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手机维修专业校企合作相关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3-06-11 10:24: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面对新形势,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都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职业教育的观念与体制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教育、培训、校企合作等领域涌现出许多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新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并没有脱离学科教育的评价体系,虽然有些职业类学校正在尝试或试图脱离这样的评价体系,但行动还是略显缓慢且顾虑重重。就北京地区而言,绝大多数青少年仍旧不愿意把职业学校作为自己的升学首选,导致地区职业教育规模不断萎缩。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普通教育相比,仍旧处于劣势。职业学校在固有体制的影响下,缺乏创新和改革的动力,甚至受到过去习惯或某种势力的阻挠,无论是生源、师资,还是办学理念等方面,都被诸多问题所困扰。

一、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而言,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校企合作理论大都停留在经验介绍或总结层面,理论探索较多,但行之有效、成功的少之又少,手机维修行业的校企合作更是没有先例。

第二,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益实践相比,不足以回答实践实施中的困惑与问题。例如:学校的动力在哪里?企业的动力在哪里?很多校企合作为什么会无果而终、效率低下?

第三,校企合作中的很多职业学校,就像一个职业介绍所,或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一种途径,合作的形式大多停留在浅层次的初级阶段或起步阶段,其深度和广度离“互惠双赢”的要求相距甚远。

第四,很多职业学校只是聘请了几位企业技术专家或是送学生去企业实习,就声称自己获得了企业资源,没有从根本上建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第五,目前的大多数校企合作主要靠“关系和信誉”建立、维系。因为很多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职业院校的责任和义务,导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单纯选择人才的层面,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

为此,笔者拟从北京市应用高级技工学校手机维修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出发,研究总结合作经验,力图为其它行业的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二、手机维修专业与行业实施校企合作的意义

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1月至4月,我国手机产量2.33亿台,增长34.5%;2010年中国内地3G手机销量将达到3500万部至4300万部,占手机市场整体销量的12%至15%;到2013年,3G移动电话的销售量预计将达1.55亿部。

基于以上原因,在刚刚迈入2010年后,手机及手机相关的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才缺口进一步加大,而这种严重的现象一直持续到2010年的年底,仍然没有改观的迹象。手机行业是我国二十一世纪的支柱行业之一,地位重要。从长远来看,预计2011年至2015年,中国手机市场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手机新增消费还将保持快速增长,换机用户规模逐年放大。所以,只要坚定在手机行业发展的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机会和机遇。

校企合作的成果要回归到企业并接受企业的检验。实施职业教育的两个主体,一是学校,二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了学校的校企合作和离开了企业的校企合作,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是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满足企业需求的职业教育。

进入2011年,手机行业中的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维修企业、运营企业和增值服务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没有出现改善的迹象,甚至用“如饥似渴”来形容企业对技术人才需求也不为过。

随着激烈竞争的出现,依靠不同品牌手机企业财力支持的人才培训部门,逐渐成为了企业的成本中心,而市场化造成的人才流动加速,更加深了“成本中心”这种现象的严重程度。如何解决市场化造成的这些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企业必须要面对和考虑的问题。

职业学校的专业课师资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相比,有一定差距。这样势必会造成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相脱节,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不适应企业一线工作的要求。目前教育体制下的职业学校老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相关的工程经验和实践经历。很多职业学校的老师是仅参加一次培训、考取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就成为“双师”的。许多教师对手机行业中企业员工具体的工作、要求等都非常陌生,要全面把握就更为困难。在这种状况下,对于学生的全方位培养,就成了“纸上谈兵”。手机行业中的企业掌握着手机的一手资料、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学校拥有优势的教学、场地、政府政策、财政支持等资源。手机行业中的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可以使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不仅提高了企业所需人才的质量,也实现了职业学校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实施校企人才互聘、企业进校讲课的培养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学校教学事业的发展、给企业的人才选拔提供了捷径,而且是职业学校手机维修专业开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手机维修专业与行业校企合作中的关键问题探析

1.从校企合作的战略角度,学校和企业都是获益的,企业应打消顾虑,积极参与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往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只对能立即带来利益的成熟技术感兴趣,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学校输送给企业的学生不能随企业随时所需而所用,企业可能在某一个关键的时间段需要学生参与到企业中来,而学校由于自己的一些管理体制或其他一些难言之隐的原因又不能允许学生离开学校。另外,很多手机企业出于企业知识产权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不愿意让职业学校的老师、实习学生知道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机密。当然,对于企业来说,降低员工培训成本并拥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员工后备队伍,对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声誉度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通过与培训专业团队的合作建立一个学校放心、企业也信得过的培训和员工输送平台,进行三方合作,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实训、实习教学,将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培训投入风险降到最低,笔者认为,是值得企业消除顾虑去积极参与的。

2.学校更要从企业的角度去改革课程,主动求变,适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过程

学校培养模式,围绕企业的业务项目开展教学研讨互动,涉及如何选拔人才、如何制定课程、如何考核等方面。将学校现有的专业课程,逐步替换为手机企业全程参与开发的课程体系,可以使课程体系更加接近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采用企业的工作方法、措施、思路培养学员,促进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学校帮助企业解决了用工质量的问题,达到学生毕业即就业的目的,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更可靠的办学信息,促进学校从实际出发调整专业,改变课程设置,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去推动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例如,用企业的管理方法管理学生。学生在实训中,同企业员工打成一片,学习企业员工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习惯,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的敬业、竞业、精业精神,而且还可以取得一定的报酬,以补充学习费用的不足,获得工作能力、工作经验,从而缓解失学、失业对社会、家庭所造成的压力。

3.职业学校和企业的角色、观念转变

校企双方必须认识到彼此的目标、任务、甚至运行机制都是不同的。企业不是技术的消极接受者,而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学校也不是“产品”的中转站,而应该是合格产品的“制造者”。这样有利于以后进一步的合作以及新技术的发展。对于学校来说,了解企业所处的激烈竞争环境,让学生慢慢去适应这种环境,由“学生”角色转变为“员工”的角色非常重要。总之,企业的工作岗位要求学校做什么,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方式都应该及时调整更新。

4.深化校企合作,绝对不能忽视对方的重要性,避免推卸责任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由于企业和学校的合作目的不尽相同,在“思想与现实行动,社会与行业认识,教学与生产定位,学生与员工角色”等方面出现不同的意见是难免的,切忌过分强调单方面的决定权,不要对合作的对方抱有成见,避免互相推卸责任。例如,学校总认为企业提供的支持不够,投入不够,一味地要求企业要多付出。企业总认为合作的过程中,短期并没有盈利甚至亏损,抱怨教育体制存在弊端、效率低下。这对合作非常不利,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互利互助的基础之上。职业学校的领导和一线教师、专业的培训机构必须一起合作,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企业可以在生产相对不忙碌时向学校敞开大门,开展一些“职业开放日"活动,让教师和学生到工作场所实地参观,对企业及工作岗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作为职业学校,还可以要求企业的培训机构负责人到职业学校工作或旁听学校的工作例会、教学研讨等,做到:“从学校中来,到企业中去”;“从企业中来,到学校中去”。也就是说,必须做到真正的校企合作。然后,把这些学到的知识带给学生。这样,一定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对这些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关的新理论的兴趣。当然,所有的一切是单靠学校和企业任何一方都无法顺利实现的,必须有相互的、足够的重视。

总之,深化校企合作,不仅涉及管理体制、办学体制、运行机制问题,而且涉及培养、教学、评价等模式问题;深化校企合作,需要大胆突破旧体制、旧政策、旧观念的制约和限制,确定培养模式,构建适当的课程体系,组建强大的校企联合师资队伍,由点到面,逐步全面推开,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试点和试验。总之,最终取得企业用工满意的效果,需要校企双方利用双方的智慧共同搭建合作平台,协调配合,努力践行。

(作者单位:北京市应用高级技工学校

推荐访问:手机维修 思考 校企 合作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