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知联想网络理论视野下情感教学的实现路径

时间:2023-06-15 14:18: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学习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情绪依存性记忆和情绪一致性记忆等现象。鲍尔在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来验证以上现象存在的同时,提出了情绪与记忆的联想网络理论作为这些现象的理论依据[1]。

鲍尔的情绪与记忆的联想网络理论是以认知心理学中语义网络等理论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家们在探讨知识是如何被储存在个体记忆中以及如何被提取的过程中,提出了几个非常有影响的模型,如层次网络模型、特征比较模型、语义网络模型等,其中,激活扩散模型是语义网络模型的一个典型代表[2]。在这个模型中,个体的知识都被个体以概念、命题等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结构中。这些概念、命题被称之为结点,结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了一个有着无数条路径的网络。激活扩散模型有关信息加工的假设是,当刺激概念出现的时候,语义记忆网络中相应的概念结点就会被激活,被激活的这个概念结点随即将激活兴奋扩散至其他的概念,尤其是那些在语义上有紧密联系的概念。例如,当呈现红色的刺激时,这一刺激将强烈地激活橘黄色、火等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而对太阳、玫瑰等与之关系不是非常密切的概念激活就较弱。

在激活扩散网络模型理论的基础上,鲍尔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了记忆与情绪的联想网络理论。鲍尔认为,语义网络模型不仅仅是个体对概念、命题等的储存,情绪也作为网络中的结点被储存起来,从而使情绪与相应的概念、命题等也建立了联系。为了说明这一点,鲍尔列举了“玛丽吻了我”这个命题被储存在记忆中的图例。见说明:图1是命题“玛丽吻了我”以及由此命题引起快乐情绪的一个语义网络示意图。图下方的圆圈,或者结点,代表以前在记忆中存在的概念,连线代表新的联结。S=主语(subject);P=谓语(predicate);R=关系(relation);O=宾语。

正如图1所示,根据以前的“我”、“玛丽”和“吻”这三个概念,与事件19建立了新的连接。个体的学习就是建立这些联系和增加这些联系的强度。当事件发生后,“玛丽做了什么?”这个刺激呈现在个体面前的时候,“玛丽”这个概念将首先被激活,同时会将“激活”传递到“事件19”这个结点,再从“事件19”传递到它的分支,引起模型检索其他的联接,因此,回忆起“玛丽吻过我”这个事件。与此同时,由于和这个事件相联系的情绪结点相应被激活,所以,个体也感受到了“快乐”的情绪。图1也向我们显示了事件到一个情绪反应的因果联系——快乐的情绪。

在鲍尔的认知-情绪网络模型的假设中,除了每一种特定的情绪如快乐、沮丧或者害怕在记忆中都有一个明确的结点或者单元外,这些结点或者单元的周围也有很多连接将此情绪与其相关的许多表现联系起来。如图2:

图2展现了在记忆的整个网络模型中,一个情绪结点和它的部分连接的图例。双向箭头表示结点之间激活的相互作用。在情绪3到情绪6之间有一条路径,表示情绪3和情绪6是可以相互抑制的。图中的这些情绪结点可以被很多刺激激活,例如,生理刺激或者符号语言刺激。当刺激激活结点并超过一定限度时,情绪结点就将兴奋传递到其他周围的结点,例如,情绪3结点被激活,可将兴奋传递到周围相关的情绪结点,引起情绪外显的行为、情绪自主反应模式的发生等等。通过图例,我们也可以发现,一种情绪有可能抑制另一种性质相反的情绪,如害怕抑制快乐和性唤起。但是,如果两种情绪结点几乎在同时被连接的话,它们不会相互抑制,因而使个体的主观感受和行为表达模式可能是两种单纯模式的混合。例如,悲哀和惊奇混合可能就成了失望。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对鲍尔的情绪与记忆的联想网络理论进行一个简单的归结,他的理论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论点:第一、个体的思维活动通过激活语义网络中的结点而产生;第二、情绪材料以命题或主张的形式贮存于语义网络之中,情绪是语义网络中的单元或者结点,这些情绪结点与相关的观念、生理系统、事件、肌肉和表达模式等存在大量连接;第三、结点可以被外部刺激或者内部刺激所激活,如生理或者符号语言等;第四、被激活的结点可以通过结点之间的联结将激活扩散到其他结点上。例如,一个情绪结点(如悲伤)的激活会引起语义网络中与情绪相关的结点或概念(如失落、绝望)的激活。

虽然鲍尔的网络理论存在一些问题,如有心理学家认为他将情绪看作是语义网络中的一个结点,有将情绪简单化的倾向[3]。但是,鲍尔的这一理论以及他的有关心境与记忆关系的实证研究说明了情绪情感对个体认知活动的影响,这一研究成果对现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有着非常大的启示。

二、鲍尔的理论对实现情感教学途径的启示

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个体的任何活动都会有相应的情绪伴随,没有情绪的活动是不存在的。所以,个体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也会有某些情绪随学习活动而产生。鲍尔提出,伴随个体学习活动而产生的情绪会以结点的形式存在于语义网络中,并和相关的知识结点相连接。这种状况就意味着个体在进行有关的学习信息加工或者回忆搜索的时候多了一条路径,路径的增加则意味着知识被激活的可能性增加。这种情形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就是学生在识记或者回忆某类知识时,增加了成功记忆或者搜索所需知识的机率,从而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本人认为,鲍尔的情绪-认知网络模型理论对实现情感教学有如下启示。

1.加强情绪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建立有关知识与情绪的联结

根据鲍尔的网络理论,情绪结点与网络中情绪性事件的有关结点有着大量的连接。也就是说,如果激活情绪结点,那么情绪也可能会被相应地激活,也能激活与情绪有连接的其他结点;反过来,若激活与情绪结点有关的其他事件的结点,也有可能激活情绪结点。这可以解释当我们回忆起某件事情的时候,会想起此事给我们带来的相应情绪;产生某种情绪时,会引起我们对与此种情绪有关的事件回忆。例如,当学生想起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就会想到自己当时激动兴奋的样子,并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或者当处于兴奋快乐的状态时,又听到“通知书”这几个字,就会想到自己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件事。这一理论为“情绪情感渗透于教学活动中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效果”的观点提供了坚实的心理学基础。据此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学生在学习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时伴随深刻的情绪体验,则可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所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途径之一,可通过学生在学习有关内容时产生与内容相关的情绪体验。这一理念反映到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情绪因素、情调情绪因素并增强情绪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强度和影响力,使学生在学习有关知识时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的知识网络中形成有关知识和情绪的新联结通路。只有建立了知识与情绪之间的新联结,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情绪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2.提高教师课堂情绪调节能力,使教师、学生、教材内容情绪达到一致

鲍尔的网络理论以及相应的实证研究揭示了情绪与认知存在这样几种关系:人们在一种情绪状态或心境下获得的信息,最容易在相同的情绪状态下被回忆起(心境状态依存记忆);个体在某种心境状态下学习一种材料时,更容易记住材料中所蕴含的与其心境状态相一致的内容(心境一致性);个体处于某种心境下,当他回忆过去的事件或者学习材料时,会更多地回忆起与他心境相一致的内容(思维一致性)。这一结果使我们认识到:当个体的情绪与所学知识所蕴含的情绪性质相一致的时候,认知和回忆的效果都要好于不一致的状况。换句话说,当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时,如果学生的情绪与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情绪相一致时,学生认知和回忆的效果都要好于不一致的效果。

根据研究者对教师、学生情绪以及教材内容的调查来看,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状况:教师、学生和教材内容所蕴含的情绪并不一致:即教材蕴含的情绪与教师教学时表现的情绪不匹配、教师的教学情绪与学生学习情绪不匹配、教材蕴含的情绪与学生学习情绪不匹配。这种不匹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恰当的教学情绪表现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为了使教师情绪、学生情绪和教材蕴含的情绪达到和谐一致,教与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课堂情绪调节能力发挥与否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要达到三方匹配,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将自身的情绪调节到符合教学及教学内容的要求,并将教材中蕴含的情绪通过言语、体态以及面部表情表达出来,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挚的情绪以及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各种各样情绪,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产生相应的情绪,从而达到和谐一致。而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备一定水平的情绪调节能力。因此,实现教师、学生、教材内容情绪匹配,提高教师的情绪调节能力是根本途径。同时,教师要学习并掌握一些对教材内容进行情绪性处理的技巧。只有掌握了此技巧,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情绪性处理,挖掘出教材中所蕴含的情绪,并通过自身将此情绪表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强烈感染,达到教师、学生和教材情绪三方匹配,才有可能发挥出情绪激活相关知识的状况。这里,对教材内容的情绪性处理至关重要,也是很多教师觉得难以把握的地方。关于这一点,上海师大卢家楣教授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来说明如何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情绪,对于广大第一线的教育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指导[4]。

3.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各类情绪

按照鲍尔的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理论,积极情绪有利于开心等事件的记忆,消极情绪则有利于消极情绪事件的记忆。例如,高兴使人记住并回忆起更多开心的事件,悲哀使人记住并回忆起更多令人悲哀的事件。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依据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各种情绪,包括积极、消极的情绪,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情绪情感的塑造,使学生情绪情感得到全面发展。

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受到情绪心理学中关于“快乐、兴趣、喜悦等积极情绪有助于认知加工,而害怕、焦虑等消极情绪则会抑制和干扰认知加工”观点的影响,我们的情感教学无一不是过分强调愉快、喜悦等积极情绪在教学中的作用,导致了很多人认为情感教学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而忽略了对伤心、悲愤等消极情绪的关注[5]。实际上,不管是从鲍尔的理论还是从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来看,消极情绪也应该是情感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下进行学习活动是应该坚持执行的,但是,它并不排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感受消极的情绪体验。教育者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激发学生感受所学内容中蕴含的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例如,当教材内容蕴含快乐舒畅的情绪时,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教材内容中的这种情绪,并使学生产生快乐的体验;当教材内容描述的是令人忧伤、愤怒或痛恨的相关内容时,我们要激发起学生相应的情绪。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内容时,要让学生感受到悲痛的情绪。只有让学生全面感受各种情绪,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所蕴含情绪的匹配,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达到丰富学生情绪体验,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Bower,G.H.Mood.and memory.American Psychologist,1981,Vol 36(2).

[2] Stephen K.R.Cogni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M].Californi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82.

[3] 艾森克.等认知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 张大钧.教学心理学新观点.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付一静)

推荐访问:路径 视野 联想 理论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