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探讨

时间:2023-06-14 11:4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农产品质量安全一直被社会所关注,而随着供应链理念的出现和发展,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逐渐受到重视。解决我国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针对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即农产品生产方式、农产品交易类型、农产品消费者需求,提出确保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7.21.047

1 供應链视角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1.1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经历产品的收购、加工、运输以及销售等环节,直到产品到达消费者的手中,以此形成的链条就是农产品供应链。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农产品供应链的定义,即在农产品供给与流通的时候,所有跟农产品提供服务的上下游的节点企业联结在一起形成的链条。在其他国家,农产品供应链被称作是“从种子到食品”,在我国被称作是“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对于通过供应链联结所有农产品供应环节的参与者来说,他们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其共同目标是实现生产成本最小化、消费者利益最大化。

1.2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公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公众愈发关注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同时对其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的安全问题会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为严重,而如果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曝光在大众面前,就会导致农产品企业出现经济损失,影响整个农产品的供应链条,更为严重者可能会对整个食品行业的持续发展产生影响,让大众对食品企业产生信任危机,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所以,要加大农产品供应链的安全监管力度,避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1]。

2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

在农产品生产到销售的供应链中,存在很多中间环节,而且空间移动的范围也较大,这样就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指数。从初级阶段的生产到终端的市场销售,涉及的内容如下。

2.1 农产品生产方式

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生产主体仍旧是家庭农户,这种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一方面,农户作为农产品最初的生产者与交易者,其生产规模不是很大,而且生产者的数量却很多,其交易又相对比较分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终端检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投机主义以及逆向选择问题。另一方面,要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要求农户自身的综合素质较高,能够精确的掌握施肥追肥技术、病虫害防止技术、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等,但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是特别高,专业技能跟不上,加上信息流通不到位,不能从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没有重视投入要素的安全性。

2.2 农产品交易类型

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形式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仍处在初级阶段朝着专业化的方向转变。在市场升级之后,原始初级产品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大势所趋。这样一来,处在农产品供应链条中的企业在质量方面的投入会减少,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成本,在初期希望通过提高产品质量获取的经济效益难以得到回报[2]。从这点来看,纵向协作替代市场直接交易的原因主要在于农产品质量信息所反映出来的外部效应。

3 确保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建议

3.1 建立农合组织,加强内部监管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小农经济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实施以农产品加工环节为代表的企业开展农户的整合能够迎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在农产品供应链的上游环节中,建立农合组织是强有力的保障,跟单个农民相比,农合组织能够及时传达农业信息,解决农业产品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强化农合组织内部监督机制,使得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提升,减少交易的成本,还能相应的提高谈判的力量,组织规模化经营,如统一种植、统一生产、统一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减少农户种植经营的风险,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2 构建信息平台,及时传递信息

信息畅通是供应链能够高效运作的根本保障,通过建立相应的信息平台,结合中间商以及终端零售环节等提供及时信息,通过为上游农户提出生产的指令,使得产品质量标准得到统一。这样快速传递的信息能够让农户的生产不再盲目,进一步明确质量指标,减少损耗,降低农产品无效流通的比例,更有利于确保农产品质量达到终端消费者的相应要求。

参考文献

[1]冯琳.苏州市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探讨[J].交通企业管理,2010,25(9):54-55.

[2]孙衍林.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探讨[J].江苏商论,2008(3):42-43.

(责任编辑:赵中正)

推荐访问:农产品 安全保障 供应链管理 探讨 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