阶段"理论把思维过程分为准备、酝酿、明朗和验证四个阶段;"灵感理论"论述了灵感思维的重要性;"思维旋回"理论注重对思维过程最小单位的研究。未来应致力于对每个子过程脑机制的开发与研究。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发散-辐合思维;四阶段理论;灵感;思维旋回

思维是人大脑中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人们对于思维过程的机制,尤其是对创造性思维过程机制的认识还不是很充分。创造性思维就是综合运用正确的概念,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在解决实践、生活问题时在人们大脑活动中出现的一种新思想。文章主要对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四个理论进行了简单论述,旨在从不同角度揭示创造性思维过程的机制。

一、沃拉斯的"四阶段"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沃拉斯认为创造性思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酝酿、明朗、验证。

准备阶段主要是进行搜集资料、发现和分析问题。创造性思维以发现问题为起点,以分析和形成新颖有价值的课题为关键点,而搜集资料则是必不可少的中介点,如此,才能逐步产生思维的方向。创造性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突然迸发的,它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如,在19世纪中叶,有机化学的研究蓬勃发展,对于"苯"这种有机物的结构受到很多人的关注,深深地吸引了凯库勒,他日夜思考,以至于在睡梦中梦到"苯"的结构。也许人们认为这一创造性思维只是一瞬间的闪现,其实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在准备。

酝酿阶段。日本创造心理学家高桥浩曾在谈到酝酿阶段的特点时说:"创造性思维也和造酒一样,需要有个酝酿期。在第一阶段中,经有意识的努力而得到的东西大都是勉勉强强、比常识稍胜一筹的东西,不能有大作用。到了下一步的酝酿期,和酿造名酒一样,新的思想方案才逐渐成熟起来。普通一般的人不能忍耐这个酝酿期,也没想到有经历这一个时期的必要,因而老是在第一阶段里徘徊。"科学创造研究是要经过长期的酝酿,艰苦的琢磨,对心智的严峻考验,之后方能到达成功彼岸。

明朗阶段又称顿悟期或灵感期,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变阶段。这种"突变"的出现,往往不期而至。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期和酝酿期,创造者也许精疲力尽,当他想要放弃或者转移注意力于其他研究上时突然蹦出的一种"顿悟",以致于研究者有一种迫不及待喊出口的冲动,我们称这种体验为"啊哈体验"。

验证阶段。当有了一种灵感之后,创造者想要立即采取行动以验证这种"突变"得来的想法或经验是否正确,并不是所有的新观念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建筑学家、设计工程师在形成作品轮廓时,在验证阶段还需针对实际情况采用逻辑推理、观察和实验验证等方法作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此阶段是创造性思维的最后一部分,是对整个创造过程的反思。

二、吉尔福特的"辐合-发散思维"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两种,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2]还设计了发散生成测验来测量创造性。在测验中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变通性指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范围越大、维度越多,变通性越强。创造力高的人,其思维的变通性较强,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独特性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提出超乎寻常、独特新颖的新奇反应的能力。

在一个完整的创造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互为前提、交互进行。因为仅有发散思维,人们不能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解决问题时,人们必须把发散思维的结果与原有的思维任务项对照,并利用辐合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物质基础)从各种不同的方案中作出正确的选择。由此可见,在一项创造活动中,思维呈现出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交互推进的思维程序,从辐合思维出发到发散思维,又从发散思维回到辐合思维,循环往复。无论科学创造或文艺创作,都是在经历这样一个思维行程后才能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三、刘奎林的"灵感"理论

我国研究思维科学的学者刘奎林(1986)通过研究得出,灵感思维同抽象逻辑思维一样属于高级思维形式。但灵感于潜意识中发生,据"潜意识推论",灵感发生的过程即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他提出由"境域--启迪--躍迁--顿悟--验证"五道程序组成的"诱发灵感的机制序列链"理论。

境域,即指那种足可诱发灵感迸发的充分且必要的境界。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创作的三大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现出由"悬思、苦索到顿悟"的境界。启迪,是连接各种创造性思维信息的中介,即指机遇诱发灵感的偶然性信息。创造者对某一事件的思索酝酿到饱和程度时,只要受到某种外界信息的偶然启迪,瞬间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跃迁,即指灵感发生时的那种非逻辑质变方式,经过显、潜意识交互作用,潜意识进入一种跨跃推理程序的、非连续的质变过程。顿悟,即指灵感在潜意识蕴育成熟后,同显意识沟通时的瞬间表现。验证,即指对灵感思维结果的真伪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鉴定。以上五个程序,彼此间紧密联系,互相制约,是一个以显意识去调动潜意识,诱发灵感发生的有机系统。

刘奎林从潜意识层面谈创造性思维,阐明灵感思维产生及诱发的全过程,打破传统研究创造性思维的方式,使我们对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但这一模型的实证研究支撑是否扎实还有待探讨。

四、庄寿强的"思维旋回"理论

庄寿强以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物质最小基本单位及其由基本单位组合而成的有机组合体的运动形态及变化规律的研究为启发点,认为思维科学研究的重要一步也是先确定思维过程中的最小单位,通过研究最小单位的各种性质来阐明思维过程。他把这种最小思维过程称之为"思维旋回",并进一步阐明一个思维旋回同时具备思维的起点和终点,是一个完整的、不能再分解的思维过程。

庄寿强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提出思维旋回(也包括创造性思维旋回)五阶段过程的模式:确定思维的起点→选择思维的材料→找寻思维的方向→采用思维的形式→产生思维的结果。此过程说明了思维目的性和方向性,一个完整的思维旋回必须是以"产生思维的结果"为终点,否则,是残缺的思维。[3]

"思维旋回"理论以一种新的视角精细简洁地阐明了思维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小的环节,就像是生物学中把每个生命个体都可以看成是多个细胞的组合,只有各部分高效有序地运行,才能获得有价值、有意义、有创新性的思维产品。

五、总结与展望

"四阶段"理论说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发散-辐合思维"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灵感"理论详细阐述了诱发灵感对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思维旋回"理论强调研究创造性思维基本单位的重要性。前人研究成果异常丰富,未来我们应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花大力气着重研究每个理论中每个成分的脑机制。

参考文献:

[1]胡灵敏.谈智力结构理论与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11,(5).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82-283.

[3]庄寿强.试论创造性思维的思维过程、思维模式及其训练的根据[J].煤炭高等教育,1999,(2). [4]张浩.直觉、灵感或顿悟与创造性思维[J].重庆社会科学,2010,(5).

作者简介:梁渊(1990.2-),女,山西运城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基础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维、推理。

推荐访问:创造性思维 概述 过程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