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公民新闻的解构力

时间:2023-06-07 15:1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新媒体开放、互动、自由、个性的特征让普通民众以公民的身份和主人翁的姿态,拿起手中的拍摄设备或者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发布着身边的新闻动态,一种“我在场”的主体意识在公民中间蔓延。随着公民精神的不断成长,公民自我赋权的公民新闻运动迅速崛起。“公民身份与主动参与是公民新闻所包含的基本精神,而媒体接近的开放性则是其基础。”①公民新闻不仅丰富了新闻信息的形式与内容,也成为一股重要的解构力量,变革着新闻传播体系与社会生活内涵。

重塑新闻价值体系

公民记者加入新闻传播阵营,促使新闻为受众展现出一幅内容更为丰富的信息图景,其触角延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成为一种“弥漫的传播”。伴随新闻泛化而来的是新闻价值体系的重塑。一直以来,学界和业界关于新闻价值的讨论主要围绕“五要素”,即时效性、接近性、趣味性、重要性和显著性展开,公民记者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活跃促使新闻价值的范畴发生了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五要素与新的新闻要素相互叠加、复合,重构了新闻价值的评判体系。

时效性与全时性。时效性不仅是新闻存在的意义也是新闻竞争的重要比拼要素。公民新闻借助传播技术的革新与传播手段的进步,不断刷新着新闻时效,同时也将新闻的时效性带入新的时空概念。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不仅要满足受众在第一时间获悉新闻的需要,同时要在新闻的时间跨度上具有延展性,不仅要在横向上满足受众在某一时间点获取特定信息的愿望,还要在纵向上满足受众了解某一新闻事件发展演变的需求。公民新闻的优势在于公民记者的庞大数量和广阔地域性,使新闻信息的传播不仅能够与事件发生同时,而且能够与事件发展同步。

接近性与亲近性。传统意义上新闻的接近性主要包括地理上的接近与心理上的接近两部分内容。但是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一方面互联网强化了地球村的概念,突破了地域的界限,另一方面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出现,在精确地理定位的同时,也在不断冲击受众对于自我存在的认知。借助新媒体平台,公民新闻突破了地域和心理层面的局限,倾向于从公民自身的视角出发寻找和记录新闻。公民记者更注意新闻与“我”的关系,更具亲近性的新闻报道不再是发生地域在“我”附近的报道,而是与“我”的移动社交圈更为贴合的新闻报道。

趣味性与人文性。趣味性就是新闻信息富有人情味和高尚生活情趣的部分,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网络文化与娱乐精神有着天然的契合性,在娱乐文化的冲击下,新闻的趣味性正在被无限放大,甚至出现了新闻娱乐化的危险倾向。公民意识的崛起与民主参与精神的成长是对新闻娱乐化的一种平衡和矫正。公民新闻作为公民自觉参与信息传播的行为,去专业化的传播内容与话语建构方式使其在新闻信息中常常渗透着人文关怀。当人们在感官刺激和情绪宣泄之后,感到空虚和孤独的时刻,公民新闻中的人文关怀将让钢筋水泥丛林中迷失的人群得到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升华。

重要性与工具性。新闻的重要性主要指新闻与社会生活或者受众切身利益的密切程度。随着公民对于新闻传播的主动参与,新闻与受众切身利益的密切程度被愈加凸显,新闻的工具性得到了传播媒介的重视。艾伦·鲁宾曾把媒体的使用分为两种类型:仪式性的和工具性的。仪式性的使用比较被动,缺乏明确目标,把媒体使用当成一种习惯性的消磨时间和娱乐放松的活动;而工具性的使用则主动性较强,具有明确目标,参与程度高,“它为了某种信息需求而搜索特定的媒体内容,会导致人们接触大量新闻和信息性内容”。②按照艾伦·鲁宾的理论,新媒体环境下的公民新闻传播显然倾向于工具性的使用氛围,新闻信息解决问题、指导实践的作用被强化。

显著性与草根性。新闻的显著性突出的是新闻的名人效应,公民新闻的兴起则意味着,名人新闻的领域之外,“草根新闻”的场域迅速扩大。公民新闻的参与意识与新媒体的草根精神相契合,公民新闻对传统媒体权威性的解构以及非权威信息的膨胀,使“去名人化”成为受众新的接受习惯,民本取向、平民视角随之盛行。草根新闻的涌现使新闻传播逐渐走出名人策略的宏大叙事,对草根新闻的价值挖掘成为新闻媒体在雷同题材竞争中推陈出新的重要棋子和筹码。这种传播价值转向,除了搭建起讲述老百姓自己故事的舞台,也使明天的历史因为多了鲜活的细节变得真实而饱满。

创造社会媒介记忆

新媒体的零门槛进入使公民记者在虚拟空间内获得了社会参与与自我表达的场域,公民记者通过图像、视频、语音、文字等多种形式对身边的新闻信息进行记录和发布,从不同的专业背景、社会立场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和关注。公民记者在行使公民权利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社会媒介记忆,新媒体和公民新闻的自身属性决定了这种社会媒介记忆的个性化特征。

1.媒介记忆的碎片化

新媒体时代,作为后现代文化的代表元素,碎片化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特征:新闻信息被超链接和导航栏肢解成信息碎片;微博的字数限制在140个字之内,微信的语音长度限制在60秒之内;甚至人们的时间也被固定的节点割裂成片段。在此背景下,公民新闻的内容生产也难以避免碎片化的倾向。

作为当前公民新闻的主要发布平台,微博的碎片化特征极为鲜明。公民新闻不再是“5个W”要素齐全的完整新闻,而是被割裂成片段的信息碎片,新闻要素中的重点信息得到了强化,其他方面的内容则被模糊和弱化。去深度、去权威、去中心的发言模式,使公民记者在微博空间中的议程设置缺乏持续性,鲜有议题能在微博中成为公民记者们长期关注的焦点,新闻事件中暴露出的社会问题常常不了了之,未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民主进程的进步。公民新闻的碎片化状态不仅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也冲淡了新闻内容的深度,致使人们的媒介记忆呈现出割裂的状态。浅文字、浅阅读带来的浅思考,加剧了社会媒介记忆的破碎感,新闻真相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2.媒介记忆的个人化

“对同一个事实的记忆可以被置于多个框架之中。而这些框架是不同的集体记忆的产物。”③这是莫里斯·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一書中最重要的观点,他强调的是社会对于个人记忆的塑造作用。随着公民记者队伍的不断壮大以及公民新闻数量的激增,新媒体语境下的社会集体记忆更多地被打上了个人色彩的烙印。个性化的新闻解读和观点陈述使得媒介记忆成为大量个人记忆的各自为战与聚合。“私人领域浮现出公共空间”,“平凡人物群体亮相”成为媒介记忆个人化的重要特征。

公民新闻带来的个体记忆涌现,使在构成社会集体记忆的过程中,个体的声音和观点逐渐得到凸显,以往被媒介宏大叙事所忽视的细节和角落得以展现,以往被媒介强大舆论攻势所淹没的声音有机会被发觉。在公民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人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增强与彰显,独立的个体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并与群体一道共同创造了社会的媒介记忆。个人化的信息片段汇集成信息流和思想流,从各种新媒体渠道融汇入媒介记忆的海洋,社会媒介记忆的集体化色彩被稀释,而媒介记忆的维度则更为多元。

重构媒介权力版图

媒介权力是指“支配者通过占有、操纵媒介实现对被支配者的信息控制,迫使被支配者(大多数是在不完全知情或自动赞同的情况下)在认知行为和价值判断上服从于支配者的利益要求”。④公民新闻的兴起使受众在与媒体角力过程中势单力薄的地位有所扭转,权力的博弈得到了一种共进与制衡。

1.媒介接近权不断扩张

媒介接近权意味着“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⑤作为受众以传者身份主动参与新闻活动的典型代表,公民新闻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力量摆脱了时间、空间、设备、学识等对媒介参与的束缚,“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麦克风”成为新媒体背景下公民媒介参与的真实写照,公民的媒介接近权正在不断扩张。

作为公民新闻的主要传播载体,新媒体一方面颠覆了从前信息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模式,另一方面创造出边生产边消费的新型模式。不同于传统模式预制罐装式的内容生产,新媒体中的内容生产由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定义,传受双方的界限进一步模糊,传受合一的理念不断强化。公民媒介素养的逐步提升使得公民记者对新媒体的理解与使用更加充分,公民记者的媒体接触在深度和自觉性上逐步提升。

2.公民记者话语权存在局限

话语权理论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提出。他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是知识传播与权力控制的工具,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公民新闻的出现使普通公民拥有了广阔的话语空间,但是公民新闻的话语影响力十分有限。

在公民新闻领域活跃并产生一定话语影响力的仅局限于少数精英公民记者,多数普通公民记者的话语在公民新闻庞大的话语洪流中悄然遁隐。多数公民记者拥有了说话的权利,但是无法将声音向更广泛的人群传递。不仅公民新闻的影响力在其话语体系内部存在不平衡,公民记者的话语影响力与大众媒介的话语影响力也无法相提并论。分散、零散的话语特征使公民新闻的话语力量难以聚集。新媒体平台如何将公民记者的话语影响力放大是值得学界与业界共同探讨的问题。

公民新闻的出现深刻地渗入并改变了新闻传播的媒介生态,改造着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甚至是社会结构。虽然公民新闻的发展依然受到新媒体技术、公民媒介素养、公民参与意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但是公民新闻作为一股重要的解构力量,必将对新闻传播媒介生态的重塑起到推动作用。

注释:

①朱剑虹 吴世文:《论全媒体时代媒介新闻生产的借力与聚力——基于公民新闻的视角》[J],《新闻传播》,2012年第11期

②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 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④何双秋:《媒介技术与媒介权力关系的反思——麦克卢汉思想对于媒介权力研究的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⑤羅昶:《从孟买恐怖袭击事件中的“自媒体”传播看公民新闻背景下的媒介权力转移》[J],《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期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硕士生)

推荐访问:解构 语境 公民 媒体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