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的本义考析

时间:2023-06-10 19:24: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在此从“告”的甲骨文字形分析入手,从文献资料及古代文化等方面,论证“告”应是从口从牛,构意为对着祭祀所献的牺牲—牛进行祷告,本义即向神灵祈祷,以求神灵保护。

关键词:字形 文献 古代文化 本义

中图分类号:H124 文献标识码:A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Gao"Test Analysis

SUN Ying-ying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Guangxi·Nanning 530001 )

Abstract: This article beginn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oracle bone script,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at the Chinese character"gao"shuld be subject to "kou"and"niu"from the aspects of the literature data and ancient culture,meaning praying for the ritual sacrifice,that is to say,pray to gods for protection.

Key words: Font; Literature; Ancient culture; Meaning

一、学者们对“告”本义的看法

学者们对于“告”的本义的解释也是各持己见。刘心源: “告”实“牯”gu4的初字,从字形“ ”来看,像牛陷入“ ”,与牛在 中为“ 牢”同义。明义士:告本义告祭, 像器,置牛于器以祭祖先,引申为告诉。高田忠周:告字从口从牛,会意之旨,甚显然已。本义告祭,祭必献牛羊,又必具册词,论语之“告gu4朔之餼羊”可证。杨树达:本义为讼,铭文中两字互用,今与诉人罪者尚云告状,有原告被告之称,正周代之遗语也。马叙伦:当入口部,从口牛声,语也。应为形声字。方述鑫:“ ”下像铜铃,上像铃舌,指示字,本义为铃声使人知晓,故告为言语义。徐中舒:言、音、告同义,下为口形,上为舌头活动状。吴其昌:毛公鼎“告”为 ,父戊爵为 ,字形像斧,一种斧形刑具,为刑牛之具,后刑牲以祭曰告。由刑具引申出残酷之酷,由祭告引申出诰教。姚孝遂:一曰祭告,一曰臣属之报告

二、“告”本义之我见

《说文解字》“告,牛触人,角箸横木所以告人。从口从牛。《易》曰:‘僮牛之告。’凡告之屬皆从告。古奧切”。说牛喜欢抵触人,角上施加横木,是用以告诉人们的标志。由口、牛会意。《易经》:“幼牛角上箸横木。”《说文解字段玉裁注》中道:“牛口为文,未见告义;且字形中无木,则告义未显。……此字当如口部,从口牛声。”以下,我将从字形、文献资料、古代文化这三个方面予以证明。

(一)、告的甲骨文字形分析

就其字形来说,“告”甲骨文为,金文为 ,篆书为 ,除从口从牛外,各家解释还有下为铜铃上为铃舌,口与舌头,牛陷入 ,牛置于 上,上为斧柄下为斧头等说。

我以为“告”的字形下部应是从口。“口”甲骨文为 、 ,金文为 。曰,甲骨文为 ,金文为 ,《说文》:“从口乙声,亦像口气出也。”舌,甲骨文为 ,金文为 ,小篆为 ,《说文》:“在口所以言也,刖味也,从口从干干亦声。”言,甲骨文为 、 ,金文为,小篆为 ;吾,甲骨文 ,金文为 ,《说文》:“我自称也,从口五声。”召,甲骨文 ,金文为 ,篆书 ,《说文》:“言呼也,从口刀声。”这些同为上下结构,下部为口的字,且与告的字形相比,很明显看出:“告”的下部与这一部分字下部形体应同为“口”。

而对其上部,从《甲骨文编》、《甲骨文续编》、《金文编》等观其甲金文字形,大多都为“牛”形。“牛”甲骨文为 ,金文为 ,小篆为 ,“告”甲骨文为,金文为 ,篆书为 ,对比即可看出,上部分字形来看应是“牛”字,当然,所收“告”的甲骨文中也有少数如 等,但为数不多,且文字字形中偶有省笔也属正常现象。就其为斧形刑具之柄一说,斧柄之为 形不能令人信服,且文献资料不足以证明“告”有刑具之意,所举“童牛之告”告为牛之斧,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还不足以使人信服。所以从字形分析来看,“告”应是上为“牛”下为“口”,口牛会意,构意为对着祭祀时所献的牛进行祷告,即向神灵祈祷,以求神灵保护。

(二)、“告”在古代文献中的用法及意义

1.在卜辞中“告”也是作为为祭告,祈告之义,引申可谓上报,如:

“丁未卜,争贞:王吿于祖乙。”(《甲骨文合集》1583)

“庚申贞:王其吿于大示。”(《甲骨文合集》32807)

“贞告 方于上甲。”(前一·五0·六)

“癸巳卜 贞子渔疒目福吿于父乙。”(佚五二四)

2.在先秦文献中,“告”本义为“人对天地人神的祈告祈祷”的用法有:

《毛诗·小雅·楚茨》:“工祝致告,徂赉孝孙。”祭祀时的祷告。

《书·金縢》:“爲壇於南方北面, 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大王、王季、文王。”孔传:“告,謂祝辭。”

3.字典中对告的解释义项较多,查《汉语大词典》“告”字条下收了告10个义项,其中年代较早的典籍里的用法主要有:

(1)上报,报告。

(2)告谕。《书·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 孔颖达疏:“我設要誓之言,以勑告汝。”

(3)告知,告诉。《论语·学而》:“ 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4)祷告;祭告。《书·金縢》:“爲壇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大王、王季、文王 。”孔传:“告,謂祝辭。”

(5)表明;宣告。《荀子·礼论》:“輿藏而馬反,告不用也。”王先谦集解:“告,示也,言也。”

《汉语大字典》也收了10条,其中年代较早典籍里的用法主要有:

(1)上报《诗·大雅·江汉》:“经营四方,吿于成王。”孔颖达疏:告其成功与宣王也。

(2)告诉,把话说与人听。《书·盘庚下》:“今予其敷心腹坚肠,厉告而百姓与朕志。”孔传:言轮诚于百官以告志。

(3)请求《尔雅·释言》:“告,请也。”郭璞注:求,请也。

《辞源》中也分别收录了上报、告诉、休假、揭发控诉、请求等义项。且三部字典所收第一义项均为“上报”。我认为“上报”应是由向神灵的祷告、祭告之意引申而来。

(三)、“告”本义在古代文化中体现

民以食为天,献食是最初的祭祀手段,在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为最.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而牛是古代六畜中最珍贵的祭祀品。西周礼制规定,太牢是最隆重的祭礼,所谓太牢是猪、牛、羊三牲齐具,没有牛的祭祀称为少牢。《礼记·王制》:“天子设计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大夫、士宗庙之祭,有田则祭,无田则鉴。《国语·楚语》:“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告”构意是对着祭祀时的牺牲(牛)进行祈告,向神灵祈祷,也正体现了古代祭祀时的场面。但“告”与“祭”却不同。《礼记·曾子问》:“若宗子死,吿于墓而祭于家。”这里“告”、“祭”对举,应是有区别,“告” 必须是有声音的,既是祈祷。“告”的本义得之于“从牛从口”,从“口”这一点,则是“告”字词义的出发点。而祭,《说文》说“祭”就是以手持肉。这应该是在对鬼神表达敬爱供奉的仪式中向鬼神敬献各种饮食,而并不强调是否有声音。

特约编辑:王逸之

推荐访问: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