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化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研究

时间:2023-06-08 12:1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中国当代文学史编纂作为当代文学学科的一个建构因子,它们的存在态势必然影响当代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五十年代至新世纪出版的当代文学史著存在两个普遍性“倾向”,即政治意识形态干预和文学史中的遮蔽。在此试图廓清这些问题,深化当代文学学科研究。

关键词:当代文学学科 文学史 政治意识形态 遮蔽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How to Deepen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Discipline Research

——Some Thoughts o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ompilation

LIU Gang-sheng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jian•Fuzhou 350007)

Abstract: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ompilation as a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studies a construct factor, their existence situation will inevitably affect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1950s to the new century publishing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detailed exist two broad "bias", namely the political ideology and literature of intervention shrouded. Expurgation of these problems, deepe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discipline research.

Key words: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discipline; Literature history; Political ideology; Covered

当代文学的学科构建问题早在1985年唐弢先生的《当代文学不宜写史》(《文汇报》1985年10月29日)那篇短文中就已显露端倪。在上世纪90年代便出现了对“当代文学研究危机”的讨论。 21世纪以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仍没有中断。中国当代文学史编纂作为当代文学学科的一个构建因子,它们的存在态势必然影响当代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此拟以当代各个时段内出版的有代表性的当代文学史为范例,再从政治意识形态干预、文学史中的遮蔽现象两方面来谈谈当代文学史编纂问题,试图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来深化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研究。

一、政治意识形态干预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且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文学都很难摆脱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呈现出“纯粹”的状态。不同时期的文学史撰写往往在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的干预下进行。当代文学史的编纂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一)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当代文学史

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语境,“在泛政治化时代,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并未取得与政治意识形态平起平坐的地位,而往往成为后者的附属品。 [1] ”那个时代,文学必然逃脱不了被政治决定的命运。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代文学史编写已是比较“热闹”,如1959年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编著并自行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稿》、山东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1949-1959)》等。纵观这些文学史著,可以看出:第一,这时期的当代文学史著都是集体编纂;第二,这时期的当代文学史著都“局囿于替现实政治、阶级斗争张目的附庸地位”[2],体现出强烈的现实政治需求。一种强烈政治意识形态干预在这些文学史著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二)八十年代出版的当代文学史

在80年代新的历史观念下,文学史编纂者开始有意识地摆脱文学史编写过程中强有力的政治意识形态控制,企图打破文学史研究与编纂的“一体化”格局。“并试图在马列主义反映论文学史观的指导下,恢复当代文学的真面目。”[2]1980-1981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1980-1985山东大学等二十二院校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及1983-1989华中师范大学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等则是体现。文学的“文学性”和“审美性”得到强调,“政治性”被削弱。但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依然存在。如1983-1989华中师范大学编写的《中国当代文学》这样叙述:“作为中国革命有机组成部分的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形成和发展的……我国当代文学具有了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内容,它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学。”

(三)九十年代出版的当代文学史

在90年代新的语境下,当代文学史撰写则“转向文学发展自身,转向还原、重构文学史,突出文学史的主体性及编纂者的主体性”。[2]许多以前未发现或不太重视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得到挖掘,“文学史的编写开始走向文学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走向从文学自身去寻找规律”。“传统的社会政治决定论以至于传统的朝代更迭文学史分期的方法都遭到摈弃”。[2]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就是在这方面突破得到的重要成果。

(四)新世纪出版的当代文学史

进入21世纪,文学史编写的开放性更加明显。吴秀明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是典型代表。它通过开放性结构来消解传统文学史挖掘历史总体性的欲望,力求还原多元共生、丰富复杂的当代文学的本真状态。整体上来看90年代及21世纪编纂的当代文学史,文学的“文学性”“审美性”得到空前的强化和提升,政治意识形态的制约越来越淡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当代文学史编纂始终在政治意识形态的干预下进行。所以,在以后的文学史编写过程中,要继续发扬90年代以来那种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突破政治意识形态的禁锢,让当代文学史真正成为当代文学“原生态”的书写。如此,才能深化当代文学学科的研究。

二、当代文学史著中的遮蔽现象

这部分主要探讨两个“倾向性”遮蔽问题。力图揭露这些遮蔽现象,为以后当代文学史撰写提供一些问题参考。

(一)现代文学对当代文学的遮蔽问题

毫无疑问,现代文学对当代文学存在着大量遮蔽现象。从笔者自身经验层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感性体认。首先,大部分学生都知 “鲁、郭、巴、老、曹”等现代作家,而对当代作家不甚了解;其次,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去猎取现代作品,而少有问津当代作品;再次,有些当代文学研究者羞于说自己研究当代文学(洪子诚在《问题与方法》一书中就披露此观念)。从这些现状可看出,现代文学的影响显然要比当代文学大。这种遮蔽现象对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和发展造成极大阻碍。这种“怪现象”的出现,值得深入分析:第一,某种程度上现代文学成就要高于当代文学;第二,现代文学这门学科建立已久,它的“独立性”“合法性”不容置疑,而当代文学学科相对来说很年轻,且一直备受争议。正如杨匡汉在《中国当代文学》中谈及当代文学学科建设时不无忧虑地指出:“当代文学是发展中的学科,也是充满了风险的学科。”[3]第三,当代文学“边缘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当代文学史著述中的遮蔽问题

考量出版的各种当代文学史著,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两种不平衡现象:第一,当代文学史著中各个历史分期书写篇幅的失衡;第二,当代文学史著中每个历史分期文类书写篇幅的失衡。首先从对不同分期所著述内容的多寡分析这些文学史著,可以得出这个趋势:“文革十年”文学在所有文学史著中都较少书写;十七年时期文学书写内容较“文革时期”稍多,但于80年代文学则较少;80年代文学的书写内容在所有当代文学史著作中占据最大篇幅;而90年代及新世纪文学大部分文学史著都只简单介绍。其次还可以从文学史著中明显地察觉出每个时期各种文类书写的失衡:十七年时期文学过多关注的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被谈化;文革时期文学书写过多关注的则是京剧、革命样板戏,间或有些提及“天安门诗歌”及“潜在写作”;80年代文学书写关注最多的也是小说,戏剧、诗歌和散文显得单薄。再次就是少数民族文学和港澳台文学并未在文学史著中占据应有地位。在这方面试图突破的是董健、丁帆、王彬彬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及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它们“在历时性叙述结构中穿插进对台港澳文学的描述,力图使结构整一”。[1]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不仅仅是由大陆文学所构成的历史,它还包括港、澳、台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且就大陆文学而言,也不仅仅是由汉民族文学构成,还应当包括其他少数民族文学。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代文学史纂写处在某种失衡状态,这就势必造成文学的遮蔽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是当代文学“原生态”的非真实书写,而且对深化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也是阻碍。所以今后的当代文学史编写,应注意两点:第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第二,克服主观偏见,做到不偏不倚。

以上就是从政治意识形态及当代文学史著中的遮蔽现象两个方面来谈论的当代文学史编纂问题,指出今后当代文学史编写应该注意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及文学史中的遮蔽现象等问题,并要试图在这些方面寻求更大的突破。当代文学史编纂的成功就是深化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研究的重要一面。

参考文献:

[1] 王晖.当代中华文学:语境、内涵和意义——以若干当代文学史教材为例[J].文艺争鸣.2007(10).

[2] 赵天才.当代文学修史:从观念的演化到体例的开放[J].浙江学刊.2003(6).

[3] 杨匡汉.中国当代文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15.

[4]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6] 吴秀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7]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 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琰 柽

推荐访问:深化 中国当代 学科 研究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