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近现代作家文学发展现状综述

时间:2023-06-08 10:42: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傣族作家文学在傣族文学史上是处在边缘化上的,近代以来直到解放前,傣族出现由文献记载的作家及作品却是寥寥无几,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涌现了一批作家和文学刊物及文学团体,这些作家知识面宽、思想活跃,且视野也比较宽广,易于接受新事物。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及清新鲜明的民族风格,为傣族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对傣族近现代作家文学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呈现傣族作家文学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傣族;近现代作家;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191-02

傣族作家文学在傣族文学史上是处在边缘化上的,傣族作家文学的真正兴起及代表一个民族作家文学发展程度的长篇小说的出现,还只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我们知道一个民族作家文学的产生,除了深厚的民间文学底蕴以外,还需文字的形成和使用及书面文学的出现。傣族文字产生的时间相对比较早,傣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为数不多的具有自己古文字且文字系统较为成熟的民族之一,而且书面文学据考证出现的也比较早,傣族丰富的叙事长诗能够很好地传承下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此。但直到解放前,傣族出现由文献记载的作家及作品却是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和文艺创作方针政策的鼓励和扶持下,全国各少数民族包括解放前没有自己作家的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作家和作家队伍,各民族的作家文学开始蓬勃发展,有些民族甚至出现了在全国和国外有影响的作家,有些民族出现了自己的作家群和文学评论家。在这一背景之下,成长了一批傣族作家,他们用汉语和本民族语文创作了一批在傣族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开拓意义的诗歌、散文和小说类作品。下面对傣族近现代作家文学的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傣族近代作家文学的形成及代表作家和作品

近代的傣族作家文学创作是以刀安仁的文学创作活动为代表的。这段时期,有的傣族文学史研究者如岩峰、王松、刀保尧在他们合著的《傣族文学史》中把它定为“刀安仁时代的傣族文学”。从傣族作家文学创作历程的角度来讲,傣族作家文学创作从这里才真正初见端倪。刀安仁是傣族近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年轻时留学日本,随后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他还积极推进傣族地区的社会改革,为推翻中国的封建帝制,建立民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是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还是个才华洋溢的作家,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有《游历记》、《抗英记》、《汉光武》等篇。此外,刀安仁还聚集和组织了一批傣族文人(即当时有写作能力的知识分子、民间艺人和佛寺僧侣)成立了傣族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文学组织,他们创作和改编了《汉光武》、《阿銮相勐》等傣剧剧本,为傣族戏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它标志着傣族在十九世纪初已有了半专业的文艺团体,这在傣族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一文艺团体在刀安仁的领导下,汇编了第一部傣族著名的诗歌集——《罕千桩》。他们根据傣族民间文学作品创作了十多部傣剧剧本,同时还翻译了《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等一大批著名的折子戏,并把它们移植成傣戏,这从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傣戏。

二、傣族现当代作家文学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傣族社会从封建领主制(德宏等地的一些地方已进入封建地主制)直接跨入社会主义,党和人民政府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优惠少数民族的政策措施,积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恢复和发展经济、文化,为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和共同繁荣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共和国成立后,文学及文化领域发展仍呈现“事实上的不平等”,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促使少数民族文学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有大的飞跃,国家采取了民族文化保护和扶持政策,还制定了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相关政策,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到在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中培养文学作者,从开办专门发表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作品的刊物园地到举办各种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励活动,从促进国内各兄弟民族间作家的相互交流学习到派出少数民族作家赴国外与各国作家进行交流,一系列有益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措施相继付诸实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事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已经并且正在得到不断的优化,傣族作家文学沐浴着这股社会主义文学春风开始蓬勃地发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傣族文学史上出现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歌手、诗人。如德宏的庄相、刀保乾;西双版纳的康朗英、波玉温、康朗甩、岩敦等等。这些歌手、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在傣族社会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政治原因和生活窮迫,直到解放前夕,这些歌手、诗人大都停止了歌唱、创作,一些正在成长的年轻歌手、诗人在老歌手们的影响下,也陷入了沉默。傣族文坛上便一片暗淡。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老歌手、老诗人们亲眼目睹家乡的新变化新气象及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党和政府平等政策的感召下,内心充满了无比的感激和振奋,他们不再保持沉默,逐渐恢复了自己的创作和歌唱,并且创作出了一批比较好的作品。如康朗英创作的长诗《流沙河之歌》,波玉温创作的长诗《彩虹》,康朗甩创作的长诗《傣家人之歌》和庄相创作的长诗《幸福的种子》等。这些作品被誉为“傣族文学复兴的第一标志”。这些作品对当时的整个中国文坛均有较大的轰动,并引起全国文艺界、学术界对傣族文学的重视。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即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新时期。这一新时期里涌现了一批文学新人,如晚有章、朱光柔、朱光灿、岩峰、岩温扁、征鹏、方云琴、方峰群、帕罕、岩林等新人。这些新人熟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受过汉文化的系统教育,他们中大多数人都受过中、高等教育。他们知识面宽、思想活跃,且视野也比较宽广,易于接受新事物。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及清新鲜明的民族风格,为傣族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一时期傣族有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南国情天》。文学体裁创作由原来单一的诗歌创作模式发展成为具有散文、小说、诗歌等体裁的多元创作模式,傣族文学开始向多元化创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除此外,作家文学的崛起有赖于相关的文艺团体和文学刊物。解放前,傣族一些地区虽有土司直接领导下的从事业余创作的文艺团体,傣族歌手、诗人、艺术家也被土司封给各种荣誉称号,但都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文艺组织。所创作的作品,大多也只能靠口头演唱、传唱或手抄本流传,没有印刷条件;没有自己的文学刊物。建国后,傣族地区有了自己第一个民间歌手组织——章哈歌手协会,它在组织歌手学习、创作、演唱及对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西双版纳和德宏分别成立了文联,并先后创办了《版纳》和《孔雀》两个综合性的文艺刊物,其中《版纳》直到现在仍在刊行,德宏州还创办傣语文文学刊物《勇罕》,这份刊物至今也还在刊行。此外,两地的《版纳报》和《德宏团结报》都设有傣语文版,并刊载一些用傣语文创作的文学作品。傣族文学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学团体,有了发表作品的园地。这对培养傣族文学新人,繁荣傣族作家文学创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纵观傣族文学史,佛教文化的传人带来了傣族民间叙事文学的繁荣,这是傣族人民在结合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不断学习、借鉴佛教文学进行创新的智慧结晶。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各种文化碰撞、融汇的大文化背景下,傣族作家们更应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不断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民族优秀的文学创作方法,同时在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学成果的过程提升自己,使自身的文学创作日趋成熟,为繁荣我国民族文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封丽萍)

推荐访问:傣族 综述 发展现状 近现代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