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影响

时间:2023-06-15 15:18: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作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中颇具影响力的教学观,以其自身所具备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正被逐步推广于实际教学当中。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建构主义更强调学习者自身经验结构的建构,符合当下精英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本文运用对比分析法对建构主义理论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影响进行研究,根据高校体育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在当下实际情况和建构主义视角下,提出了相应措施,以期提高实际教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建构主义;体育教育;高等教育;教育心理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7(b)-0000-0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迈入新台阶,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新时期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的今天,关注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实现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新要求一度成为社会和教育界所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后现代的一种新型理论视角,日益在各类学科应用中得以普遍应用,那么,体育作为培养人类能力的重要学科,与建构主义有何关系,如何以建构主义理论看待体育教学则是一个重要话题。

1建构主义与体育教学

1.1建构主义的概念

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学科,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首,这一观点早为国内外学者所认可。毛泽东同志则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到,德智寄寓于体。体育作为五育的基点,以现代视角来观察的话,并非是自然生成或规定的产物,而是通过一系列认知系统与结构融入的情况下所建构的,对于大多数个体来说,体育教育是一种建构,是一种身体的管理,从身体的管理上升到精神的管理。因此,体育教学的深入与思考过程中,除了对体育教学本身理论建构有所熟悉外,建构理论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应该有所了解。因此,研究建构主义对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影响,则有必要从建构主义说开来。建构主义是20世纪以来,学者和专家比较关注的话题,也是教学研究所无法回避的关键性理论。20世纪中后期,在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和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首的数位优秀的教育学者的推动下,建构主义理论诞生。当然,从历史发展来看,建构主义的诞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无数优秀的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的辛勤探索,才得以在当下学术界得以逐步建立。

回顾建构主义的历史,可以发现最早的建构主义理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百多年,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方法,这是建构主义最早的成功案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做中学”的实用主义对建构主义的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作为现代建构主义导师的皮亚杰提出,知识源于碰撞,而这种碰撞正是通过学习者主体和学习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此外,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成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后现代人将建构主义定义为:在学习过程中,以学习者的认知系统和经验结构为中心,通过教育教学过程,使学习者的认知和经验与学习内容发生一种相互的、双向的作用。即在建构主义理论当中,主张学习者参与到学科知识的建构中来,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建构主义教学论主张学生改变以往接受者和被改造者的角色,从而把学习从一种以信息加工主义、行为主义为主的客观主义变成一种以新旧知识和个体的经验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和建筑的建构主义。

1.2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出现的问题

1.2.1当前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在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过程当中,虽然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现阶段我国体育教育不再是课程选编自主化的尝试阶段,但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教学内容陈旧,在涉及课程编排、教科书选编、课程目标设置、教学理论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的一系列教学内容等方面,暴露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教学内容上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体育教育起步晚,缺少单独的体育学科知识的专门研究,缺少优秀的师资队伍,以及学校对于体育教育的认识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难于对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本身有所参与,甚至对部分教学内容失去相应的兴趣。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喜欢课外体育活动,而对课程内部的体育教学内容到是显得乏味,这与教学内容的刻板不无关系。

1.2.2体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不能培养出具备优秀的体育专业素养的、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学员。这是因为高校的体育教学当中,一方面,具有体育专业特长的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在专业教育的中后期,由于缺乏夯实的基础知识,所以不能对世界上前沿的、冗难的体育理论进行学习和消化,难以形成世界的、广达的专业体育观。这就造成了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体育专业的学生大多只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却不能继续深入发展,乃至独成一家的尴尬结果。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对体育教育的教育目的设置不够科学和深刻。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当前体育教育教学目的更加侧重于 “全才”的目的而进行,学生在全面人才的主体要求下一直处于紧张的学习之中,事实上,人才培养是多元的,不仅仅是全才的培养目的,更重要的是如何落实体育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以全才为主体目标,将全才的目标培养的实现分配在每个项目与课时中,则急需要对建构主义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梳理。

2建构主义理论在体育教育中的运用

2.1树立学生内在的学习观

首先,总体看来,体育作为我国高考教育中的“小三门”核心主体内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保证专业知识,同时,对体育日常知识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致力于专业特长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强调学习过程要更加主动、实用的建构主义理论应用到体育专业教学之中,尤其是侧重于基础知识与高等教育阶段进行。并且,应强调内在主动性的建构主义理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体育教学中,不仅在培养学生良好体育理论素质,还要设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纵观当代体坛,经济全球化与改革开放的浪潮对中国本土体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无论是学校体育还是竞技体育理论,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外国,中国本土体育所占甚少,增加中国体育建构是极其必要的。

2.2创新体育课程教学

自高等教育阶段,体育教育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体育学科内部要进行深入的学科研究,根据学生情况和发展意愿,发展具有专业发展方的专业人才。更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这就要求在课程编排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学单位应该革新教学方法,学习心得体育理论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发展空间,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程知识的建构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具有创新意识,具有体育生命力的教学人员。

体育教育作为五育中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水平的主要课程之一。这是因为体育自身具备的特殊性,体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身体艺术,它通过精工细致的身体活动的编排,美妙绝伦的韵律演奏,以及引人入胜的思想陶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不同身体上沟通的桥梁。以建构主义理论所主张的教学理念,培养思想意识高度内化,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和理论建构能力,才能培养出基础理论扎实,具备前进动力和可能性的新时代体育观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吴庆鳞.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杨玲. 建构主义理论下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理论探索与试点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4]李平.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幼儿园体育教育课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

推荐访问:建构 主义理论 高校 影响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