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央企品牌形象建设的新思考

时间:2023-06-12 13:48: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人物与工程项目的关系,剖开人物情感的切面,用人性的“温度”讲述民心相通、文化融通的故事,通过通央企工程师的故事,折射出“一带一路”建设的点点滴滴。《远方的家——“一带一路”特别节目》挖掘了大量典型故事,采访了大量“一带一路”上的典型人物和重点项目,包含当地公众、政要、驻外大使、海外侨胞、中方员工、外籍员工等,用具体人物具体故事展现中央企业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的新变化,展示中央企业与沿线国家互利互赢、唇齿相依的友好合作。

互动式新叙事传播。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受众不仅仅是被动单纯地接受信息,更是信息的“搜寻者、咨询者、浏览者、反馈者、对话者、交谈者”,单链条式传播早已变成了双向互动传播。新“四大发明”的互动传播就是一个典型案例。2017年,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他们心目中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这些并非中国首创,只是中国在推广应用方面领先、对国外比较有影响而已。新“四大发明”经由外国留学生重新定义并互动分享后,迅速成为舆论热点,入选当年高考语文试题和春节晚会节目,次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种传播模式的张力可见一斑。

一站式技术流传播。传统媒体时代以“成就报道”为主的报道方式正在被淘汰。新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和娱乐化倾向使得传播信息需要重新整合,公众的媒体使用习惯与信息接收习惯已成为品牌传播中需要重点衡量的因素。如何利用新技术整合碎片化资源,发挥集合效应,有效传播海量信息,已成为央企亟待破解的难题。国资委新闻中心2015年制作了《“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路线图》H5,从陆上丝路、海上丝路、空中丝路、地下丝路、信息丝路、文化丝路等六个维度,讲述中国企业和沿线各国共建共享共成长的故事,引发了中外媒体的聚焦报道和舆论的广泛关注。

本土化国际范传播。即用国际语言讲本土故事,用本地语言讲本地故事。“本土化”传播是“国际化”传播的必经之路。中国中车美国“春田工厂”故事就是一个跨文化沟通的成功案例。中国中车在马萨诸塞州春田市建立了在美国的第一个铁路工厂,工厂内有一座103年的红色老房子,是美国西屋电气的老厂房,也是美国工业辉煌时期的典型代表,寄托了当地7000人的回忆。围绕老厂房的拆除、捐献或保留,中国中车最后决定修新如旧继续使用。没想到,这一举措赢得当地居民的超常赞赏。奠基仪式当天,当地一位父亲和爷爷都在西屋电气工作过的老人麦克专程赶来表达感谢,后来,麦克在厂房附近开了一个酒吧,在酒吧面向街道的墙壁上刷了两条标语——“欢迎中国中车”。这件事情轰动了美国东北部和海外华侨。

场景化短视频传播。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和社群的分化,传播越来越具有场景化。2015年夏天,中国中车在一个小社交网站上发现了一个短视频:一名瑞典人在京沪高铁上竖了一枚硬币,一直挺立着,直到列车进站。中国中车判断这一视频符合众人的审美要求和欣赏习惯,又是外国人主动拍摄,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就将视频在网络、微信和微博上同步推进,中外主流媒体纷纷跟进,全球“高铁竖硬币”的热潮瞬间被点燃。后来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用重量很轻的高铁车票,成功证明高铁的平衡性。如今,“高铁竖硬币”的视频成为中国新时代“复兴号”

站在世界高铁之巅最形象的表达。当然,在国际视野下讲好央企故事,还有更多更好的传播方式。中央企业正在实践中创造更多更有效的传播模式和沟通方式,为“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发展新动力营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正能量、好声音。

推荐访问:品牌形象 思考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