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未来素养,建构全息育人课堂

时间:2023-06-07 15:54: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是课堂改革应该具备的高度。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个体健康成长的价值指向,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从价值秩序上说,教育的价值始于个体的健康成长,终于社会进步和人类的解放。从这个角度讲,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备推动社会进步的素养,是在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中具有较强适应力、发展力和创造力的人。

在这一高度上推进课堂改革,需要不断追问和厘清以下问题:哪些文化基础是未来社会发展必须具备的?静态的知识如何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关键素养,发展出他们能够承担未来社会发展重担的能力、情怀与品格?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如何共同作用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川省成都市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以下简称“锦城一中”)以建构全息育人课堂为契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作出回答。

一、聚焦未来素养,构成理想的完整儿童图像

课堂目标既是育人目标的落实,也是课堂改革的指引。为了站在“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设定课堂教学目标,锦城一中首先确定了“全面发展的人,’在中学阶段应该达成的目标。

我们认为,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全人”的基本特征。在中国文化中,“全人”首先是指完整的人,即身心健全的人;其次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再次是指“善于契合天然而又应合人为的全德之人”,即懂得和遵守天地规律,为人处世符合人心向背等。锦城一中构筑了“全人发展”的三个台阶,以引领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发展(如表1所示)。

“全人发展”的三个台阶,聚焦学生的关键素养,指向儿童在学习与生活中应具备的能力、情怀与品格,不同阶梯的发展目标构成了理想的完整儿童图像。

有了儿童的理想图像后,学校分析了影响全人发展的多种因素,从全人发展的复杂关系入手,提出全息育人课堂的整体建设任务。全息育人,是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全方位、全过程关注和发展每个学生,帮助他们实现全人发展目标。“全体”“立体”“活态”是全息育人的三大特征:“全体”,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为全人,都要经历全人发展的过程;“立体”,在立体的多维度的积极学习时空建设上着力,在全息时空的整体优化中培育理想的完整儿童;“活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鲜活的生命来对待,每节课都要体现鲜活生命的发展特征与诉求。在此基础上,锦城一中细化课堂学习目标,形成每门学科的课堂学习目标体系,力图让每节课都包含培育全人的目标、理念、思路和任务等,节节课都成为培育全人的缩影。

二、优化课堂学习结构,完善“基础”“发现”“发展”螺旋上升的课堂展开方式

在课堂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科、学生和社会割裂开来,只关注学科,不关注学生,更不关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对学生和学科的要求,把学生封闭在学科里,把学科封闭在教室和书本中,导致课堂与全人发展存在障离:一是学科知识的抽象演绎与全人应在社会情境中发展的要求相悖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5年对“知识”进行了重新定义,把知识“理解为个人和社会解读经验的方法”。每门学科都是前人在生存与发展中积累起来的某一领域的系统化经验。在学科学习中,认识和理解已有经验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在学会认识和理解这些经验的过程中,利用这些经验探究社会现象,从中发现和发展新知识,以新知识为杠杆撬动人类社会发展。这种知识观,要求学生在趋近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获得发展,而不能只在书本中或试卷上进行抽象演绎。二是学科教学的组织方式与人类推动社会发展的方式相悖离。在前人的基础上主动发现,在发现中不断发展,是人类推进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这一方式有三个关键点:基础、发现、发展。认识和把握现有基础,明确“巨人的肩膀”在哪里,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起点;在发现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过程;发展是发现和探究的结果。理想的教学应把这三个关键点整合起来,但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割裂三者的现象:一些教师把握住了学科知识的现有基础,却忽略了“发现”和“发展”;另一些教师抓住了“发现”这一关键,但没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引领学生,导致课堂上的发现活动低水平重复。这两种情况,都无法促进学生真实有效的发展。

为此,锦城一中改革课堂形态,设置了三种类型的课堂:首先是基础素养课堂,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性能力,每节课40分钟;其次是综合素养课堂,主要培养学生利用“类知识”解决“类问题”的能力,每节课50分钟;再次是优势增值课堂,主要引导学生把潜能变成看得见的发展优势,每节课60分钟。同时,以“在发现中发展自己”为基本理念,确立了基础素养课、综合素养课和优势增值课的不同展开方式(如图1)。

基础素养课以“理解·发现”为统领,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理解学科知识,发现自己的困惑;在相互研讨中解决自己的难题,发现自己与同伴、老师的差异,明确自己需要继续理解和深化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把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对接,创造性地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现知识的生存与发展价值,并在利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把知识转化为自身和社会发展的本质力量;然后引导学生在自我反思中发现和积累将知识转化为本质力量的方法,并对自己的不足进行调整。如政治组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尊重他人,以礼待人》的传统美德时,首先设定课堂学习目标:能感受尊重带来的良好心理体验,学会尊重每一个人;能体会文明有礼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和社会和谐的价值,学会以礼待人。尊重他人是公民的基础素养,这堂课教师采用了基础素养课的展开方式。首先让学生独立学习,自己发现和概括尊重的含义、表现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同时提出自己的困惑;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后,教师要求学生彼此质疑、分享学习成果,相互解答独立学习时的疑惑,发现别人的长处并补充自己的结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相机引导。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创”的环节,在面对粗鲁无礼的人或环境时,为如何继续做到文明有礼出谋划策,把“学”和“议”环节形成的成果变为学生发展文明素养的资源,为学生能够在未来更好地待人处世奠定基础。最后,教師让学生对照“创”这一环节提出的办法,反思不足,提出自我改进建议,并请同伴监督落实,这就把学礼貌与学做人有机结合了起来,有利于促进全人发展。

综合素养课以“综合·发现”为统领,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知识问的联系,对“类问题”“类知识”进行概括;在把握“类问题”“类知识”后,发现这些问题与知识和人类社会生活的联结点,以联结点为圆心,发现相关的社会现象,利用概括出来的“类知识”和解决“类问题”的经验,探索人类社会中的这些现象,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解释这些现象或解决这些现象隐含的问题,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数学组采用“结构化”的教学思想,以单元教学的思路促进“类知识”和“类问题”的学习与解决。如一次函数的单元教学,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发现函数现象,归类概括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形状、分布象限和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探究函数的研究方法。在明确函数图像的一般画法后,分层次鼓励学生探究其变式,更加广泛地联系生活,由此树立生活中的函数与函数中的生活等意识,提高用函数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函数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的能力。

优势增值课以“体验·发现”为统领,在完成专题任务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在活动体验中释放和发展潜能,在成果展示中表达和强化潜能。如在“人物剪纸瞬间动态造型”这一专题学习中,艺术组教师采用了优势增值课的展开方式:首先播放学校运动会的照片,引导学生回忆学校运动会上吉祥物的精彩瞬间,发现剪纸表达精彩瞬间的特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剪纸作品与设计稿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探究吉祥物的设计稿与实物精彩瞬间造型的异同,发现剪纸与图纸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讨人物剪纸瞬间动态创作的步骤,将摆好的动态瞬间造型结构画到提前准备好的红纸上,学生展示和评析作品并改进。最后,教师布置根据图纸设计创作剪纸作品以展示精彩瞬间的任务,学生以校园生活或同学的精彩瞬间为蓝本进行创作,创作完成后,推荐优秀作品并在校园内向全校师生展示。

不同形态的课堂,旨在使学生达成“四力共生”,即学习内生力、自主学习力、资源整合力和成果表达力相互促进、共融共生。学习内生力,是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有一定的知识与能力、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自主学习力,是指学生在教师或伙伴的帮助下,能够自觉主动地评估、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时时进行反思、调整和超越。资源整合力,是指整合各种资源提高课堂学习和自我发展效益的能力,主要包括学科内、跨学科、跨媒体、校内外、学习同伴等资源的整合能力。成果表达力,是指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达学习愿望和呈现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诉求的表达力、学习过程的分享力和学习结果的表达力等。

三、以评价为指引,建构跨越学校围墙的全息育人课堂

评价是促进全息育人课堂落地的关键环节。如何评价才能体现全息育人的特色?我们认为,全息课堂的质量评价框架应以整合的思路来建构。首先是课堂生活与人类社会生活的整合性评价,促进课堂生活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缩影。其次是课堂展开方式与人类发展方式的整合性评价,促进课堂展开方式成为人类发展方式的缩影。再次是学生的学习成效与利用知识解决社会问题成效的整合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成为解决社会问题成效的缩影。根据上述思路,学校制定并实践了全息课堂质量观察与评价表(如表2)。

在这一评价框架的指导下,学校将课堂从教室引向社会,建构和实施了跨越学校围墙的全息育人课堂。如在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充分考虑了社会生活对全人的素养发展要求,整合不同学科的育人优势,形成多学科或跨学科育人合力,以此促进全人发展。如在“行走丝绸之路、探究大美中国”“红色路、三农情、中国梦”的研学旅行活动中,整合了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美术、音乐等几乎所有学科,不同学科发挥了不同功能,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形成了全息育人的合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批准号:BHA150078)研究成果之一

(张伟单位系四川師范大学文学院,杨斌、张新民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金苹果锦城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李帆

推荐访问:全息 育人 建构 素养 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