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失业者再就业的社区支持网络研究

时间:2023-06-07 14:54: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当前,作为“社区人”的失业者的再就业问题关系着和谐社会的构建。本研究认为社区支持网络具有调动与整合社区各方资源等优势与特性,是为失业者再就业提供经济、精神、行为等社会支持的另一有效路径选择模式,提出了通过整合上级政府部门与其他社区的资源、重构社区失业者的社会资本、调动非营利性组织以及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共同为再就业提供支持的网络模式。

关键词:失业者;再就业;社区;社区支持网络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公平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而稳定有序的社会。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2006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达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失业问题十分严峻。而“失业者”这一弱势社会群体作为新时期改革成本的承担者已越来越引人注目,他们的社会支持和再就业问题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也关系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支持是与弱势群体的存在相伴随的社会行为。现代社会学提出了社会支持的理论概念:它是指为各种社会形态的社会弱势群体即社会生活有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包括正式与非正式支持网络提供的支持。它对于失业者社会功能的恢复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功能。国内外再就业工作的实践表明,再就业已经向社区延伸。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社区建设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制定了积极的社区就业政策,社区服务业也开始向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本研究认为在现阶段应该构建以城市社区为龙头的再就业社区支持网络。社区支持网络属社会支持网之一,与正式支持网(政府、原单位等正式组织提供)、非正式支持网(失业者的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网络提供)共同构成社会支持网络。它是指在政府的指导或扶持下,以自治性社区居委会组织为主体,通过协调与整合社区各方资源,为帮助失业者实现再就业而提供各种支持或服务的总和。该支持网络所涉及的主体有上级政府部门及其他社区、非营利性组织、社会关系网络以及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等。其支持内容包括利用社区的各种资源为失业者再就业提供经济支持、精神支持以及再就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信息提供等行为支持。由于社区支持网络所具有的优势与特性,使其成为为失业者再就业提供社会支持的另一有效路径选择。

一、社区支持网络是失业者再就业的重要载体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时期,失业者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已经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或“社区人”了。他们很可能沉淀在社区中处于与社会“隔绝”甚至“自闭”的状态。帮助“失业者”这一弱势社会群体尽快摆脱困境成功实现再就业可谓是当务之急。而再就业政策的落实,必须有一个社会组织系统作为依托。在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下,构建社区支持网络,对于推动社会工作和社区工作的发展、失业者“助人自助”理念的确立、社会资源的调动和运用、社会问题的预防和解决,都具有极为重要和深远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

第一,“小政府、大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使得部分社会管理职能从政府转移到社会和社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使得社区居委会承担的社会事务越来越多。在各地城市进行的以管理重心下移、增大社区管理权利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使得社区能够发挥自身优势,调动与整合各方资源,为失业者提供更多支持。有学者认为社区就业将成为中国城市就业新的增长点。据调查,即使按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最低水平计算,我国社区就业的份额由3.9%提高到12%,大约可以增加2000万个就业机会。社区支持网络中的社区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也对失业者的再就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二,社区是社会支持资源的主要集聚地。在社区建设中逐渐发育成长起来的社区不仅是一个生活共同体,同时也是社会支持工作的最终落脚点之一,各种社会支持的资源最终要流向居住在社区中的失业者等弱势群体。这种支持可以使失业者享受更直接、快捷的社区服务,增加失业者的社区归属感与情感联系,从而促进失业者的自助与互助。

第三,社区居委会一方面连接正式支持网与失业者,另一方面也能整合社会资本,扩大非正式支持网与失业者之间的联系。社区支持网络强化了社区工作调动社会资源的功能。其所以能够发挥较好的支持救助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社区工作者调动、组织、运用了社会资源,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解决社会问题仅仅依靠政府的“送温暖工程”、依赖尚不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还远远不够,必须动员和运用全社会的力量。社区支持网络正是用网络的方式,把社区内各种层面、各种状况的居民(包括社会关系网)连接在一起,加强和提升了抗拒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

二、完善的再就业社区支持网络模式

要发展城市社区就业事业,解决再就业问题,应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社区支持网络并使各职能部门协调发展。一般说来,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只要社区成员有一定互动关系就可以认为形成了某种初步的网络关系。但是,本研究认为,作为与社区工作密切相联的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其形成必须通过社区工作者的努力,调动社区各方面的资源,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整合社区的力量,积极推动社会支持网络体系的构建,以更好地为失业者再就业提供服务(如图1)。

本研究对网络各方的职能及发展方向界定如下:

(1)发挥社区居委会的核心职能。居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本质上属于社会,是社会性的政治组织。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全能型政府调控模式下(这种模式基本延伸到今天),居委会基本上失去了应有的“自治性”,由社会归属到政府,成为政府派出机构的“派出机构”,从而由自治性的群众组织,基本上变成一个行政性的政府组织。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认为,转型社会时期应该加强社区居委会的自治职能,从行政性回归其原有的自治性,成为真正代表失业者等社区居民利益与愿望的“群众性自治组织”。近年来,社区工作在我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许多城市通过建立社区工作站、培训社区工作者等方式,联合社区内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使社区工作介入到社区服务活动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对于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社区居委会配备社区工作者,或对现有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之成为专业的社区工作者,将能更好地了解和反映社区群众的呼声,发动社区群众关心、支持并参与网络的构建与发展,通过多种形式促使社区问题的解决。这样,具备自治性质的社区居委会可以发动、联系与协调社区内外的各种资源为下岗失业者再就业服务,成为社区支持网络的中心。

(2)整合上级政府及其他社区的资源。社区居委会应利用劳保“四级网络”,积极联系、沟通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区就业服务局、市就业指导中心,向这些部门获取就业信息等资源;联合其他社区,协调与整合其就业再就业资源,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以获取和发布就业信息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岗位。根据笔者2007年夏课题调查发现,保定市有的社区(如钻石社区等)经济较为落后,失业现象比较严重,岗位需求量大;而有的社区(如新一代社区等)一方面居民普遍家庭条件较好,失业现象较少,家政服务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其经济实力较强,内部的企事业单位可以为其他社区失业者提供岗位。这两类社区之间通过资源共享平台互相沟通,实现就业信息共享,达到双赢。

(3)培育并调动社区内非营利组织资源。社区居委会可利用非营利组织寻求资金募集、收集就业信息和相关再就业支持。居委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再就业问题,联合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力量,合理利用资源达到解决再就业问题的每一个具体目标,并积小胜为大胜为社区再就业提供支持。美国的非营利机构是一个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和经济实力的部门。甚至与美国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并列,被称为第三部门。中国城市社区已经出现了服务类、公益类和互助类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社区服务型机构的出现对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第三部门的发展意味着国家力量从社会的更多领域退出,从而使社会的自组织力量得到加强。社区非营利组织可以动员广泛的社会参与,募集各种资源,为那些亟需各种服务,但又很少得到帮助的失业者等弱势群体给予有效的援助,提供可能的发展机会和培育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培育和促进社区非营利组织发展,如政府和社会各界予以政策支持和宽松的发展环境,并且创造条件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参与进来。

(4)重构社区中的社会关系网。社区居委会可利用所有失业者及其它社区居民的“社会关系网”为失业者提供服务支持。虽然中外学者们对中国社会关系网络的特征、功能、结构等尚存在不少争论,但都肯定“社会关系网”是中国的一个社会事实(social fact),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或文化的基调。如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提出中国社会结构是由自我一圈圈向外扩展的私人网络构成的。然而,正如许多学者都注意到,特殊主义仍然是这个关系网的显著特征,即以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同乡)关系为基础。而流动迁移和现代生活方式大大破坏了这种传统关系的完整性和特殊性,使之再不能完全承担以前由家庭或亲族群体承担的功能,例如扶持照顾、资金援助或借贷、劳力援助以及工作机会提供等。因此,本研究认为,在城市社区中应发展新的邻里关系或社区组织,使之适合于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和失业者需求。这种关系是以普遍主义为出发点的,跨越狭窄的血缘、亲缘、私缘、业缘和地缘关系。社区组织需要挖掘和充分利用嵌入失业者“关系网”中的社会资本,通过资源整合为所有失业者共享。社区支持网络中的失业者除了通过与其他失业者的互动还可以从社区组织关系中获得嵌入社会关系网中的社会资本。

(5)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事业。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和方便活动向社区要岗位。就我国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而言,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事业,不仅对于完善社区功能,改进社区管理,营造环境优美、生活方便的居住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是推动社区就业、促进再就业工程向纵深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根据服务对象或服务内容的不同,社区再就业岗位大体可分为三大类:①便民利民服务类。即与居民吃、穿、住、行、娱乐、健身等方面的相关服务领域。如便民商业网点,入户家政服务,社区生活市场,卫生文化服务等。②公益性岗位类。公益性岗位是指由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投资开发的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公益性服务岗位。主要从事“四保”(即保洁、保绿、保安、保养)等相关服务,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由于这一领域就业岗位数量相对稳定,对体能和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低,并且是由政府直接掌握,很适合政府用于对特困群众的托底安置,对于解决下岗职工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③后勤保障服务类。即为社区内的各类单位所提供的相关服务。随着企业、机关、高校后勤保障社会化步伐的加快,此类服务需求将会大幅度提高,并逐步走向产业化。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

参考文献:

[1]杨宜勇.“社区就业”中国城市就业新的增长点[N].光明日报,2002-06-11(第2版).

[2]黎熙元,童晓频,蒋廉雄.社区建设——理念、实践与模式比较[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金双秋.以社会学的“社会支持”理论构建弱势群体的社区支持综合网络[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18-21.

[4]张友琴.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J].厦门大学学报,2002,3:100.

[5]周沛.社区工作中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及其意义[J].社会科学研究,2003,3:91-96.

推荐访问:失业者 再就业 支持 城市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