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启示及运用

时间:2023-06-15 15:42: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5~4Om5 `5Ni>2r% ?饨ky"https://www.ituiya.com/k/xuex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教学效果。尤其医学院校专业性、实践性强,学生“重专业课学习,轻人文素质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

除此之外,大多数高校在教学目标上忽视了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而是侧重矫正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新生适应、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等常见“心理问题”的关注为专题。这种教学模式制约了心理学课堂教学的实效。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时代所需,职业需要。

三、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启示有很多,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在教学目标上,应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帮助学生矫正心理问题两个方面

当前,很多大学生消极的心理状态主要是“幸福和快乐体验少、生活没目标、学习没动力”。而积极心理学注重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培养,使学生能够用更积极的思维方式来面对大学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心理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即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要兼顾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心理问题的矫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目标上,也要努力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心理课堂是一段幸福快乐的旅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够感知幸福、体验幸福并传递幸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增多学生的快乐体验,从而改变其消极的心理状态,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在教学内容上,更应关注学生积极心理潜能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方面

针对学生中诸如人格缺陷、消极情绪等这些普遍性的问题,积极心理学倡导教学的重点在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在教学内容上选取积极情绪、积极规划、健康心理、人格培养等等与学生情绪体验、心理品质培养密切相关的专题。具体来说,包括培养学生有效的自我管理与规划能力、强化情绪调节和情绪控制能力、良好的自制力与自我认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自信心以及“奉献、友爱、真诚、正直、勇敢”等积极的人格品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的力量,如勇气、乐观、毅力、自强自立等等,这可以抵御各类心理或精神疾病。预防心理问题主要就是要培养出这些积极品质。同时,对于心理健康的学生也同样需要提高其自身积极的心理品质,使其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积极的生命情感,以胜任未来职业挑战和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不要仅仅局限于消极的心理疾病的矫正,而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和心理品质。

(三)在教学方法上,加强互动,课堂教学与学生积极体验并重

与其说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一个行为过程,不如说它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积极心理学要求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体验,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要求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一是在认知层面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主动参与心理体验。二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积极的心理测量技术,如测量其对生活的满意度、人格力量、主观幸福感等等;便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引导。

在教学互动环节,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目的,引导学生分享成长点滴,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增强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

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自身的积极心理,要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大学生,重视他们个体成长的经验,并利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去帮助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师生共同参与体验,实现教学良好互动。

四、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要求在临床工作中不仅要了解病人的生理疾病问题,还要把握病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治疗效果。

下面结合医学生职业特点,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加强医学临床与积极心理学的联系。

第一章绪论部分。从适应医疗行业职业要求的角度分析医学生养成积极心理品质的现实意义,如何以积极的能量感染患者,给予患者心理关怀。讲解心理学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的运用,如心理支持疗法,尤其是针对一些慢性疾病,可以有效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第二章大学生健康情绪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医学生养成积极健康情绪的重要性,运用情绪ABC理论加强情绪管理,更好服务患者。如很多焦虑、抑郁情绪的患者比较自卑、悲观,积极心理学提倡增强其自信心,养成乐观情绪。乐观情绪对于很多疾病有比较强的抵御作用。

从医患关系谈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医护人员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对于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促进医患沟通都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章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每种职业都有特定的职业人格要求,从医生、护士职业性格的角度分析医学生形成积极人格特质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努力克服性格缺陷,形成“奉献,友爱,严谨,正直,勤勉”的职业人格,为将来成为优秀医护人员奠定职业基础。

可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通过以下途径优化个性和性格,如引导学生纠正认知偏差,以积极的眼光看待别人;乐于助人,从中体验乐趣;有意识地进行自我锻炼,不断完善性格特征;积极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完善人格。

第四章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通过案例、联系医患沟通的实际,讲述人际交往的技巧,特别讲解与患者沟通的艺术即“一个根本,两个技巧,三个掌握,四个留意,五个避免,六种方式。”在与患者沟通交流过程中,以积极的心态去感染对方,创造和谐愉悦的交往环境。

第五章大学生应激心理。从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应激源延伸到医学生就业、职业过程中遇到的应激源,提出积极的应激方式。随着医疗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生面临来自社会、病人等多方面的压力。在工作中处处存在应激,这需要培养积极的应激素质,以便更好适应职业需要。

第六章大学生挫折心理。医学生以后面对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其积极生命情感的培养,提高对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的需要。从挫折的角度,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生命情感,乐观、自信的生命态度积极应对挫折。在挫折发生之前防范于未然,及时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做好分类、分析、跟踪记录和重点访谈等预防性工作,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加以引导。

第七章大学生异常心理。针对抑郁、焦虑等异常心理现象,指导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方法,需求积极的心理治疗方案。

总之,为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应提高认识,紧密结合医学生的职业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学,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医学生职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贵平.大学生心理学[J].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2]苗元江.徐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夏学民.对心理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思考[J].求实,2013,(1).[4]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12,(2).

[责任编辑:刘忠林]

推荐访问: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教学 启示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