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课堂教学刍议

时间:2023-06-13 10:1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笔者过去是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随着通用技术在普通高中的开设,目前转变为通用技术教师。笔者在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实践、总结,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也发现了一些教学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影响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借此机会,笔者从教师的技术素养、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同行进行交流,望达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关键词】通用技术    课堂教学      教学素养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

1. 与时俱进,不断扩充知识容量。通用技术作为普通高中新开设的学科,由于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且更新较快,教师不能停留在已掌握的知识结构上,而是要努力跟上科技时代前进的脚步,了解最前沿的通用技术知识,服务于课堂教学。

2. 注重细节,培养良好的技术素养。当前,高中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弱。结合学生这一实际特征,教师在开展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教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一定要规范操作程序,正确运用操作工具,从细节入手,注重对学生操作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木材加工时,无论是工具的正确使用还是加工操作流程的运用,我都力争做到科学规范。

3. 精心设计任务,发挥价值最大化作用。在通用技术课堂上,以任务驱动开展教学的模式经常被教师使用。当一个任务产生时,教师应该自问一下:任务产生的原因,对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作用有多大;学生目前掌握的知识能否完成此任务;任务完成后学生能收获什么知识等等。

二、准确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一盏明灯,所有的教学活动最终都为这一目标而服务。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考虑学生的内在实际需求,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兴趣;从内因出发,点燃学习动机,从而将一个个小的目标逐渐演变为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的学习动力。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采用“2+7”模式,即分必修模块2个和选修模块7个,每个模块涉及的技术知识侧重点不同,教学目标达成结果不同。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模块内容,分类、分级别、分层次处理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应由模块目标到单元目标,再到章节目标,最后到课时目标。在制定具体课时目标时,教师更是要做好“备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当前的知识和操作水平,从知识掌握的难易程度出发,由浅入深地制定切合实际、目的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主题,制定具体目标,采用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活动实现目标。

三、把握课程特性,突出“三要素”

1. 加强理解,突显基础要素。通用技术学科作为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势必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基本教学理念。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采用的是“2+7”的模块式课程,总体分析,这九个模块几乎涵盖了高中阶段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内容丰富而庞杂。每一位通用技术教师自己都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些知识和操作技能,更何况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举一反三,重在通过某几个模块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通用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共性知识。

通用技术基本知识是学生了解通用技术的基础,是学生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失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更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2. 贴近生活,突出实用性。运用通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通用技术的重要目标。因此,我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贴近生活的实例,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我在上第一堂课时,就以2个同学为一组,发给每一个小组一段铁丝,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一个衣架。同学们在原有衣架的思维定式基础上,做出了各具特色的衣架。教师组织大家精心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总结出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及其逻辑顺序。通过利用生活实例,同学们自己在动手体验的过程中,初步探究和体验技术的产生与设计、设计的形成过程、设计的交流与评价,最终实现知识、能力的双提升。

3. 完善评价,突出创造性。《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交流与处理、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创新精神是一个先进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充分体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追求不同。在评价学生完成的任务时,侧重于对作品中蕴含的创造性进行挖掘和评价,以此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四、完善教学过程设计

好的过程是理想结果的保证。在教学活动中,要精心组织好课堂,设计好问题,布置好任务,引导好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过程,然后好的学习结果就会水到渠成。例如,在《设计》的教学中,我以小组为单位,给每个小组提供不同生产厂家的饮料瓶,同学们通过自己阅读、回答提问、分析实物、总结成果、教师补充几个环节,全方面掌握饮料瓶的设计理念和实用意图。

又如,在学习《结构和稳定性》章节时,教师利用“乐高”机器人产品,让同学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自行组装一辆四轮小车。教师对制作的小车在外观、实用性上没有做具体要求,但在结构和稳定性上做了要求,并进行测试。具体测试方法是:准备一块长1.5米、宽60厘米的长木板,与地面成30度倾斜放置,同学们做好的小汽车从木板的最高处放行,在无人力推动的情况下,测试小汽车的滑行距离和直线行进状态,从而确定小汽车的结构和稳定性。在测试过程中,同学们组装的小汽车不同程度出现滑行距离不长、汽车偏离直线轨迹,甚至滑行过程中散架等情况。同学们在多次试验和改进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出保证小汽车结构和稳定的基本要素,同时,通过组与组之间的有趣竞争,同学们真正在享受探究的过程中,做到体验与快乐的充分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傅建明.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推荐访问:刍议 课堂教学 通用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