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3-06-16 10:3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批判性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性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并且提供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方法显得尤为关键。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及初中生思维特点,找到它们的连结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

一、引言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有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倡导了思维科学。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批判性思维作为思维科学的一个分支,以其所倡导的辨别信息良莠的基本诉求,历来为西方文化和教育所倡导和推崇。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保持教学进度,教师很少会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为课堂教学计划中的一部分,也很少提供学生评判的时间,也不与学生共同探讨参考答案的合理性。现阶段虽然部分教师已意识到批判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也尝试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批判性思维的运用。但是由于缺少合理的方法技巧,缺乏思维培育的基本理论修养,缺乏思维结构的整体性,因而在具体的思维培育工作中存在不少盲目性。

而学生由于从小就缺少批判性思维的接触与培养,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关于文本主题及文本语言鉴赏时,学生对教师提供的参考答案一般都是持肯定的态度,宁可对自己的答案持否定态度,也不愿对教师的答案产生怀疑。初中生处于少年期,其身心发展基本处于一种由幼稚到基本成熟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各种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发展的时间段。他们的思维相对于童年期更具有深度、广度、精确性和灵活性。他们喜欢进行奇特丰富的幻想,也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这一年龄阶段的思维极富创造性。

二、初中语文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初中阶段是思维引导最有效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的教育中,应重视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主要的策略有:

1.宽容学生对文本的“异态”接受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与作品的关系总是表现为双方意义认识的双向运动和交互作用。一方面,作品所显示的意义,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总要积极作用于读者,通过情感的或逻辑的力量要读者去赞成它、同情它、接受它;另一方面,读者又不是被动地接受或顺从,而是要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价值标准出发,对作品给自己的影响和效果做出能动的反应,或者赞成,或者反对,或者同情,或者接受,或者排斥。这种能动反应的理性化,便是对作品的批判。在广泛的意义上说,读者对作品所做出的任何反应或议论,就其性质而言,都是一种批判。因为学生是存在差异的,知识、能力和环境对于学生而言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果,多元解读是阅读的正常表现,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也许正是这种“错误”包含着创新的因子,也许正是这种思维才是创新的动力。

2创疑引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激疑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转向兴奋,而且还会促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揭示一些有思考和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以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疑”的技巧在于首先要用能够吸引学生的问题或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容易使学生产生联想,从而形成疑点,再设法去解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注意力、思维积极性的出发点。兴趣能激发学生高涨的情绪,使教学取得最大效率。因此,课堂教学应把激发兴趣置于首位,教师一方面要钻研教材,落实教材内容,另一方面要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和方式,使二者和谐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3引疑拓思,营造认知和思辨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下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辨氛围的创造是否得当。阅读与鉴赏教学如能在一个浓烈的思辨氛围中,去启发学生生疑、质疑,引导他们析疑、解疑,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一直处于积极状态中。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里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眼就在“时时”、“恰恰”两个字,而这两个字对中学生来说又是很难讲清楚的,如能营造一种良好的思辨氛围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或好奇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先列举一些前人的解读,然后结合中学生的“喜探究”、“不服输”等心理特点进行激疑一发问:前人都说“时时”、“恰恰”如何精妙,你们是如何看待的?理由是什么?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注意是“点评”而不是“统一”。对于一些课文的读解或论断,还可以让学生“反弹琵琶”:《项链》一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请对这种说法予以批判;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学生的各式各样的回答中,既交流了思想,又探讨了前人的各种不同解读,而且还训练了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营造思辨的氛围,还可以从形象直观的场景中生发开去。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激发灵感,求得最佳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扬他们的批判、创新精神。笔者在教《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时,利用自制的CAI课件导人。在观赏完景泰蓝的精美彩图屏显之后,故意显示有错字的课文题目:《景泰篮的制作》,并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等学生发现“篮”应为“蓝”之后,再进行启发、激疑:为什么应为“蓝”而不是“篮”?又为什么叫“景泰蓝”(而非“景泰篮”)呢?然后,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寻找答案。(景泰为年号,蓝为“点蓝”——一道主要工序。)这样由形象直观到思辨,再引导激疑,可能会更有效,因为青少年的好奇心毕竟是很强烈的。可见,一个良好的认知和思辨的课堂氛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活力。

【参考文献】

[1]甘其勋.为阅读正名[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2)(合刊).

[2]张宗谦.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思考[J].衡水师专学报,2OO2(3).

[3]陈斌.当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弊端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1(1).

推荐访问:批判性 初中语文 思维 培养 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