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时间:2023-06-11 13:54: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在任何学校、任何班级都存在着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人数虽然不多,可其影响力却不容低估:上课基本不听讲,学习成绩差,作业基本不完成,经常不遵守纪律,具有许多不良习惯和缺陷。“问题学生”的存在是客观的,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然而,正是这个人数不多的特殊群体,如果管理不善,将可能影响整个班级的健康成长,甚至对整个社会都极为不利。然而,学生总有好的差的,作为一个教师,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问题学生”。关心“优生”往往并不难,许多事情,只要教师一指点,“优生”便立有起色,进步较为显著;而“问题学生”的教育则是个大难题,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深入分析,用心走近他们,用真诚走进他们,找准病因,然后再对症下药,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认为这个特殊群体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智力因素的“问题学生”。这部分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其智力发展弱于其他同龄人。在学习上感到吃力或明显赶不上。尽管学习态度也还算端正,但多次努力而成绩却不见起色后,仅有的学习信心最终彻底丧失。因此,这类“问题学生”的最大特点普遍存在学习上的自卑感。

(2)行为习惯的“问题学生”。这部分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行为习惯差,缺乏自控能力,不能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言行,经常在班上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经常性迟到,顶撞老师,随意说谎,精力不能集中,其成为“问题学生”是必然。这部分学生普遍存在主观愿望上的自觉和实际行为上的放任的矛盾心理。

(3)思想品德的“问题学生”。这类学生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缺乏兴趣,因而产生兴趣错位,游戏、上网、打架、斗殴是其乐事。这类“问题学生”具有较强的破坏性与攻击性,是“问题学生”中最让人头疼也是最容易被遗弃的群体。

这些“问题学生”的形成,究其原因,一是自身原因。心智不成熟,自控能力差;二是家庭原因。当前,部分家长外出务工,子女缺乏有效监管;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式粗暴、简单,造成子女逆反心理;三是社会影响。由于眼界狭窄,缺乏远见,加之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以及读书无用思潮的影响;四是学校管理问题。勿庸讳言。

在找准了“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之后,如何有效地转化这些“问题学生”,便找到了突破口。“问题学生”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从根本上转化这些“问题学生”则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公正,给予“问题学生”应有的尊重。在给那些优等生和中等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的同时,也给予了那些“问题学生”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在班级活动中,尽量为每一个班级成员尤其是为那些“问题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对有突出表现的“问题学生”必须及时给予奖励,在班级生活中找到自尊,让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尊重。

(2)沟通,给予“问题学生”倾诉的机会。做到与学生平等相处,尽量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尽可能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关心他们,深入他们,走近他们,走进他们,了解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烦恼,力能所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3)关注,给予“问题学生”以发展空间。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一个伟人都有他的缺点,同样,任何一个“问题学生”都会有他的长处。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问题学生”一样有其闪光之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用心去寻找、发现那些隐藏在斑斑劣迹下的闪光点。

(4)家访,给予“问题学生”更好的成长环境。家访是一种很好的沟通学校和家庭关系的途径。但家访的效果要视家访的时间和时机而定,尤其是对“问题学生”进行家访更要慎之又慎,尽量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多报喜,少报忧,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一般说来,家访最好选择在这些“问题学生”有突出贡献或突出进步等时机进行。

(5)警示,给予“问题学生”适时的告诫。一是充分整合当地德育资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配合学校政教处邀请派出所、司法所、劳教所到校给学生上法制课,让劳教学员现身说法;与劳教所干警联系,带领学生参观劳教人员劳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对于智力“问题学生”,我认为,指头有长短,能力有高低,我们没有必要在成绩、能力上将他们与其他学生同等要求,对他们,“不求战功卓越,但求问心无愧”,成绩高低在其次,只要他们用了心、尽了力就行。“三好学生”他们无望,但“特长学生”他们却并非无缘。只要有一点进步,便及时予以鼓励,以增强他们学习上的自尊。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通过努力,智力“问题学生”学习努力,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问题学生”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找到各自特色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也会更加端正,学习成绩也会有明显改观。思想“问题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下,他们在家庭、学校中也会不同程度地找回自尊,行为习惯与思想面貌也会有较大的改变。

“问题学生”的存在是客观的,用心去走近他们,用真诚走进他们,他们不会永远是“问题学生”,同样可以成为社会的栋梁!

参考文献:

[1]中学班主任版—《问题学生教育指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