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23-06-11 12:1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互联网+时代,网络与传统行业的跨界融合越来越深入。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唯有借鉴世界各国和我国已有的成功经验,并依托网络平台,尊重学生个性,结合时代变迁,持续创新教育手段,才能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工作要求。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01-0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行业创新与网络的对接融合日趋紧密。这推动了新技术应用的普及,持续有效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依托互联网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已经或者正在各领域形成。新常态下,新兴互联网教育模式也为我国教育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深入注入了催化剂。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一)国际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作为创业教育的发源地,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最快、取得成果最丰硕的国家。二战后,面对经济亟待恢复和就业岗位不足的挑战,哈佛商学院和纽约大学先后开设了“新企业管理”和“创业与革新”课程,创业教育在美国兴起。1971年,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开设MBA创业学专业。1979年,麻省理工学院的大卫·伯奇教授提出,“创业、创新与信息、通讯技术和人力资本是未来竞争力增强和财富增长的四大驱动力。”英国1987年发起“高等教育创业”计划,然后启动了大学生创业项目并着手建立8个科学创业中心,设立专门机构“创业远见”鼓励青年创业。除英国,德、法、日等国也纷纷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创业教育”并陆续建立以高校为中心与专门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合作兴办的创业科技园区。同期,美国的创业教育面向所有学科并逐渐普及。2000年后,芬兰、丹麦、挪威等国先后实施“创业先锋计划”、“提升学校创业教育行动计划”和“创业教育战略计划”。本世纪初,“查尼和利贝卡对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创业教育调研,发现接受过创业教育的毕业生的平均创业能力是非创业教育毕业生的三倍,平均工资年收入比非创业教育毕业生高出27%,且获得全职就业岗位的可能性更大。2008年,日本调查发现,创业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业兴趣,能够扩大其职业规划视野、提高创业精神。”随着世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教育转变,创业教育成为国际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新领域,各国政府都开始注重探索和拓展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普及。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和现状

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进入实质性推进和发展阶段。2002年,国家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试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开始鼓励和倡导创新创业教育。2006年6月,共青团中央等联合启动“创业中国——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工程”。各级高校也纷纷推出创新创业教育举措。“上海交大成立创业学院,江南大学实施‘园区助推型’创业教育模式,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成立了创业学院、创业中心或创业研究机构。浙江、江西、广东等地高校陆续开发了‘虚拟创业’、‘商务模拟’等创业实践活动。”经过探索、经验积累和总结,教育部2010年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并于2012年8月试行《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进行了全面统筹和部署。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可喜成就。“根据麦克思发布的《2014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和百度发布的《中国90后移动互联网创业者调查》统计,2014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约有2.9%的人选择自主创业,虽然总体占比仍较小,但与2011年相比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1.9%。在创业领域方面,移动互联网成为90后创业的首选,其中社交、购物、视频为主要创业方向。”

当前,我国已形成“政府促进创业、市场驱动创业、学校助推创业、社会扶持创业、个人自主创业”的生动局面。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创新平台、创业途径和就业模式正在持续打破时空限制,网店、微店、威客、创客等新兴群体已不断通过新创意参与公平竞争,踏上成功创业之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教育模式正在有效融入我国已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

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前景展望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进一步关注青年愿望、帮助青年发展、支持青年创业,为青年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同年11月,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拉开帷幕。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贺信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号召“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再次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2015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表示,“对中国来说,结构性改革是要激发全体人民的无穷创造力,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指出:我国“很多科研机构依托互联网开展协同研发,大大提高了科技创新效率”。2015年6月2日,教育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强调“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是当前和下阶段我国高校的重要任务。”要求各级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各项改革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网络快速普及,通过互联网满足自身各方面的需求正在成为普遍习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的重大发展理念,也是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近两年,我国掀起了创新创业热潮,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正在不断积聚。“双创”的热潮也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全新发展机遇,依托网络平台促进和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推进已成为必然。与此同时,互联网与线下行业的快速融合必将带来社会生产及其职能分工更深层次的细化,也会持续拓宽创业渠道,并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三、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着手改善、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但在开展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挑战,具体表现为:

(一)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单一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普遍狭窄,“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没有体现出创新能力建设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课程没能与专业课程紧密融合,未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中,只落在了纸面上,未真正落实,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生产需要严重脱节”。缺少创业能力培养和创业实务训练,互动体验的实训方法和手段不足,对学生实践创新过程的学习亟待加强。

(二)师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高校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只能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教育教学中不能有效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不了优秀教学团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没有经过创业实践经历和系统、专业的训练。因种种原因,教育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不够,不具备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能力,不能与学生互动,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

(三)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

国家依据形势变化更新、下发和颁布了一系列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和要求,但文件和要求不能得到及时落实,导致学生的创新和新创意不能及时与现实对接。目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只是停留在运用组织创业计划大赛等手段开展,只能让个别学生参与浅层次创新创业讲座教育,或者只是象征性地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而没有发挥其作用。因为师资力量不足和与形式变幻不紧密,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教育匮乏。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彻底

因为不具备整合资源和构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能力,高校往往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普遍没有形成或建立统一且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和教育教学体系的融合度不足。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接触到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教育内容,无法接受到相关培训。

改革观念,打破传统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并依托网络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的迫切任务。

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而创业人才则是懂得一定的专业技术,具备开拓创新、组织沟通、企业家的素质,善于发现商业机会并通过创造性的生产或经营活动进行商业行为并获取效益的人员。”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甚至成为“创业人才”,无疑对帮助其顺利走出象牙塔并融入社会,对维护稳定社会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当积极实践,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努力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思路、方法和举措。

(一)依托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课,结合实际开展创新创业网络教育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类认知不断向纵深拓展,观念创新层层推进,落后的模式不断被淘汰和摒弃。2007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通过网络平台成立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实现教育模式的完全创新,“被认为正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并让受教育者“真正实现了‘按自己的步骤学习’。”传统经典理论和模式不断被人们重新解读和认识,并通过网络快速获得认同。创新创业教育面向的是学习自主性较高的青年群体,更应该积极提升其创新能力,树立创新合作的意识。在网络成为教育重要舞台和载体的大背景下,高校应当依托已有的校园网络平台,结合变化及时充实、更新内容和素材,建立对应的教育网络系统,推动载体创新。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把传统教育方式、方法和MOOC等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搭建与现实对接更紧密的课程体系。过程中,应当积极关注业态发展,让最新的创新创业案例成为学习素材;应当把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转化成其可接触的教育资源;还可邀请业界精英、行业专家参与网络教学,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并通过面对面交流、网络微专栏等形式的互动形式,切入学生关心的就业创业等现实问题。

(二)利用网络平台,通过持续性创新,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跟上社会变革的步伐

从博客、微博,到APP应用平台和微信,可依托的网络平台越来越多,使用越来越便捷。创业创新教育只有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快节奏,持续创新并创造性地利用好网络平台,才能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应当注重利用互联网参与的广泛性和渗透性,通过碎片化、互动化、交互性等手段让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学生日常生活并与之融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参与性。现代企业拓展市场时,往往依托网络,通过场景应用和故事情节吸引客户。高校可以借鉴并恰当运用“场景+故事”的表述方式对传统教学模式予以改造,以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为场景,以新常态下各行各业的风云变幻为故事,与学生开展深层次交流,帮助其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

(三)建立大学生创业网络基地,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效率的提升

网络的方便性、直观性越来越为社会认同,该平台受众面广、影响力大,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与网络平台对接过程中注意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充分利用,必然能有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ebuy、淘宝、拍拍、易趣、京东、微店等已经成为青年大学生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完全可以借助上述平台搭建创业基地并鼓励学生参与。

(四)利用网络时代的特点,探索创建更多的实践平台和实施的可能性

当代青年追求自我价值的展现,网络的高度开放性和广泛参与性为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以博客、播客、闪客、维客、创客等为代表的“客”文化进一步深化了网络文化,其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更加明显。而我国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依旧借助于“挑战杯”及创业设计类竞赛,参与度不高。一些高校已经针对这种情况陆续推出了与互联网+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和实践计划,为拓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创新创业实践应当结合网络创新不断被开发出来的各种需求,结合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积极诱导学生发挥其创新、创意能力,充分引导、鼓励其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五)尊重个体,建立个性化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指以个性化教育为基本手段和途径,以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根本旨归的一种崭新的高等教育范型。”当代青年自我意识突出,追求自我价值的体现。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并结合个性化教育,以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价值目标和立项追求,以个性引导为基础开展工作。

“‘互联网+’的实施,无疑将为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根本性的变革力量,促进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正是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核心所在。”在我国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全力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阶段,各级高校只有始终不移地贯彻党和政府对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要求,才能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工作要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稳步推进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宁迪.互联网行业给中国就业带来哪些影响[N].中国青年报,2015-8-13(6).

[2]习近平.致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3-11-9(1).

[3]时圣宇.为国家需要而创新[N].人民日报,2015-8-11(1).

[4]李克强.共绘世界经济增长新蓝图——在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特别致辞[N].人民日报,2015-9-11(2).

[5]柴葳.教育部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N].中国教育报,2015-6-3(1).

[6]吴汉东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建设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5,(7).

[7]刘碧强.英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4,(1).

[8]洪观平.“互联网+”是融合而非简单相加[N].经济日报,2015-12-1(9).

推荐访问:互联网 机遇 挑战 创新 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