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芬在PISA中成功因素比较分析

时间:2023-06-15 18:4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一、问题背景

国际学生评价计划(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实施的一项国际性学生评价项目,旨在评价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了反映学校的教学模式是否对于学习更加有效,国家的教育体制是否能够提高不利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育资源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成就,PISA从2000年开始,每3年举行1次,每次限定1个测试重点,分别测量学生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上的表现。由于PISA新颖、规范、科学的测试设计和评价手段,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反响,参与测评的OECD成员国和非成员地区越来越多,其GDP总量约占全世界总量的86%[1]。

2000年参加PISA测试的国家和地区有43个,2003年有41个,2006年有58个,2009年共有3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和41个合作国家(含地区)和经济体参与。我国香港于2000年、澳门于2003年、上海于2009年分别首次参加了PISA测试。在所有参评的国家和地区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有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日本、芬兰和中国上海。其中,芬兰在PISA2003的OECD成员中表现最为瞩目,其阅读、数学、科学和问题解决成绩均居世界第一。我国上海在PISA2009中的各项测试成绩也是世界第一,令世界震惊。笔者将芬兰、中国香港、澳门、上海以及OECD的平均测试成绩作了整理(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芬兰的教育整体水平较高,性别差异较小,它代表了异于中国的另一种教育模式的成功。中国参加测试的三个地区总体表现尚佳,特别是上海的成绩更是遥遥领先,成为PISA2009的一支奇葩,在国际上引起了一场“中国教育悖论”关注——中国以“应试教育”著称,为何能在这样的体现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测试中崭露头角?

芬兰和中国在PISA中成功的因素都比较复杂,涉及多方面因素,也有很多不同,既有社会文化、教育理念、教育政策的导向因素,也有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师资条件的保障因素,下面将对二者的成功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二、芬兰和中国在PISA中成功的因素比较

1.教育制度和法规

早在1919年,芬兰宪法就明确规定所有国民都能享受免费的基础教育,以及由政府提供的公共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芬兰的私立学校极少,教育领域几乎没有商业化因素,这为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土壤。芬兰的高税收保证了社会高福利,政府对于教育的财政投入很大,各类学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都非常到位,地区差异甚小,这为公平教育创造了基础条件。芬兰学校还尽力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如提供免费医疗、免费餐饮、免费教材和学习资源,甚至为住地偏远的学生提供免费交通,从而保障了相对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接受最优质的教育。芬兰的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教育,各个阶层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学校对特殊儿童给予格外关照,甚至配备专门的辅导老师。芬兰对外来移民无任何歧视,不仅为移民学生提供免费教育,还鼓励他们使用原来的语言。如在赫尔辛基,有2 600名移民儿童接受40多种语言的教育[2]。由此看来,“平等、品质、公正”是芬兰教育的真谛,长期的免费基础教育和人人平等的教育是PISA成功的前提条件。

我国参加PISA测试的香港、澳门和上海地区属于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地区之列,国家和当地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非常多,为各阶层的学生创造了公平教育的诸多条件,也是保证PISA在中国测试成功的重要条件。然而,这三个地区远不能代表全中国的教育水平,因为我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地区差异甚大,特别是西部和边远地区,其教育现状很不容乐观。我国自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来,义务教育以法律形式被确定下来,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逐年提高,但是在许多农村地区,家庭贫困仍是辍学的直接诱因。2008年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从经济上保证了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2010年至今,财政部、教育部又推出“午餐补贴”计划,保障贫穷学生的基本营养。由此看来,我国在制度和法规上一直在努力创造条件,保障基础教育的真正实施,大力提高学生的素养水平。

2.教师队伍

芬兰在PISA中成功的必要条件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芬兰人对于教师的崇拜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年轻人对于教师行业十分尊重和向往,对教育事业非常热爱,甚至将其作为唯一的人生目标。在芬兰,教师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也比较不错,虽然远比不上瑞典和美国。芬兰的教师选拔非常严格,近乎残酷,通常10多个申请者中只有一人能够被录用,所有教师必须有硕士文凭,并取得教师资格认证,上岗之前还必须有参加教育科研的经历。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为在职教师提供各种免费在职培训,大学图书馆对中小学教师也是免费开放的[3]。对教育的忠诚和热爱,以及高水平的专业素养,使得芬兰教师能够很好地驾驭课堂,组织教学,从而保证了在PISA测试中的优异表现。

相比之下,我国的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甚至仍有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高等教育学历,但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教师来源也比较复杂,许多非师范专业毕业生通过参加教师资格考试走上了讲台。总的来说,我国教师的专业素养低于芬兰,但在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他们都很敬业,在长期的教研和考核中也逐渐锻炼出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另外,我国的教育体制促成了班际、校际成绩横向对比的传统,迫使教师更加专注教学、献身教育,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而且我国的学生都很勤奋、刻苦、听话,这些共同保证了我国PISA测试的成功。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如此教育环境下,我国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很低,职业倦怠现象严重,这与芬兰有很大的区别。为提高教师队伍质量,2011年9月,教育部组织实施了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试点,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要求进入教育行业的新老师都必须经过全国统考,在校选修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程的非师范专业学生申请教师资格时也不再免试,这项制度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出的重要举措,我们可以预见我国教师队伍的素质会越来越好。

3.教育环境

芬兰的教育环境开放、灵活、自由、轻松,基础教育一般实行混合编班,绩优生和绩差生同在一个教室,每班不超过24人,生师比维持在20:1左右。低年级采用“全科教师”授课制度,“全科教师”又被称为“教室教师”,即一个教师负责一个班级,几乎教授所有课程,并负责学生的个人发展指导。小班教学和全科教师保证了教育质量,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另外,芬兰学校没有过早地将学生分流,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学业水平的差距,这正是芬兰在PISA测试中成绩标准差最小的原因。芬兰学生的上课时间其实非常短,但效率挺高,每年有两个假期,还有一个滑雪假期,学生学习没有太大压力,辍学率不到1%。学校的硬件配置很好,设备齐全,环境整洁、干净,学生在校感觉到很惬意。学校对其服装也没有统一要求,鼓励个性的展示和张扬,他们在心理上也比较放松。轻松、自由的教育环境不但没有放纵芬兰学生的学习,反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这与“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我国的教育环境整体上还比较封闭、落后,表现为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盛行、整齐划一的规范要求、强调师道尊严、教育的行政化取向过浓,这些现象虽然也在日益改善之中,但是,大班教学、分科教学、中考与高考的诸多问题一直难以解决。虽然这样的教育环境对学生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但我国的学生不畏艰苦、刻苦努力、尽一切可能延长学习时间,最终也收获了非常优异的学业成绩,在PISA中表现突出。

4.教育内容和方式

芬兰与我国一样也有国家课程,并由教育部监督实施,但是地方和学校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和教材。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也是芬兰的特色,手工课、家庭工艺课和室外活动课都是学生的最爱。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许多珍贵的个性品质和修养。芬兰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自由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芬兰教育特点是“见树又见林”,先见“林”,再见“树”,先启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整个学科“森林”的了解,效果远胜于对着一棵棵“树”的细部知识与标准动作反复演练[4]。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保证学生对于学科的宏观理解和整体架构,并培养其联系与反思的能力,进而保证了在PISA的数学和科学素养测评中表现优异。芬兰家长从小就教孩子们读书,但从不把学业当成唯一,也不只在意成绩。芬兰电视台播出的外国节目一般采用原音,配上芬兰语字幕,这样就可以把外语学习融入平常的生活之中。芬兰的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绝不会发生,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关系,教师不会在感情上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智障儿童,真正体现了“不让任何一个落后”的真谛。这些举措共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育大环境,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与素养,从而使学生在PISA中脱颖而出。

我国自20世纪初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实行了“一纲多本”教材制度,由于受统一考试的无形制约,教材内容整体上比较统一,只是呈现方式有所区别而已。相对统一的教材内容允许教师比较连贯地进行教学研究和考试研究,进而更好地驾驭课堂。学校选择教材的自由度很小,教师更缺少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利。我国教师尚且习惯于传统的讲授教学,学生也习惯于反复演练和识记,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较适合大班教学的国情,与我国的考试制度也不谋而合,但遗憾的是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被无情地忽视了,这也正是“中国教育悖论”产生的由来。

5.教育评价

芬兰的学校很少安排考试,更不会组织所谓的“竞赛”,从不在学生之间进行评比,也不刻意强调精英、竞争,从不强调整齐划一,更多的是崇尚个性发展和人性自由。许多学生在小学甚至不知道何为考试,学校仅存的评估与测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改进,提供成长的基础与进步的空间,而不是试图挫败学生与教师的士气。此举不但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还降低了学生的考试焦虑情绪,最重要的是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如音乐和体育,保留了儿童先天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芬兰的学校管理是基于信任和尊重的模式,学校对教师没有考核、没有测评、没有评估报告,也没有过多的教学限制,但教师却养成了高度负责的习惯,完全凭借其高昂的教学热情和非凡的教学水平来组织教学。学校没有监管系统和专门的监管人员,这不但没有造成教学混乱,反而给教师创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使得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增强,更加愿意奉献于教育事业。

在我国,各种考试和测评与学生如影随形,甚至终生相伴,各种竞赛、竞争、排名层出不穷。我国的学生有数亿人,但优质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考试仍是目前最为公平的甄别、选拔手段。学生在考试中要么被击垮,要么坚强地经过重重考试,最后成为不折不扣的专业“考试者”。在这个高压的态势下,学生不得不百分百投入,并逐渐适应了考试压力。同时,专心、刻苦、勤奋也是中国学生的共性品质,这些都是我国PISA取得高分的重要原因。我国的教育体制对教师从未停止过考核和评比,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横向对比,使得教师也不得不全身心投入教学,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成绩。我国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重视程度也非同一般,甚至不惜血本地择校、陪读、参加各种培训班,孩子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成绩成了家长和孩子唯一的追求与安慰。这种激烈的学业竞争,逼迫学生奋发图强,迫使家长孤注一掷,敦促教师严格治学,共同造就了学生在各种测评中的良好表现。此外,近年来,我国的考试评价也逐渐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成为大家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下,我国学生在PISA测试中自然要独树一帜。

三、启示

通过比较芬兰和我国在PISA中成功的因素,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1.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地区教育差距,切实解决特殊群体孩子的上学问题,研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与升学问题,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体制。同时,整个社会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与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建立义务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制度。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加强贫困地区的教育基础建设。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范资格认证

师范高校要坚定办学方向,把培养未来高质量的教师作为首要任务,提高师范教育的质量。地方和学校要加强教师岗前培训,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完善职中培训制度,同时与师范高校合作完善置换脱岗培训项目。教育管理部门要规范教师资格的考核与认证,严把教师入口关,同时完善教师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赋予教师更多的教育自主权。

3.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益

要逐步取消教育的行政化管理模式,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深化课程与教学方式改革,加强新的教学方式的实验、论证与推广,逐步推进小班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优化教育评价模式,注重长远发展

树立全面发展的、多样化的人才观,鼓励个性发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造轻松、自由、愉快的教育环境。改革和完善招生考试制度,减轻“应试教育”的恶性竞争,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以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OECD.PISA 2003 Technical Report[DB/OL].http://.cn/qkpdf/zgjs/zgjs201221/zgjs20122123-1.pdf" style="color:red" target="_blank">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因素 成功 分析 P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