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感受力与判断力

时间:2023-06-08 15:0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12年11月3日下午

地点: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行政楼257会议室

主办单位:中国现代文学馆、《南方文坛》、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与会者:青年批评家以及广西师大师生、桂林市作家及媒体

主持人:张燕玲 邵燕君

张燕玲(《南方文坛》主编):凝聚批评新力量,互启文学新思想。“今日批评家”论坛的宗旨已经延续三届了,大家都知道,《南方文坛》“今日批评家”栏目坚持到今天已经推介近80位批评家了,每年六期,一期一位,论坛源于此栏目。今天是第三届“今日批评家”论坛,论题是“批评的感受力与判断力”。今天文艺批评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我在看稿也经常遇到的,就是从概念到概念,从作品到作品的批评文本内循环的现象,评论远离作品,陷于符号之中。尤其一些年轻作者的文章浮于表面,未能深入作品也难以切入作品,缺乏感性认知等等。上月中旬在北京评审重点扶持作品,敬泽书记、吴馆长、李洱和我讨论本届论题,我说我和杨庆祥讨论提出“批评的感受力”怎样?他们都很赞成。敬泽还提出要加上“判断力”,不少年轻人文章写得美轮美奂的,而评的作品却很差。我觉得他的说法一针见血。如此论题,就是想如何强化一个观念——强调感性在认识论里的地位和价值,强调批评的有效性。大家都知道做文艺必须要有好的感受力,对事物对作品有迅速的理解或说有悟性,才可能有好的判断。也许这个话题不合适,也许有不同的意见,我们暂且列出来,供大家批判哈。下面请吴馆长一十二位特聘研究员的导师给我们致开班辞。

吴义勤(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刚才张老师已经做了开班辞,其实这些年《南方文坛》对青年批评家的扶持一直是卓有成效的,今天我们这些批评界的中青年批评家,大部分都是从《南方文坛》走出来的。原来《南方文坛》是跟敬泽、跟《人民文学》做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

张燕玲:插一句,报告大家:刚才战军主编跟我提出明年我们要重续做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重续每年评选年度青年批评家、年度青年作家。

吴义勤:对,这个年度青年论坛很有影响,这些年中国作协也特别强调青年批评家培养问题,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馆。因此从前年始我们和《南方文坛》、上海作协做了两届以70后为主体的“今日批评家”论坛,今年是第三届。去年开始,中国作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又搞了客座研究员制度,客座研究员原来不只是对青年批评家的,但是有感于批评家成长慢的问题。中国作协党组决定,客座研究员首先是培养青年批评家,所以我们这两届首推了70后、80后的青年批评家。此外,中国现代文学馆今年要重续“唐弢青年文学奖”,文论期刊(包括《南方文坛》)每个主编每年度推荐四篇文章。在“唐弢奖”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到80后批评家成长问题,我当时回答说是在今天这个时代,批评家成长确实比较难。今天青年批评家处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一个文学相对边缘北的时代,文学批评的声音要引人注目难度更大一些。再加上批评家的成长本身有一个特殊性,那天毕飞字跟我通电话,我说到客座研究员,他特别支持,他说你们应该关心青年批评家。跟作家不一样,作家有时候写一部小说,比如在《人民文学》发表,大家宣传一下,可能很快会出名。但是一个批评家要宣传一篇文章的难度非常大,需要有一个平台,或者有一个支持。因此,我们想跟《南方文坛》把这个合作推向深化。现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我们第一届是七个,第二届是十二个,两届是十九个。第一届做下来,效果非常好,李书记专门给批示说,这是一个意义特别重大的事,要扩大规模,因此第二届我们扩到十二个,就是这样一个原因。我们希望通过现代文学馆这样的机制,每月例会,每月讨论,以及文学活动,让青年批评家尽快地以集体的形象出现在文坛。在某种意义上改变文坛的格局,特别是在一些优秀的80后批评家如杨庆祥、金理、黄平等批评家崛起之后,大家都很高兴的。另外我们也希望通过《南方文坛》的“今日批评家”栏目,包括一些话题专辑等集体亮相,也是很有冲击力的。比如说今天的话题,在《南方文坛》推出,包括《现代文学丛刊》与《南方文坛》配合,我们去年就想配合,后来是因为机制没有这么灵活,但是我们希望在丛刊上也能为客座研究员,包括青年批评家成长方面做一些事情。再一个就是“唐弢奖”,“唐弢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青年批评家,而且要求各个刊物推荐的年龄就是四十五岁以下,一年奖五个人,一篇奖三万块钱。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方式,引起社会各界对青年批评家的重视,让整个社会关注青年批评家的生长问题,要用全社会的活力促成青年批评家的成长。

这届的论题,我们是希望加强批评家的感受力和判断力,我们长期在大学里的文学教育,养成一种习惯,使得我们缺乏对文学作品最原始的感受力和判断力。我们强调大家在活生生的文学材料里面,培养自己读作家作品的能力,我们希望批评家以一个有效的方式进入文学现场,而且我们希望青年批评家、研究员是文学现场里最活跃的入,能够跟上文学发展的节奏。对每一年有多少作家作品,一些新的文学现象,我们客座研究员能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包括刘志荣对科幻小说、邵燕君对网络文学的研究我们特别喜欢。这些新的文学现象,我们这代人理解不了,这些新的研究员更能理解,网络小说、科幻小说,这些都需要去研究。这些作品数量很大,深入现场要有吃苦精神,即读大量的作品,现在我们一年有三干部长篇小说,有几万部的短篇小说,网络上也有几干部的小说,如果我们批评家不深入现场不去读,我们很快就会被文学抛到后面去。说真话,我们对文学的判断力和感受力,并不仅仅是理论问题,也不是知识的问题,其实还是积累的问题,最主要是阅读的问题。我们不要觉得对文学的感受力和判断力,或许课堂上读了很多文学史就可以了,其实不是,更多的是感性的文学材料的阅读。就是我们读了作家作品,然后积累起来潜移默化地形成的一些感受和判断。这些其实是对文学批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这一点可能被我们忽略掉了,因此我们希望我们的批评家能大量地阅读文学作品,能在作品中说话,为当代文学的经典化做一些切实的工作。这是我们的想法,具体的还是需要大家努力。

推荐访问:感受力 判断力 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