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材料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3-06-10 13:54: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材料研究的现状进行初步梳理和评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材料有逐渐被现代材料取代的趋势,运用新的学术理念和方法对其进行抢救性搜集整理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该项研究的现状,推动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材料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材料研究;回顾;展望

0 前言

中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就地取材,运用独特的制作工艺创作出了极具民族特色的工艺美术品。这些物品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就制作材料而言,取自植物的有木、竹、藤、棉、麻草、树皮、椰壳、葫芦等,取自动物的有裘皮、鱼皮、鬃、毛、骨、贝、丝、鸟羽等。此外,还有取自金属、泥土和石材类等材料。在中国古代,关于工艺美术材料和制作技艺的记述大多在断代史、地方志和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出现。长期以来,我们所见到的“艺术”史料几乎是文人艺术的史料,我们看不到除了文人以外的其他艺术的呈现。譬如民间艺术,大量的宗教艺术,乃至一些族群艺术,都难以见到。[1]由于相关美术史料的缺乏,我们今天已经很难了解古代众多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的材料来源、制作工艺等细节,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已进入了濒危阶段。正如路甬祥先生所说:“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我国,传统工艺的保护和继承发扬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相关学术机构和高校也先后启动了相关课题研究项目。但这些研究和文献整理工作大多围绕我国发达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传统技术和部分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展开,而对于偏远的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材料、制作工艺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近年来,学界对该项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一直缺少系统的梳理和评述。本文在研究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材料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初步的分析,并对其中一些重要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和评述,发现研究的问题和不足,展望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材料研究的未来发展。

1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材料研究文献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在中国古代,关于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材料的相关记载最早见于《考工记》,书中有关于青铜铸造、染织、制陶、设色等相关记载。并提出了金(铜)、木、皮、玉、土“五材”的分类。[3]《后汉书·西南夷传》有关于古代滇西少数民族先民生产“阑干细布”的记载,明代《天工开物》中的“乃服”“彰施”等章节中记载了布料加工、蓝靛等工艺技术细节。[4]

现代意义上的针对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理论研究,是在20世纪初才逐渐展开的。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1902—1903年对中国南部进行了8个月的考察,并于1907年出版了根据此次考察所获资料整理而成的《苗族调查报告》,书中有不少篇幅涉及苗族服饰和手工技艺。[5]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全面爆发后,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国民政府组织了对西部边疆地区的艺术考察,以庞薰琹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孙宗慰对敦煌及西北蒙藏地区考察为代表。[6]这些考察工作较科学地搜集了一批鲜活的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历史资料,为开展少数民族工艺美术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揭开了序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学者对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材料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如1960年程尚仁在《装饰》杂志发表的文章《从云南漂染厂的出品来谈花布设计问题》就机器批量生产和手工制作印花布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工业化生产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在花布设计上向民族、民间传统学习的观点。[7]从中也可看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相关材料和工艺的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化。

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鸟丸贞惠从1985年开始对中国贵州苗族进行调查研究,1992年之后是和女儿鸟丸知子一起,跋山涉水,先后访问了贵州各地180多个苗寨,记录了苗族民间染织和刺绣工艺近30年。其代表著作主要有4部:《土布的秘境之邀——中国贵州苗族染织工艺探访13年》《织就岁月的人们:中国贵州苗族染织探访20年》《巧手勾画的天地——中国贵州苗族染织工艺探访18年》以及与其女儿鸟丸知子所著《一针一线:贵州苗族服饰手工艺》。她们的研究侧重工艺技术,重视工具与原料,尤其对于各种工具的结构、制作与用法,天然植物染料的提取等都进行了详尽的记录与研究,与国内相关研究比显得更有技术深度。[5]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关于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材料研究相关的著作相对较少。在这些著作中,较全面的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著作以1995年王伯敏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最有代表性。这是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美术史,全书分55章,翔实地记述了我国现有的55个少数民族的美术发展历程,从古代到近现代,从民俗到艺术创作,涉及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美术理论等相关研究。此外,还记述了历史上如匈奴、党项羌等已消失民族的美术,收录广泛、涵盖全面,并附有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年表、中国少数民族美术文献目录等,[8]为我们开展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材料相关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资料。

2000年以来,国内学者对该问题的相关研究也在逐渐增多。中央民族大学是开展这项研究较多的高校,其课题组编著的《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对15个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从原材料的处理制备、工艺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民族选择涵盖我国东北、西南、西北等区域,是一部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材料和制作工艺研究的专著。书中针对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就原料选取及每一步的详细制作过程都进行了拍照记录并附文字介绍说明。该书的出版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材料和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详尽的文献资料。[9]周莹的专著《蜡去花现——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蜡染手工艺研究》从蜡染材料的历史发展、材料来源、染色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作者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重兴乡旺坝村家蜡染、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龙山河坝绕家枫脂染、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扬武乡“白领苗”蜡染、畢节地区织金县官寨乡小妥倮“歪梳苗”蜡染、安顺市镇宁石头寨布依族蜡染的较为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资料并分析了贵州少数民族蜡染的类型及地域分布。[10]中央民族大学梁智勋博士的毕业论文《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及其特点》就少数民族的工艺美术材料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研究,在第七章第三节制作材料中对工艺美术的材料进行了分类与总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1]

和本研究相关的期刊文献和学术著作、论文集析出文献分析。根据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搜索结果,并剔除内容重复及无关内容。从统计数据来看,和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材料研究有关的期刊文献不多,代表性论文有17篇。从论文分布的年代来看,近30年来,2000年之前只有2篇,占11.8%;2000年之后有15篇,占88.2%。说明该项研究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后相关研究才日益得到重视。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有9篇,占总数的52.9%。这些期刊多为艺术类核心期刊,具有较强的权威性。2010年以后的研究论文有11篇,占64.7%。从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和所涉及的少数民族领域来看,该项研究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与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材料相关的学术著作、论文集析出文献有11篇,学位论文4篇。在这些文献的部分章节中,对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材料和制作工艺进行阐述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从统计数据来看,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工艺美术材料研究的相关析出文献较少。研究的工艺美术品种类涉及服饰、木雕、桦树皮工艺、印染、竹编、石雕、漆器等。

2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材料研究的方法与类型

从研究的理论方向来看,近年来相关学者的研究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跨文化比较研究,如龙宇晓的《日本苗学文献中的工艺技术深描研究——鸟丸母女探访贵州苗族染织三十载系列著作及其启示》[5]、刘亚的《印尼巴厘岛与中国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靛蓝染的比较》[12]、陆斌的《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制陶烧成的比较研究》[13]等。二是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如周莹著《蜡去花现——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蜡染手工艺研究》等。[10]三是重视工具与原料、物与非物并重的研究,[9]如(日本)鸟丸贞惠、鸟丸知子,周少华[14]、黄继烈[15]等。四是艺术学、民族学角度的材料与审美内涵分析,如王伯敏[8]、李绵璐[16]以及刘遂海,李发斌[17]等。以上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材料的研究,为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 展望与建议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和相关的原材料逐渐被现代材料技术取代,外出打工潮造成的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人日渐减少,传统工艺后继无人,已成为目前比较严峻的现实问题。就目前国内外学者开展的相关研究及研究成果来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材料研究所涉及的领域还不够广泛,覆盖的民族工艺品的种类还不够丰富。对于部分知名度较低、濒危少数民族工艺品从材料到制作工艺的调查和研究还没有展开。因此,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材料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抢救性搜集和整理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只有保护好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材料源,才能实现工艺美术品的可持续发展。

要有效地开展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材料的抢救性搜集整理与研究,首先需要运用规范的艺术学、艺术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应用录像、录音、照相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工艺美术材料进行图像资料、工艺流程的系统搜集及整理,尽可能还原传统工艺的原貌。其次,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如考古学、材料科学、艺术人类学、跨文化比较研究等国内外前沿理论和分析方法,开展全方位的综合研究,从学理上阐明材料的来源与制作工艺、材料与民族审美的关系、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审美差异等。最后,通过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有所创新并积极与国内外学术界进行学术对话和交流,努力实现与国际接轨。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研究特色,为推进我国少数民族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倍雷.艺术史学与艺术学理论的学理关系[J].民族艺术研究,2015(03).

[2] 田小杭.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民间手工艺[M].大象出版社,2007.

[3] 考工记注释[M].闻人军,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41,68,94.

[4] 宋应星(明).天工开物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62,89,92.

[5] 龙宇晓.日本苗学文献中的工艺技术深描研究——鸟丸母女探访贵州苗族染织三十载系列著作及其启示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04).

[6] 黄晨.空间转换与视野转向:抗战时期庞薰琹在西南地区的艺术构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3).

[7] 程尚仁.从云南漂染厂的出品来谈花布设计问题[J].装饰,1960(09).

[8] 王伯敏.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M].福建美术出版社,1995.

[9]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工艺美术品课题组.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10] 周莹.蜡去花现——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蜡染手工艺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11] 梁智勋.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及其特点 [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2] 刘亚.印尼巴厘岛与中国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靛蓝染的比较[A].第十四届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暨国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 2014.

[13] 陆斌.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制陶烧成的比较研究[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14] 周少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饰品材料延伸设计探析 [J].新视觉艺术,2012(01).

[15] 黄继烈.民间奇葩——布贴艺术的运用及其发展[J].民族艺术,1989(03).

[16] 李綿璐.谈民族民间美术[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

[17] 刘遂海,李发斌.摩梭艺术[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路统宽(1978—),男,硕士研究生,贵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西南少数民族工艺设计研究中心研究员。

推荐访问:工艺美术 少数民族 中国 展望 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