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时间:2023-06-15 14:0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学情景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与教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本文通过对教育心理学中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这三大学习理论流派的总结和概括,探讨教育心理学对英语教学的一些启示,希望对英语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英语教学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人本主义

一、引言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与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外语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合作的过程,学生的心理在这个过程中是个极重要的影响因素。外语教学中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因此,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了解外语学习的规律、影响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学习者心理及学习动机的个体差异等特点,无疑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习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目前,就学习理论而言,教育心理学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流派: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三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和启示,下面笔者将对此分别进行论述。

(一)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论观是学习是形成刺激与反映的连接,主要关注的是个体外显行为改变,对学习时内在心理过程是否改变一般不予关注。该理论将教学看做是对行为的制约,教师通过控制奖惩和刺激使学生向预期的方向发生行为的变化,主张程序化的教学方式。

该理论的发展有三个时期:(1)以桑代克为代表的早期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提出有机体行为的共同图式是刺激与反应,S-R公式是解释行为的基本准则。通过控制刺激可以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此后,桑代克通过动物实验,提出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连接;所有的学习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尝试—错误实现的;个体在某种刺激情境中学到的刺激—反应,将有助于其他类似情境中学习新的刺激—反应联结,也就是说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迁移。(2)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极端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借助和发展了试误说,认为存在两种类型的行为即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行为或反应,操作性行为则是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行为或反应,而学习就是一种操作性行为。他将学习解释为反应强化。一种行为若得到奖励,那么这个行为重复出现的频率就会提高;反之,得不到奖励的行为重复出现的频率就会降低。(3)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行为、环境和个人三个因素是基本要素,相互影响。学习是个体向别人行为模仿的过程而不是强化。学习者通过对榜样人物的行为及结果的观察进行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班杜拉还提出自我能效理论。在班杜拉看来,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的:一个是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一个是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对自我能否完成行为并取得好的结果的评估对个体的学习有较大影响。

启示:尽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多有诟病,如过于强调语言学习的机械操作,把学习过程机械化,较多地限制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但是这一理论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对教学理论和实践都产生较大影响。例如,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听说法”受行为主义理论影响,认为语言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课堂教学强调精讲多练,通过不断复习巩固和增强学习效果。据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有利于英语学习的强化物,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及时强化,让学习者知道结果。若取得好成绩应给予鼓舞,若有错误应及时反馈一遍,让学生调整和改装学习方法;要坚持认证批改作业并写评语;要注重英语输入—练习—输出之间的平衡,让学生有足够的输入材料,输入的材料在各种活动中多练习最后再在新交际情况下使用;教材编写应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以便学生按进度学习并产生成就感,提高自我能效感。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这种教学方法或模式当成是金科玉律,否则就会造成学习僵化、机械化。

(二)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重新组织,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将学习看做是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所学到的思维方式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为主建构知识,所以认知学派关注和强调学习的整体性、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该理论主要经历三个阶段:(1)以格式塔心理学和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为代表的早期认知学习理论阶段。格式塔(或者完形)认为对学习并不是行为学派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对整体的组织结构的顿悟,是通过顿悟、认识情境的关系能动地构造完形的过程。顿悟的实质是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无关细节。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以意识为中介。符号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对环境条件的认知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潜伏学习(个体不熟强化的情况下也会发生学习只是行为不外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内容是相对的、课本知识只是关于各种现象较为可靠的假设,学习是一种高度化了的社会行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学习应该通过学习者的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实现,不是简单沿着记忆的流程进行。建构主义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3)以布鲁纳和奥苏贝尔为代表的传统认知学习理论阶段。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是知识的获得、转换与评价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是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重视学习活动本身带有的内在强化作用,提倡发现学习法。发现学习法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发现规则、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应是有意义的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有意义的学习要求新的内容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且学习内容能与已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相互作用,促使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从而不仅使新知识获得意义,而且使旧知识得到修饰而获得新的意义。

启示:认知心理学派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认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驱动力,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就像汽车没有车轮。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并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将学习外语的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与持久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目的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在英语教学中要多用启发式开展教学,注意精讲多练,通过提问对话等进行交际,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外语的兴趣及开发学生的智能,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学习外语的乐趣,体验学习成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与动力。教学过程中注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师要配合学生的经验合理组织教材,先后顺序必须依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及任职表征方式做适当的安排,以使学生的经验知识能前后衔接。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学习新知识前提供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且与新知识发生连接的准备材料。注意将前后知识连接形成一个有组织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融会贯通。例如,词汇学习必须从简到难,由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词汇开始,这样可以与生活经验,有利于词汇习得;后学习的词汇可以利用原先的词汇做基础,比如child这个词,学生已经知道是儿童的意思,那么再教他们childhood是童年的意思就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

认知主义学派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教育的各环节,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建构主义强调“学”为中心,认为英语学习不仅是获得语言习惯,更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结构。交互是建构意义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里最有价值的活动是学生组成小组和集体相互交流,共同建构知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不仅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学习。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仅仅充当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要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给学生以想象的自由,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果或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要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彻底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转变。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建构知识,促进其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不应像传统英语课堂那样,教师一言堂完全控制并主宰课堂,剥夺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从而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重点在于,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摒弃陈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的中心要由教师向学生转移,目的是培养善于学习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三)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这一学派主要研究和关心的是人的本性、内在情感、智能、潜能、目的、爱好、兴趣和价值等人类经验的一切方面。其思想渊源和哲学基础是西方人道主义传统和现代存在主义思潮。该学派认为人类生来具有学习的潜能,人类的求知欲望源于需求,个体经学习而成长,最终目的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它将学习看做是个体因内在需求而求知的过程,个体所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或良好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促进学习者人格的健全发展和完善。认为认识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学习是个性、潜能和价值自我表现和实现的过程。教学是一个行为制约过程,其实质关键在于创设一个能产生预期结果的情境,即教学就是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创造一个安全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分成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两种方式。无意义学习指学习没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仅仅涉及经验积累与知识增长,与完整的人(具有情感和理智的人)无关。意义学习指一种涉及学习者成为完整的人,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意义学习发生是有条件的,必须相信人人皆有天赋的学习潜力;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较少威胁的教育情境;只有当学生察觉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主动自发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才会产生意义学习,强调要注重从做中学;自评学习结果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创造力。

代表理论之马斯洛:动机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其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代表理论之罗杰斯:每个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学习也就是发挥潜能和实现自我的过程。人的潜能和价值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潜能是主导因素,是价值的基础,环境是限制或促进潜能发展的条件,其作用归根到底在于容许人或帮助人实现他自己的潜能。人的潜能及其社会价值并无矛盾,创造潜能的发挥具有最高的社会价值。学习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位咨询者,教学的实质和根本任务在于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消除心理压力和负担的情境,让学生敢于和勇于主动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

启示:我们得到的最首要的启示就是要重塑新型外语教师形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系,从而使学习者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因此,教师要尊重学习者,对学生有信心,相信学生有发展潜力。同时,教师应学会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内在需求、价值观,不把自己的要求强加到学生的身上。良好、和睦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尊重和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型的或者“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每个学生的需求,发现他们的能力,注重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此外,发展外语教师积极的自我概念也非常重要。外语教师应具有相当稳定的或适当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教学认识、观念和态度有自觉的意识。毋庸置疑,缺乏自尊、自信的教师很难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尊和自信。同样,不能接受学生的教师也很难使他自己被接受。外语教师应该把自己看做是终身学习者,在学习中充实,在研究中提高,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关于外语教学的新学说,不断总结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的外语教学开辟新途径。

其次,应创造和谐、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在人本主义看来,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来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在传统的文化教育中,教师被看做是权威,更多地被赋予知识传授者的称号,学生便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人本主义教育观相信学生能够自由地选择学习。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帮助他们发现所学的东西的个人意义,创造能促进学习的良好的心理氛围。这就要求外语教师首先要与学生产生共鸣,换言之,教师要时刻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积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创造机会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外语课堂中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应多组织小组活动,因为小组活动具有积极和相互支持的气氛,能够促进小组成员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组员间相互倾听,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最后,要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学习者的自主性为先决条件的,它为外语学习者自主性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一,教师应把握学习者的需求。需求是外语学习最基本的动机因素。第二,帮助学习者把需求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做出决定,包括确定目标、规定内容和进度、选择方法和过程、监控过程、评估结果。这样可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我们一方面强调学习者有自己做决定的权利和他们在外语学习中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不能忽视教师的支持和作用,如何平衡学习者自主性和教师的支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的关键是为有效对付变迁中的科学世界而知道如何学习、促进意义学习、促进人格的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外语教学中使语言学习富有教育价值。传统的外语教学偏重于语言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的情感因素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为了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原则,我们要重视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注重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安全的环境而不是增强他们的焦虑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语言发展。

三、结语

学习教育心理学并研究它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和作用颇有必要。我们应在此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各学派的合理内核并用于指导我国学生的外语学习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桂诗春编著.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周福芹,邵国卿.大学英语学习动因研究[J].外语界,2001(06).

[4]杜福兴.谈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保持[J].外语教学,2003(04).

[5]张文霞.试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5(03).

[6]张文霞,罗立胜.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其发展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4(03).

[7]刘化英.罗杰斯对自我概念的研究及其教育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06).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英语教学 启示 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