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楚文化的民族环境

时间:2023-06-10 15:12: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考古学上的早期楚文化是指与典型楚文化有直接渊源关系的一组陶器遗存,最早出现于夏商时期的盘龙城遗址,西周时期遍及江汉。夏商时期的早期楚文化是古三苗的后裔在改宗中原文化后所创造出来的,西周时期的早期楚文化则是由周代的南土诸候和楚蛮等江汉土著蛮族共同创造的,楚国仅是其中很小的一支。

关键词:早期楚文化;民族;楚国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12-0115-08

楚文化的起源问题曾长期困扰学术界,一直是楚文化研究的热点,也是楚文化研究的难点,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悬而未决。上世纪,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与研究的逐步深入,早期楚文化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特别是近年来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而进行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在丹江库区发现了一些有关楚文化起源的新线索,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对早期楚文化的探讨涉及楚民族与楚文化的起源及形成、楚国早期历史地理等诸多学术问题。本文拟在学者已有探讨和目前考古发现与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早期楚文化的民族环境与民族属性问题。

一、早期楚文化的时空分布

在考古学上,楚文化的典型特征形成于春秋中期前后,目前尚未见到早于春秋中期的楚式青铜器,但与楚式青铜器并存的一批具有楚文化特征的陶器,则可上溯至西周时期甚至更早。由此可知,早期楚文化指的是夏商及西周时期与典型楚文化有直接渊源关系的一组陶器遗存。这组陶器遗存以鬲为核心,以鬲、盂、豆、罐或鬲、盆、豆、罐为基本组合。鬲很有特点,为北方的鬲与南方的鼎结合而成,似鼎非鼎、似鬲非鬲,又被称为“鼎式鬲”或“鬲式鼎”,一般为连裆或弧裆,空足很浅、甚至略有略无,柱足,足与器身分开制作,俗称此制法为二次包制,学界称之为楚式鬲 ①。

就目前所知,楚式鬲最早的源头在鄂东盘龙城一带,在盘龙城遗址的王家嘴下层,相当于夏代的文化遗存中,出土有目前最早的联裆鬲②,已具有楚式鬲的基本特征。由此可知,早期楚文化的时间范围,最早可以追溯至夏,其下限则在楚文化特征形成之前的春秋早期,而其主体部分、也最为学术界所关注的,则是在西周时期。

鄂东和鄂东北地区的早期楚文化遗存是目前最早的。在鄂东的盘龙城遗址,发现有大量的平裆鬲,时代可早至夏商③,这类陶鬲明显不是中原风格,应是当地居民将北方的鬲与南方的鼎融合后创造出来的,具有明显的鼎与鬲相结合的特征,这是目前楚式鬲最早的源头。此类融合南北文化的陶器遗存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体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到西周时期,更进一步与周文化结合起来。黄陂鲁台山所出西周早期遗物中,年代较早的Ⅱ式鬲明显具有周文化的瘪裆、锥足风格,较晚的Ⅲ式鬲则已变为柱状足,裆部虽仍为瘪裆,但开始向弧裆发展④。在鄂东北的大悟吕王城遗址,西周早期陶鬲亦多具周文化风格,与沣西较为一致,但吕王城T2⑦∶160,已初具楚式小口鬲作风,较晚的吕王城T2⑥∶147、T2⑤B∶118,虽仍为瘪裆,但已与楚式鬲风格较为一致⑤。

武汉放鹰台遗址西周遗存,年代大抵为西周早中期,文化面貌与大悟吕王城、黄陂鲁台山、新洲阳逻香炉山等属同一类型,而与香炉山遗址最为接近,所出鬲、甗、盆、盂、豆、罐,为早期楚文化基本组合,器型亦大体相类,所出鬲足采用包制方法,为楚式鬲的基本特征之一,CaⅢ式陶鬲,夹砂褐陶,圆唇、束颈、弧裆,柱足较高,与真武山、郭家岗等地所出陶鬲器型风格一致,C型侈口折壁豆盘亦与真武山较为一致,Aa型鬲(T3②∶1)造型奇特,上部为直口、带盖、管状冲天流,下部为分裆稍平,柱足较高,与江汉地区周式鬲较为一致,应是南北文化交融后的产物 ⑥。罗田庙山岗遗址西周遗存,年代约为西周中晚期,陶系以夹砂红陶和红褐陶为主,器类有鬲、甗、罐、瓮、缸、盂、缽、豆等,纹饰以绳纹为主,与均县朱家台和大悟吕王城西周遗存关系密切,鬲分大口和小口两类,均为长方体、卷沿、侈口、弧裆、柱足较高,A型鬲有较明显的瘪裆风格、并有扉棱,B、C型鬲则为弧裆微瘪型,与襄宜地区出土的早期楚式鬲一致⑦。上述鄂东及鄂东北地区西周时期遗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较为明显的来自北方的姬周文化与江汉土著文化融合的趋势。

丹江流域亦有较为广泛的早期楚文化分布,丹江上游地区,商南县过风楼遗址是目前极受关注的遗址,所出西周遗存年代约为西周中期,其陶器特征与关中周文化相去甚远,而与江汉楚文化有较为明显的亲缘关系,另东龙山、巩家湾、陈塬等遗址亦相类似遗存,年代大抵为西周中晚期 ⑧。丹江下游地区,淅川下王岗遗址西周早期遗存大抵与沣西无异,但其中的Ⅳ式鬲,侈口、圆唇、鼓肩、收腹,联裆圆柱状足,与早期的楚式鬲颇有类似之处⑨。近期备受关注的郧县辽瓦店子遗址,发现了有关楚文化起源的重要线索,据发掘人员简介,其最早年代约为西周早期。

在西陵峡地区,庙坪遗址发现了几件较完整的西周陶鬲⑩,除纹饰为方格纹外,其余特征与真武山、郭家岗等地所出陶鬲基本一致,具有早期楚式鬲的特点,其年代,原报告定为西周中期,此年代明显偏早,应为西周晚期。此外,西陵峡区的宜昌上磨垴{11}、秭归柳林溪{12}等遗址,均出土有与早期楚文化有关的周代遗存,这批遗物的年代,大抵为两周之际前后。

在长江北岸,湖北地区的江陵荆南寺遗址出土了鬲、盂、豆、罐的完整组合,年代约为西周晚期,文化性质属典型的早期楚文化{13}。江陵梅槐桥遗址未见有西周时期地层,但在扰乱层中出土一件完整的陶鬲,鬲体较廋长,折沿近平、高直颈,肩微弧,瘪高裆,柱足较高,经刮削略呈疙瘩状{14},与真武山所出西周陶鬲较为近似。潜江龙湾遗址亦出有西周晚期遗存,陶系以红褐陶和红陶为主,多饰绳纹,陶器有楚式鬲、盂、豆、罐的完整组合{15}。湖南地区亦发现了一些与早期楚文化有关的西周遗存,澧县文家山遗址乙区灰坑出有一鬲一豆,鬲的形态为弧形连裆浅空足,足尖乳突状,拍绳纹,外侧再包制较高的截锥足,束颈卷沿圆唇,这是较典型的楚式鬲形态,稍晚的澧县周家湾、周家坟山遗址则出土了楚式鬲、盂、豆、罐的完整组合{16}。岳阳阎家山、骆坪遗址也出土了西周时期的楚式鬲、盂、豆、罐组合{17}。

综上述可见,早期楚文化的分布地域,夏商时期仅限于鄂东盘龙城一带,到西周时期,东至鄂东和鄂东北,北至丹江流域,西至西陵峡,南至长江沿岸,基本上涵盖了整个江汉地区。

二、夏商时期早期楚文化的民族环境

江汉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曾有过发展到很高水平的人类社会,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都是很发达的古代文化。这时的江汉地区在区域上是具有自主性的区域主体,在文化上是具有自主性的文化主体,在政治上是具有独立性的政治主体。屈家岭文化时期,江汉文化体系曾向北扩张,占有了原属于中原文化区域的丹江地区,其文化影响则直到豫中地区。但到了石家河文化晚期,形势逆转,中原文化日益强盛,对邻近的山东龙山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石家河文化中出现了大量来自中原文化的因素。由于中原文化因素的大量进入,江汉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性质发生了质变,其陶器群体已失去石家河文化的共性特征,长江中游地区的本地特征越来越少,除少量因素外,主体部分与石家河文化并无关系,因此考古学界普遍认为,这应是不同于石家河文化的另一支考古学文化。此类遗存,目前考古学界一般称为后石家河文化或三房湾文化 {18}。

推荐访问:民族 环境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