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夏里甫罕.阿布达里对双语复合型思维作家的论述

时间:2023-06-08 12:1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使用双语进行创作的作家越来越多,尤其在我国新疆地区这类作家更不是少数,他们对我国多民族文学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对他们的研究也随着其文学创作的崛起而显得格外重要起来,夏里甫罕·阿布达里无疑是研究者中的先行者。本文就他对双语创作理论的贡献、双语创作应坚持的原则、及其创作优势三方面的论述进行探讨。

【关键词】双语;复合型思维;理论贡献;创作优势

夏里甫罕·阿布达里长期致力于新疆哈萨克族和新疆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研究。他思想活跃,努力置身学术前沿,具有前瞻意识和开阔的视野,勇于探索,著述丰厚。其所著的《哈萨克族文学创作突破论》是我国第一部用汉文撰写的学术专著,该专著和他的另一些代表性文论围绕着新疆民族文学如何实现创新突破这一中心问题,探讨了一些各民族文学当前迫切解决又带有普遍性质的问题,由此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指导性很强的理论体系。对我国新疆地区各个民族当代文学的发展都有启迪思考的作用,因而他的文学批评在西部各民族当代文学评论中都有很典型的代表性。其中最有特色的理论贡献之一是对双语复合型思维作家的探讨。

在新世纪之初,夏里甫罕·阿布达里对双语复合型思维的民族作家寄寓了深刻的厚望,多方比较后认为他们是民族文学发展的中坚之一。因为双语复合型思维作家能在不同民族文化参照中审视本民族生存形态,得到崭新观察视角,更有自觉的创新意识。对于双语复合型思维作家的期望,从一而终贯穿在夏里甫罕的文学评论中,从最早涉及前苏联少数民族作家的双语创作,到新疆哈萨克“民考汉”亚文化作家群创作初探,再到后来的艾克拜尔·米吉提的创作的评论,他对于双语复合型思维作家的喜爱与期望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哈萨克族文学创作突破论》这篇专著中,作了颇为系统的论述。

一、对双语创作的理论贡献

所谓“双语复合型思维”是指:熟练掌握了本民族之外的一门或多门外语,可以在这几种语言所代表的思维里进行思考和探索。拥有这种能力的作家可以称之为“双语复合型思维作家”。

学习一种语言,并不仅仅只是多拥有了一种社会交际、情感沟通、传达信息的工具。接受双语的同时,亦是一个本民族与他民族的思维与文化的碰撞、交融、整合的过程。获得另一种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所得的这种语言内在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审美倾向、文化模式、民族心态等的价值更无可估量。具体到作家的创作状态中,因为拥有这样的经过对照、参考、整合后的文化视野和思维能力,他所获得的创作思维、创作空间、创作发现相比单一语言的使用者更加广泛。

罗庆春与王菊两人在《“第二母语”的诗性创造》中谈到了四川少数民族作家使用第二母语——汉语创作的情况,其中便论述到了他们获得巨大成功是因为“作家在进行小说创作之前就已经拥有着人类意识、民族文化与汉语叙事之间的深层熔铸的能力”,所以才能使“汉语在他的笔下已经展露出自己母族文化不断被丰富过程中的精髓,通过纯汉语的表述实现了借助汉语而抵达更深的民族内在体现的彼岸,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实际已触及到了双语所代表的思维整合对作家创作的巨大作用。

英雄所见略同,身处新疆的夏里甫罕·阿布达里也看到了两种语言背后深层的思维转换和对照,对操两种语言进行创作的作家定义为“双语复合型思维作家”。加入了“复合型思维”作为界定,相比一些文学评论单就双语作家的作品概括和内容等表层的分析,更加深入到作家创作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创作思维的探究,进入了创作核心范畴的分析和追寻,其理论价值贡献更加大。

夏里甫罕·阿布达里认为“运用不同语言思维的人,其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不同。使用双语思维的作家无意中获得了一种跨文化的视野,因而与单语作家相比显然获得了一种优势,因为,用双语思维本身意味着两种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在创作主体身上得以某种程度上或某种方式的结合,从而使双语作家获得一种复合型思维和跨文化视野的优势。从根本上说,双语作家与单语作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此。”

以上分析可以表明夏里甫罕· 阿布达里清楚地看到了对于作家来说,双语的使用只是表层现象,重要的是所获得的复合型思维能力和开阔的视野。在这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底蕴和思维方式等的转换、分析、对比中自由出入,自在地发现各种崭新的视角,积极地寻找各种创作切入点,由此而拥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加深作品的意蕴内涵,提高作品的艺术水准和感染力。这一点显出夏里甫罕·阿布达里对双语作家的创作探讨真正进入到了关键的创作思维深处。因此这是他在理论上的建树,同时也可以认为是他作为文论家的一个独特标志。

二、双语创作应坚持的原则

有一点值得注意,夏里甫罕·阿布达里提倡去学习双语,获得复合型思维的优势,并不是说对本民族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等就采取放弃的态度,掌握母语也同样重要,“提倡双语,推行双语,即使对新疆各少数民族来讲,也并不仅仅意味着只限于学习汉语。因为在新疆,尤其是在一些城市有相当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上汉语学校,由于环境等一系列原因,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不懂得母语或母语基本上不过关。如果这些人真正认识到掌握母语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掌握母语的神圣的责任,下功夫学好母语,那么,毫无疑问,他们就会在各项事业中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本民族文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里夏里甫罕·阿布达里提到在学好汉语的同时掌握好本民族语言对于本民族文化事业有巨大的贡献。尤其对于双语作家而言,母语承载了本民族的文化,掌握好母语有助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这是他们以后创作中民族特质的源泉。学习本民族之外的语言的出发点本身是为了通过学习和融汇其他多种先进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更好的在自己的创作中丰富本民族的语言和完善本民族的文化。如果不以这一点为根本,所谓的“双语复合型思维”失去了一个比较参考的对象,也难以实现其思维比较观察的优势,学习其他的语言的意义和价值便会大打折扣。

有些双语作家对本民族语言、文化和文学的掌握和了解不如与用本民族母语进行创作的主流文化圈内的作家,夏里甫罕·阿布达里对他们给出了中肯的批评,并认为克服这些弱点,就必须脚踏实地地深入本民族人民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丰富鲜活的本民族语言,还要努力学习掌握本民族世代积淀下来的文学遗产。此外,还可以通过翻译活动提高运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此夏里甫罕·阿布达里欣赏和认可的双语作家必须是既能扎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保持和挖掘其作品的民族特性,又能多方吸取、借鉴,锻炼自己思维的同时,开阔自己的视野和作品的表现领域,“他们在依靠和立足本民族文化从本民族深厚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化和文学中吸取养料的同时,能够借助汉语得心应手地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各民族的文化和文学,打开世界文化宝库的大门,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放眼全国和全世界,”这样的作家才能进一步称之为是双语复合型思维作家。

因此,对于双语复合型思维作家来说,学习好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与掌握好汉语言文化或国外的语言文化同样十分重要,不可偏斜。

三、双语复合型思维作家的创作优势

双语复合型思维作家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国外,前苏联少数民族作家们的成功确实也得益于熟练掌握本民族语言之外的一门外语——俄语。极为成功的例子是吉尔吉斯族著名艾特玛托夫,“正因为借助用两种语言创作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克服、跳出和打破了审美意识上的单向性和民族的框架、藩篱,从而成为赢得世界那么多国家和民族的众多读者的作家,因为用两种语言写作使他的创作‘风格更加完美’,‘语言更富于形象性’”。 以艾克拜尔·米吉提为代表的一批新疆地区新一代青年双语作家为例,夏里甫罕·阿布达里认为双语复合型思维作家的优势在以下几方面:

1.在多重文化体系的相互对照中,更具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夏里甫罕·阿布达里在《关于新疆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思考》一文中,批评那些缺乏新意,艺术形式粗糙的作品。这些弊病的产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眼界不够开阔,局限于传统的小天地中,没有突围与外部审视,缺乏独特的艺术发现。

双语复合型思维作家的优势与之相比在于,他们不但掌握了本身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思维方式、认识方式等,而且通过在学习民族以外的语言文化,接触到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思维方式与认识方式。特别是当他们发现这个民族同样拥有深厚文化传统和悠久文学史的时,文化的滋润足以使他们抛弃无谓的成见和偏执。在两种文化的对照和比较中自觉地把本民族的生活放入大的现代背景下审视。“自然而然开始获得一种新的思维视角和思维方法,获得了用新的观点、观念看问题,观察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的新的方法”即在文学作品创作时,多了一个参照和表现的体系,从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观察世界的方法中获得崭新的视角,迅速找对文学创作的切入点和生发点。

艾克拜尔·米吉提等人的创作符合这一点,“由于创作主体用两种语言进行思维,用两种语言来接受各种信息,因而能在无意中获得艺术思维和观察生活的某种崭新的视角,而这对于文学创作来讲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2.有助于作品表现视野的开阔和题材的多样化

基于以上分析,双语复合型思维作家由于他们特殊的学习经历,在两种或多种语言文化系统中自由地出入,自在地发现各种崭新的观察生活的视角,以平和的心态公允地审视这两种文化。这个好处是使作家拥有了跨文化的视野,具有无偏执的真诚品格,在对照和比较自身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精神情感时,开阔自己的思维以及探索视野,突破了传统文学窄小的选题范围。

在艾克拜尔·米吉提的创作中,他不仅取材于本民族农牧区的生活,塑造了一系列基层生活的人物形象,也取材现代都市生活,反映了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有些作品如《遗恨》、《瘸腿野马》、《披着羚羊皮的人》更涉及到了本民族的历史。因此他的作品的题材之丰富,视野之开阔使他获得极大地成功。

此外,艾克拜尔·米吉提的眼光“没有局限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他在努力反映本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写出了一些反映兄弟民族社会生活的作品,如《哦,十五岁的哈丽黛哟……》、《权衡》、《在哨所后面》、《履历表上的某一栏》和《走出喀斯特盆地》等取材于维吾尔族、汉族等兄弟民族的社会生活作品。这也反映了艾克拜尔·米吉提作为一个具有复合型思维的双语作家,所特有的视野开阔这一特点”。

3.更好地实现作品民族性的传达

作品的民族性包括其中蕴含的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审美倾向、生活方式等。在夏里甫罕·阿布达里看来,为了实现作品民族性的更好地传达,在文学作品的设计与构思,表现方法与创作技巧等方面应多从文学发展相对先进的汉语文学,甚至从“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吸收和借鉴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现代性小说诸多表现手法、技巧与手段)”。

与这种思想相一致的是艾克拜尔·米吉提对这些现代小说创作技巧的的借鉴和探索十分成功,他的作品“以其视角的独特、艺术构思的精湛和不拘一格、结构的紧凑、以及寓意的深刻、意向的含蓄而格外引人注目”。

当然他采取这种方式,丝毫无损于其作品的民族性,因为“他还是一名哈萨克作家……在其创作中反映和标出他所代表和承载的文化传统——哈萨克族文化的特性,如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规范、道德标准和风俗习惯等,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水到渠成、顺利成章的事”。

4.通过文学翻译等活动,加深各民族人民之间文化沟通与理解,繁荣本民族语言文学,提升自身语言驾驭能力

双语复合型思维作家拥有深厚的多种语言文化对译的功底,从文化交流、文化接受等方面来说,他们是各民族语言文化沟通的桥梁。通过对各种语言的文学作品的译介,夏里甫罕·阿布达里认为,一方面可以加深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文化沟通和理解,另一方面则有助于完善和丰富本民族语言文学。

对于作家个人而言,文学翻译的意义更大。它要求先对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体系以及文化体系进行透彻地逐一对照比较,在这一系列繁重的脑力劳动之后,方可真正领会到字里行间真实蕴藏之所在。从而通过文字、语句的推敲与锻造,与整体意蕴的领会,锻炼对文字的敏锐感知和驾驭能力,迅速地的提高文学表达能力。

用原文来做总结便是“艾克拜尔·米吉提所做的翻译工作不但对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事业大有裨益,而且对其深入发掘其自身创作潜力,充分开发和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和提高在本民族语言、文化和文学等领域的功底和修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四、结语

如本文开篇所述,夏里甫罕·阿布达里本人具有强烈的前瞻意识和开阔的视野,他勇于开拓,勇于探索。对双语复合型思维作家的鞭辟入里的分析和精彩的论述,即可以作为最好的应证。

对双语复合型思维创作优势的思考,不仅仅可作为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用于引导现时的民族文学突破与创新,更直指民族文学将来的长远发展,其理论价值超出了一般的时空地域的拘限,有更高层次的指导意义。不仅仅是对于新疆一地区一民族有相当的启发,或者更宽泛一点,对整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以及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繁荣都有有益的启示。

推荐访问:阿布 初探 双语 论述 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