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元素的运用

时间:2023-06-07 17:00:1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2年,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的史诗剧《切·格瓦拉》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力,该剧采用了宗教元素和革命精神融合的言说方式,充溢着西方基督教的教诲和话语模式,但其主旨仍是颂扬无产阶级革命意志,《切·格瓦拉》剧的演出引起了民众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引起了对社会问题和理想主义的再思考。在刚刚进入21世纪的中国,《切·格瓦拉》的主旨符合新左派和自由主义论争中国家意志所代表的方向,也因此获得了政治性生存空间。

关键词:《切·格瓦拉》;宗教元素;国家意志;生存空间

作者简介:孙开利(1991-),女,河北邯郸人,四川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2

2000年小剧场演出的史诗剧《切·格瓦拉》在社会上引发了轰动效应,掀起了广泛的讨论。这是一部极致褒扬共产主义革命精神的作品,剧中弥漫着对斗士“切·格瓦拉”的赞美和追忆,剧作者运用了大量西方基督教话语模式,用诗乐结合的舞台效果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和情感冲击。这种冲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所谓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二是超越政治的宗教人道,从演出效果看,前者通过后者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在宣扬无产阶级思想和革命意识的左翼文学和新左派文学中,将宗教人道和革命意志这两种看似悖离矛盾的元素结合在一起的言说方式是颇为独特的,在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切·格瓦拉》能够屡演不禁且受到极大的欢迎,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

一、《切·格瓦拉》中的基督教元素

经由张广天、黄纪苏和沈林等共同编导的戏剧《切·格瓦拉》以“诗、歌、剧交融”的舞台演出方式带给学界和社会极大的震动,不同于现实主义戏剧对现实性、真实性的还原,也不同于荒诞派戏剧对舞台符号象征化的过度阐发,《切》剧用富有感染力的诗文和歌唱将所要传达的社会问题、革命精神表现到了极致。通过对《切》剧的具体文本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切》的感染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剧中大量运用的基督教叙事元素。

首先《切·格瓦拉》全剧的基调为“尘世基督精神”。“基督”一词颇具宗教意味,具有浓重的普世拯救意味,《切·格瓦拉》中不断强调格瓦拉是“尘世基督”,将格瓦拉对于阶级解放的追求类比为耶稣基督对世人的救赎,使得全剧弥漫着救世和自我牺牲的大爱。其次,剧中的唱词具有丰富的基督教话语元素,《拉丁美洲》结束后的唱词“如果还有人绝望就没有福音”、“真理出自你苦难的脚印/道路来自你伤心的泪痕”,其中的“福音”、“真理”、“道路”等都是基督教耶稣教导门徒和世人时常用的词汇和意象。在基督教中,上帝的救赎是在罪恶中挣扎的人类唯一可凭借的,只有听到上帝的“福音”,相信“上帝是唯一的真神”,走向天堂的“窄门”才能脱离死后万劫不复的地狱之刑,世人只有凭着相信,才能由“耶稣”这条道路“到父那里去”。戏剧结尾时的“你们是盐却不咸/你们是灯却不亮” ,“先知的手在墙上晃动”“你们其中那些虚心的人有福了/这是因为神圣的天国是他们的……”等都是直接化自基督教经典《圣经·马太福音》中的话语。再次,出于“诗乐结合”的舞台理念,《切·格瓦拉》采用了幕与幕之间穿插演唱的表现形式,其表演方式带有鲜明的宗教风格。一幕之内所有演出人员均带妆表演故事,一幕结束后演唱者西装造型亮相,舞台幕布打开,强光追加,营造出了从混沌走出带来光明的神圣之感。

二、并非为了表现宗教人道

当“尘世基督”的基调和富有宗教色彩的词汇意象以及表演方式笼罩在《切·格瓦拉》中时,使全剧弥漫着一种宗教的神圣感和正义感。从而顺理成章地将与格瓦拉对立的势力和阶级定义为蔑视人道、将人类引向沉沦和地狱的“撒旦”,二极分化的处理方式使观众在极短时间内被巨大的情感渲染裹挟而去。然而在喧闹的讨论声中,并没有人过多关注戏剧本身对基督教元素的化用,那些被《切·格瓦拉》震撼到的赞颂者或反感者,无论观点有多不一致,都仍然是现实的时代与政治。20世纪90年代,新左派和自由主义论争是中国思想界很重要的事件,这场论争发端于90年代初,于90年代末达到高潮,进入新世纪依然“余震”不断[1],《切·格瓦拉》出现于21世纪初,就其所引起的情感震动和社会思考来看,有一定的张扬革命意志的倾向,在延续着关于新左派和自由主义论争思考的学人和知识分子心里,顺理成章地掀起了波澜。按照中国的政治取向和宗教认识,人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虽然我们看到史诗剧《切·格瓦拉》的舞台呈现和演说唱词充斥着基督教叙事元素,但进一步分析却可以看到这些宗教元素已失去本源意义。这一点从唱词就可以感受出来,例如“基督/我爱你/并非因为你自一颗明星降临/你教导我们说/人有热血,人有泪水/去打开光明之门/你指点我们说/人是上帝”,这将基督教中引导信徒为上帝做工的宗教精神变换成了为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革命意志,这样的揉合符合无产阶级认为的世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穷人只有反身斗争才能得解放的认知。

三、独特的言说方式和意外的生存空间

利用宗教人道升华革命意志的作品在我国无产阶级文学当中并不多见,马克思主义看重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30年代左翼文学作品多数立足于现实世界,很少有将革命宗教人道联系在一起。90年代的新左派与自由主义论争主要集中在思想界,新左派认为时代矛盾和社会问题是对自身政治的不坚持,和其他“新左翼文学”一样,《切》采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不像历史上的左翼文学一样单一和纯粹,也不是简单的揭露阶级对立和民族压迫。《切》揉合了与无产阶级信奉的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宗教元素,在这个意义上,《切·格瓦拉》所借助的宗教话语元素的确成为了很独特的言说方式。

然而在一个无产阶级国家中,这种违背我们对世界本源认知的宗教元素是如何引起关注并且在特定阶段长演不衰呢?黄纪苏在谈到《切·格瓦拉》的社会反响时说到,“有媒体在《切》剧演出不久便指出这不仅仅是‘一次戏剧行动,也是一次社会行动’”[2]。它是一个话题,能引发思考,对于在新社会矛盾中的人们来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这是《切》剧得以在21世纪初存在的第一层原因。第二层也是更为关键的原因是在新左派和自由主义论争中,由《切》剧引发的大家对现实问题的考虑方向正好符合国家意志和政治倾向。虽然在表现上过于理想化,但不能否认它具有极强的精神激励性,并且这种激励促使人们的反思符合主流意识要求和国家意志。一位清华博士表态说《切·格瓦拉》让“我告别了过去的生活,走上了‘革命’的第一步,也完成了人生的一次回归[3]”。因此说《切·格瓦拉》的意义在于它重新激活了失传多年的革命文学记忆,将无产阶级美学传统以一种理想主义的姿态和先锋的面目并置到中产阶级文化正方兴未艾的21世纪之初[4]。因此即便《切·格瓦拉》在宣扬革命感情中加入了很多与无产阶级革命不相容的宗教人道元素, 21世纪初也没有受到来自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压力。

四、结语

《切·格瓦拉》并没有因为表现超越国界和种族的“基督之爱”而削弱所要宣扬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反而借助宗教人道表现方式使主流革命意志得到巨大的升华,这一点对于国家意志来说是被接受和认可的。《切·格瓦拉》在21世纪初引发巨大效应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我们今天在看到《切》剧中的“左”倾情绪时,也要理解其在特定时代条件下表现这种理想主义的合理性,毕竟文学艺术追求独立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艺术创造者是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个体,他有自己对社会的看法,无法避免与某一种政治观点重合的可能,产生的作品也可能成为官方需要的工具性存在,在无法解决这种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只能要求自己尽力对这种类似现象保持一定程度上的认知清醒。

参考文献:

[1]诸德伟,交锋: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2.

[2][3]黄纪苏,关于史诗剧《切·格瓦拉》创作及演出的一些情况[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0(5).

[4]赵牧,革命、人道与国家意志——从《切·格瓦拉》到《九三年》[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推荐访问:元素 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