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江苏历史卷试题解析及备考建议(下)

时间:2023-06-10 17:24: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22.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解析】试题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主题,通过相关材料呈现了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及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着眼于对运用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既有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也有学科方法和能力的考查)。试题的设计以具体的历史现象反映相关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小切口深分析、以小见大的命题思想。第(1)问要从材料“厂里出的纱和布”、“外国运来的纱和布”等信息,概括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而“洋务企业的兴起”则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要求考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或运用材料信息。第(3)问是对材料的审视和观点的思考,这一问最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史学特色,难度较大。这一问的答案是开放式的,解答时,要抓住关键信息“苦难”、“朝气”、“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等,结合材料寻找史实依据,要遵循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答案】(1)经济因素:洋务企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2)表现: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新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世风日下的感慨。

(3)略。

23.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國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

——刘成等《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材料三 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

——程汉大《文化传统与政治变革》

材料四 (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了。……1830年的资产阶级,同前一世纪的资产阶级是大不相同的。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必须同贵族进行一次新的斗争。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2)材料二中“保守主义的政治”是如何建立的?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

(3)材料四中“一次新的斗争”指什么?依据材料四,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解析】试题考查的是英国的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作为世界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英国史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已多次涉及。试题从微观上切入,在宏观处和认识上着眼,既考查了多方面的历史知识,又考查了相关的方法、能力和观点。第(1)问主要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保障、市场、资本、劳动力、技术等方面进行概括。第(2)问要综合两段材料认识保守主义政治的特征。正确解答第(1)、(2)问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运用相关概念的要素分析和归纳材料的信息。第(3)问要用联系的观点,从时代出发,构建工业革命和1832年议会改革之间的内在关联。第(4)问要能运用正确的史观进行思考,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并相互联系的,经济是政治发展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答案】(1)原因: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2)建立: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而建立。特征:议会取代王权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贵族控制议会;工业资产阶级未能充分参与政权。

(3)新的斗争:1832年议会改革运动。原因: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出现了矛盾;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愿望的增强。

(4)关系:政治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经济发展又会推进政治变革。

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了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试题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切入,体现了小切口深分析、以小见大、纵横联系的命题思想。通过相关材料呈现了发展资本主义进程中的方式的变化,着眼于对运用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考查。第(1)问要求对材料进行准确的解读。第(2)问要求在概括材料二、三信息的基础上,对明治政府殖产兴业方式变化的原因做出归纳。第(3)问以时事热点切入,考查了如何理性认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角色的问题。

【答案】(1)方式:官营。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24.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三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

(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试题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表现为切入点,要求学生在概括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提出的构想,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是如何依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探索的。第(1)问主要是对材料信息进行完整的提炼,角度要全面。第(2)、(3)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难度并不大。第(4)问谈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则要求学生进行思想认识的升华。

【答案】(1)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

(2)实践: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3)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认识:经典理论指导实践;科学实践完善与发展理论。

24.C【探索历史的奥秘】“非洲决不是一个因其居民的天生缺陷或低劣而一直处在人类发展进步法则之外的某种野蛮落后博物馆”,非洲史学者巴西尔·戴维森提醒人们:“非洲與任何其他大陆一样,拥有需要对之进行严肃研究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历史学家只研究那些留下了书面记录的社会,而没有书面记录的时代和地区则交给了考古学家。……非洲史学家们以跨学科的历史研究方法为其崇尚,也就是说,他们非常强调利用能告诉他们非洲过去发生过什么的任何形式的证据。

——埃里克·吉尔伯特等《非洲史》

材料二 西方心理学包含着一种愿望,或者说一种需要,那就是把非洲当成欧洲的陪衬,当成一个既遥远又不了解的虚无缥缈的地方,以此来烘托出欧洲自己的智力优越性。

——阿契贝《1967—1987年论说文集:希望与障碍》

请回答:

(1)依据东非的考古发现,许多现代学者认为,非洲是人类的起源地。结合所学知识,在下表中填写支撑该观点的论据。

(2)起源于非洲的人类与散布于世界各地的人类种群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

(3)上述材料要求我们重视怎样的史学方法?反对哪两种错误史观?在研究人类起源问题上,我们尤其要重视什么样的证据?

【解析】试题以非洲的文明史切入,以“史料、史论、史观”层层深入的形式组织材料和问题,反映了历史研究“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思想,对作答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史学思想的“洗礼”。试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史料的辨析能力,也考查了过程与方法。

【答案】(1)具体地点:①埃塞俄比亚 ②肯尼亚 距今年代:③400万年以上(或450万年以上) 实物证据:④早期人类化石(或最早人类近亲化石)

(2)关联: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古人类从非洲向全球扩散(或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的某些地区,并由此向世界各地扩散)。

(3)方法:跨学科史学方法。史观:种族优越论;欧洲中心论。证据:考古学证据。

24.D【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大惨案遗址中,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和日本的广岛和平公园已先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选在江东门这样一个不靠山、不傍水的地方,……(当年)侵华日军曾在这里囚禁了一万多名中国的被俘士兵和平民百姓。12月16日晚,日军把他们驱赶到方圆一华里范围内的小山坡用机枪扫射。……1985年挖开这个万人坑时,发现层层叠叠的尸骨共有5层,可见当时掩埋的被害者人数之多。

——朱成山《把血写的历史铭刻在这片土地上》

材料二 纪念碑、建筑群或遗址,在被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每个被提名的遗产应:……符合对设计、材料、工艺或布局以及文化景观的特性及构成的真实性检测(委员会强调只能接受基于对原址进行完全、细致记录而无臆想情况下的重建)……此外,为保存文化遗址的完整,特别是那些对众多游客开放的遗址,涉及的有关国家应提供适当的管理办法,其中包括财产的管理、保存和开放度。

——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何建在江东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南京大屠杀期间共有多少中国同胞惨遭杀戮,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2)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同属一种类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应依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哪一条规定进行申报。这类遗址的特殊作用是什么?

(3)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会长考尔先生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后感叹道:“这里理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依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申报世界遗产符合其中哪些规定?并概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这类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义。

【解析】试题以南京大屠杀为切入点,融入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带有浓厚的江苏地方史特色。试题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对学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同时也渗透了以史为鉴的价值理念,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

【答案】(1)原因: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遇难同胞丛葬地之一。人数:30万。年份:1937年。

(2)规定: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能够引起共鸣,并与具有一定意义的事件密切相关的历史遗产)。特殊作用:具有警示意义。

(3)规定:真实性和完整性。意义:反映了人类自身在过去造成的不可挽回的错误,告诫世人不应重犯历史错误(或牢记历史,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等)。

二、试卷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2011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稳重平实,充满了时代气息。试题考查的角度新颖、别致,更加关注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重视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有意识地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试卷在命题方式上体现了稳中有变、稳中出新的原则,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依托主干知识,注重能力立意。

今年江苏历史试卷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非选择题由近三年来的六道题调整为五道题,这有助于考生对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试题涉及的考点均为学科主干知识,如科举制、重农抑商、四大发明、经世致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外交、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雅典民主政治、启蒙运动、德意志帝国宪法、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冷战、经济全球化、英国的现代化、相对论、明治维新、无产阶级革命家等。试题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内涵、前因后果的挖掘,着重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11题“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度的变迁”、第18题“对全球化的反思”、第21题第(1)问“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第22题第(3)问“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第23题第(3)问“概括这次斗争的原因”等,由此实现了对知识和能力的立体式考查,提升了思维的含量,这是对传统题型的创新与超越。

2.贴近时代,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试题不刻意回避社会热点,如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日本福岛核泄露事故、全球反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济全球化、非洲文明史等,着力培养考生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世界意识等现代公民素养。试题材料来源广泛,或文字资料、或借图说史,形式多样,进一步提升了思维的力度,突出了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在生动活泼的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中,引导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

3.关注过程与方法,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

江苏历史卷坚持新课改方向,在考查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有所突破。如第21、22、24C、24D题等,或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或考查认识历史现象和趋势的能力、或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判断、比较、归纳、批判、借鉴、引用的方法或方式,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并能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

注重知识的整合和重组,挖掘与主干知识相关联的延伸性、隐性知识,以此考查考生把握特定历史阶段时代特征的能力,如第3题“印刷术的演进史”、第5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迁”、第8题“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的划分”、第11题“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度的变迁”、第12题“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第16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等。注意不同模块知识的综合考查,贯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中认识一般性的规律,如第21、23题。第24B是中外关联。

4.强调“以史为鉴”,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今年江苏历史卷提升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如第8题“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第21题第(4)问“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第23题第(4)问“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第24题A第(3)问“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B第(4)問“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C第(3)问“反对哪两种错误史观”、D第(3)问“概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这类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义”等。这些设问贴近社会现实,要求考生从历史中吸取未来社会生活和发展所必须具有的经验或教训,用从过去实践中得出的智慧去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2012年高考备考建议

江苏历史卷在平稳中求创新,对高三历史复习必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针对江苏卷命题特点,2012年高考备考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聚焦教材,掌握学科主干知识,构建不同模块之间的知识联系。

江苏卷注重情境设置,形式活泼、设问新颖,但问题的解决终究还是以教材为依托,能力的考查更是依托于学科主干知识,因此,要牢牢把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为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条件。要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不要拘泥于教科书的章节结构,而要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主题整合(这里的整合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标)。在确定主题时,要多关注该主题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要回归该主题所依附的主干知识,这往往是高考命题的给力点,如中国近现代社会阶层的演变、建国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探索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梦想、西方民主政治的演变、工业革命后劳资矛盾的尖锐与英国政府的对策等。同时,也要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要注重同一时代社会各方面的联系,要把握重要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要能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大模块之间建立起必然的知识联系。如唐宋之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与前世相比,宋代在政治、经济和社会诸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革,文学、艺术、思想以及城市商业布局方面的变化尤其突出,对于这一类知识要加强整合,以构建起立体的知识框架和网络。

2.要加强史料研读,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坚持能力至上。

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科成绩的提升,因此,我们要注重研读史料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习史习惯,掌握基本的习史方法,如中外联系,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相互联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在复习中,要注意选取丰富而又多样的史料,如文字、图片、图表以及教材中的知识链接等,要充分挖掘整合,合理设计问题,注重分析探究,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考虑到历史学科考查内容呈现的特点,即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因此我们要综合历史、政治、文学、经济、社会、宗教、法律等相关领域来拓展教科书的内容,确立一些学习领域内的重要主题,如民族主义的利弊、21世纪中国的崛起、霸权国家的兴衰、国际组织的未来、世界政治格局、传统文化的价值、如何看待人类科技的进步等。然后,根据这些主题所依附的主干知识,收集与之相关的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要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的认识,合理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今年江苏历史卷有不少试题均不同程度地含有考查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意图,因此,我们要重视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关注学习的独立性、创新性,在复习过程中注意以探究的方式学习和认识教材内容。

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了解目前史学界较为流行的多种史学范式,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训练运用这些史学范式观察、分析、诠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着重培养用不同的史学范式分析同一重大史实的习惯。这样,既能促进知识的牢固掌握,又能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全面性。历史与现实相互交融,要逐步拓宽分析现实社会问题的视野,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考查。

4.关注时事热点,适当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历史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教育、思想引导、决策参考和社会改造等功能。江苏卷注重以与时事热点相关的史实为切入点,充分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时代特色,其目的在于引导我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以史鉴今,服务现实。因此,我们的历史学习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关注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热点与焦点,努力提升自己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L]

推荐访问:年高 江苏 备考 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