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卫校心理学专业课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3-06-15 13:00:4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需要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卫校的心理学专业课教学内容丰富,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有其优势,在按教学大纲要求完成课程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卫校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职业能力、自身素质的同步增长。

【关键词】中职;心理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卫校中,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学生,因成长、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情感、经济、实习、就业等问题,面临着许多的心理矛盾和冲突。有研究表明卫校学生的SCL-90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1],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2],不容乐观。而卫校学生的职业指向了医疗、药物领域,使得卫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目前中职卫校虽然按规定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心理健康教育课课时有限,且侧重于活动课,课程中缺少系统的理论作为学生学习的线索,在效果上仍有不足。而卫校医护类专业中,心理学专业课占有一定比例,虽按专业设置,教材、课程略有不同,但教学内容仍以医学心理学为主,包括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健康、心理应激、心身疾病、异常心理、心理评估、心理咨询、病人心理、医患关系等[3-4],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有学者研究表明学习医学心理学可以显著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5]。

目前,已有学者提出了在高等院校中将《医学心理学》教学中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6],并有学者运用PBL对高校医学生进行医学心理学教学取得显著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7]。而对于中职卫校,中职学生有自身心理特点,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应有针对性。

1 中职卫校学生的特点

1.1 心理未发展成熟

中职卫校学生大部分年龄在17-20周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中后期,生理发育上即将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但心理发展上却跟不上生理的成熟,他们渴望成为独立、有能力的个体,却发现自己缺乏面对现实的能力,仍必须依赖着家长与教师,内心产生成人感和心理半成熟状态、独立要求与心理依赖的强烈矛盾。

1.2 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

中职卫校学生多数基础知识薄弱,理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刻苦专研精神,自学能力较为薄弱、在学习中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其在初中的不良学习经历,也可能使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影响中职卫校的学生兴趣与积极性。

1.3 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当今的中职卫校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还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或经济困难家庭,缺乏与人交往、相处的经验,习惯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却又渴望融入群体、得到来自外界的理解和尊重,这种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影响着中职卫校学生的人际关系与生活状态。

1.4 面临多种压力

中职教育不同于高中的教育,卫校教育也不同于普通的中职教育,中职卫校学生一踏入卫校就会感受到一些属于医学教育特有的在职业培养、工作就业方面的压力,能不能正视、应对这种压力,关系着他们能在卫校三年有多大的收获。

1.5 易受外界影响

现今社会科技发达,中职卫校学生可以很轻松的通过手机、电脑登录互联网,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未成熟,更易沉迷于网络上的虚拟世界、受网络信息的影响;而学生家庭、社会环境也对学生的产生着不同的影响。面对外界的纷繁复杂的声音,学生往往无所适从,成长容易受到不良的干扰。

2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中职卫校的心理课教学应有针对性地设计授课方案,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着重向学生讲授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内容;由于中职学生学习情绪不高,应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采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影像、案例材料使原本抽象难懂的概念、原理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联系起来,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2.1 强调情绪情感的调控,培养学生情商

情绪是人心理活动的重要部分,影响着人的内心体验和意志行为。而中职学生情绪敏感、不稳定且调控能力弱,使其情绪体验更为复杂、受情绪影响更大,往往因消极情绪而出现不良行为、影响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增强中职学生对情绪的调控能力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引入表情-情绪的识别游戏,让学生识别、模仿各种表情,通过情绪与表情之间的交互作用,回忆和体会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自我体验,进而增强其识别自身情绪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对常见复合情绪(如焦虑、抑郁、敌意和嫉妒等)进行分析,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情绪的识别。在情绪识别的基础上,分析情绪对学习、生活、健康的影响,再讲授情绪调控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情绪ABC理论,培养学生对情绪变化的自我分析、调控能力。

2.2 强调青春期心理特点及发展过程,鼓励学生自我探索

青春期的学生内心存在多方面的矛盾,但缺乏自我分析能力的学生往往不了解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影响,若学生不能处理好这些矛盾,必会影响其成长,埋下心理问题的隐患。医学心理学的人格(个性心理)课程主要介绍人格的组成,心理健康课程则侧重于个体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及发展规律。这两个课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和自我分析、自我探索上是个很好的题材。

教师可以将人格和心理健康的课程结合起来讲授,在介绍人格的组成时,让学生了解各组成部分存在的作用、意义,通过引导学生自省以及进行量表测评,促使学生对其自身进行初步的自我分析;在讲个体心理发展时着重向学生介绍人格发展、自我意识形成的历程,分析青春期的各种心理特点和应对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认识、接纳自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进一步成长。

2.3 培养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体现,也是个体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保证。而中职学生心理上的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使他们还不能妥当的处理人际关系,在与他人交往中容易出现激烈情绪波动、甚至是矛盾与冲突,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影响生活与学习。培养良好的心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中职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在医学心理学中,病人心理、医患关系课程强调了医务人员应本着怜悯之心、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在教学中,教师应将这种“将心比心”的精神进行扩展,让学生运用到日常的人际关系中,学会关注他人的整体心理感受;同时向学生揭示影响人际关系的多种因素、人际交往的原则、技巧和忌讳,使他们掌握基本而有效的人际关系处理、维护方法。

心理干预、咨询、治疗课程中关于如何“建立咨询、治疗关系”方面的教学内容上也为人际交往提供一个很好的教学机会,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课程中学到的一系列技巧运用到与人相处上。

2.4 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心理支持

中职卫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大部分学生虽有一定的自知,但寻求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学生并不多。在原因上,既有学生的心理锁闭性的影响所致,也是因大部分学生并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缺乏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不懂得如何寻求帮助所致。

在整个课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各种表现,应向学生介绍社会支持系统,告知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如何寻求有效的帮助,鼓励学生寻求心理辅导、咨询,鼓励学生成立心理互助小组,以帮助他们度过青春期、入学、实习、毕业、就业的一系列成长危机。

中职卫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每一个章节都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题材。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自身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教学,能反过来提高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在专业课教学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真正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职业能力、自身素质的同步增长。

【参考文献】

[1]刘琦,范坤,陈学彬,等.甘肃省卫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05):140.

[2]郭晓红.广东省七所卫校护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南大学,2007.

[3]肖丹.心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李丽华.心理与精神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李敏,胡华.学习医学心理学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01):11-12.

[6]李长瑾,谢晓丹,舒丹.《医学心理学》教学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医学与社会,2010,23(02):101-103.

[7]许海燕,邢峰,孙平.PBL用于《医学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效应[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02):134-135.

[责任编辑:丁艳]

推荐访问:卫校 专业课 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