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工程决策的修辞特征

时间:2023-06-09 18:3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随着修辞学在各学科领域研究中的蔓延,人们对修辞学的认识不断深入,理性知识不再被看做是普世的、恒定不变的知识,而只是在某一领域内研究主体内部和研究者之间通过交往和说服而被普遍接受的意见。

【关键词】工程决策;修辞学;方法论

一、当代修辞学的内涵

早在20世纪60年代,修辞学者陈望道先生就指出,“修辞学是介于语言学和文学之间的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也有密切联系。新世纪以来,跨学科性已然成为当代修辞学最具有代表性的结构特征和本质属性。修辞学表现出与语言学、文学、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诸多人文社会学科的紧密结合与交融,成为一门具有边缘性、跨学科性的交叉学科。20 世纪下半叶西方社会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促进了人们对科学知识的起源、生产、交流及其社会文化意义进行反思。

二、决策科学方法的悖论

由于决策活动的不可预见性导致任何决策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决策者们总是期望能有效规避风险,因而寄望于科学的决策方法。科学的决策方法在于设定严谨的决策程序和决策规则,以保证决策结果的真实有效性。

在决策的理论研究中,西蒙的“满意原则决策理论”和拉尔夫·基尼决策理论的价值中心原则都不失为作出决策的好原则,并且我们承认从决策理论的发展家督来看其理论比之前的决策理论研究更具实践性。可是正如佩拉对科学方法的看法——科学是由科学方法描述的,但科学方法的精确描述却会摧毁科学——相同,满意原则和价值中心原则在工程决策实践中经不住更精确的追问。他们的决策理论从管理学角度看来是无可非议的,但从哲学角度来看,有一个前提性的缺陷,那就是作为最终决策结果的满意方案甚至是初期的备选方案都是从已有的初级决策阶段的结果中选择,而对于方案在意识活动中是如何确定形成的以及符合满意原则的决策结果是如何得出?他们并未作出阐述。也就是说尚未涉及“前决策”的问题。

此外,在实现制定严谨的原则的可能性问题上存在悖论:因为决策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争议相持不下,决策未出成果但工程实施面临着亟待解决的时空问题,如何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很多决策活动在矛盾与争议凸显的僵局下常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原则去解决争议,与我们生活中在需要解决争议之时,往往会采取举手表决的方式来做出一个能使大部分参与商议的成员和非决策者的其他参与者满意的结果相似。这种朴素的方法论能够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而广泛应用说明它是能最大程度做到基本达成一致、作出有效决策的合适方式,但是举手表决这样的方法显然难以称得上是“严格的”、科学的规则。在个体决策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更活跃。原因在于:其一,个体决策者相对于团体决策来说受到的责任、尊重等道德约束和制度约束的影响较小;另外,虽然个体决策是以决策者自我意志为主,但会收到外部信息的更新、环境的改变和主动吸收不同意见从而否定自我决策。例如在三门峡水利工程项目确立的决策过程中,有相对少数的专家学者反对工程立项,然而最后仍采取了多数决策者开展项目建设的意见。包括三门峡水利工程第一次改建的决策活动中,在两种不同的改建方案经过两次讨论会依然无法达成统一的情况之下,周恩来总理主持了第三次会议并总结采取多数意见的扩建排沙口方案的决策,才使得第一次改建工程顺利开展。

三、工程决策中存在修辞学因素的可能

满意原则与价值中心的决策原则在工程决策活动实践中,往往需要更明确的规定。“满意原则”应该满意哪一个立场决策者的意志?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不被满足的一方是真是存在的,那又何以称为满意的方法;又比如工程决策活动会面临多种类型综合考量的问题,在价值和经济两者之间作决策的情况下,价值中心原则会帮助我们快速决策,但如果只是单纯的价值选择问题,在不同价值之间作决策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在不尽相同的价值判断标准之间确立一个共同标准?

这些决策原则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明确的合理性,但在工程实践中却无法实现有效性。这种规则的不完善带来的问题只有通过有效论证的过程,才能使其严密。这一过程包括讨论互相竞争的观点和说服包含着自我的听众。

在工程决策活动中,决策主体是决策者,决策对象是工程人工物,决策主体要通过人工物的形式和功能来表达决策者自身以及人工物通过情境适应性来表达人工物自身都需要相互沟通的翻译,在这种情景下,决策者在阐述决策者与人工物之间的关系时就必须考虑自身的解释和选择,以及考虑在决策者和人工物之间进行解释、说服与调节。这就使修辞学融入了决策过程。

四、决策活动的修辞性

决策活动如何在有规则漏洞的情况下作出决策结果呢?当然是通过决策参与者的解释、说服、协商的交往活动。工程活动的目标是特定人工物的建造,为实现这个目标而进行的工程活动是以目的行为为主导,包含规范调节行为和交往行为,由工程主体、人工物、决策行动、设计行动、实施操作行动和评价行动等因素构成的复杂结构。每一个结构的行动和互动过程都蕴含着大量的修辞交往。工程决策活动是工程活动主体与工程人工物之间、工程活动主体内部交往的桥梁,我们通过感知来构建工程人工物和认识工程活动,因此必须通过感知经验和必然证明来指导工程活动、决策活动的交往。

交往活动从前决策的意识活动中就已开展,决策者的解释、说服、妥协将建立在他所受的教育和文化、认识与感知、责任与立场的基础上,吸取经验,考虑普遍决策规则价值的意义,考虑决策风险,考虑其他规则的价值等等。在进入决策者之间交往的一阶决策中还要考虑与持有相竞争解释的其他决策者展开讨论之后,才作出互相妥协的决策结果。决策的讨论过程实际上不仅是決策者自我以及决策者之间的交往过程,而且包括决策者与工程人工物之间之间的二阶决策交往过程。工程人工物的情境性决定了决策活动绝不只是决策主体对于对象人工物的意向性建构的单向度过程,对象人工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情景适应性也表明了主体建构人工物的同时人工物也在对决策主体设想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情景作出反应和选择。

工程决策活动的参与者的多元化决定了工程决策活动必然会呈现出明显的劝导、博弈、协商和妥协的修辞学特征。无论是对工程人工物的物理结构和意向性功能构想的前决策阶段还是决策者之间交往的一阶决策甚至更细化的工程实践活动的二阶决策,每个阶段都内在地蕴含着交往的修辞学因素,可以说工程决策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修辞性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意)马尔切洛·佩拉 著,成素梅 李洪强 译.科学之话语[M].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

[2]殷瑞钰 汪应洛 李伯聪 等著.工程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拉尔夫·基尼 著,叶胜年 叶隽 等译.创新性思维[M].新华出版社.2003.

[4]邓波.工程行动的结构与过程[J].工程研究(第三卷).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5]安维复.工程决策:一个值得关注的哲学问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23卷 第8期).2007.8.

[6]李红满 王哲.近十年西方修辞学研究领域的新发展——基于SSCI的文献计量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4年第6期).

推荐访问:修辞 浅析 决策 特征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