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网络传播格局中的报纸深度报道

时间:2023-06-07 14:3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深度报道是一种运用解释、分析的方法,从新闻事件所关联的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现实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本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报纸上的深度报道大都是长篇的或连续的,在版面安排上一般会被强化处理,因而更容易被读者重视。由于深度报道往往都揭示着与最大多数读者有关系的重要社会问题,因而读者的阅读兴趣最大,读者群也最广泛。因此搞好深度报道对于提升报纸在读者中的影响力,展示报纸在解决各种重要社会问题方面独具的舆论力量,推进社会发展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更是纸质媒体在网络传播格局中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网络传播格局对报纸深度报道的挑战和机遇

当今社会以互联网为主线架构的传播格局使得各种信息的传递快捷而多样,人们过去所说的信息爆炸很好地形容了今天网络传播的现状,在信息发布和获取方面,地球真的成了一个村,互联网信息快捷迅猛扑面而来的同时,微博把无数个个体末端变成了新闻信息的发布者,手机的多功能化,3G电信网的发展把手机看新闻、手机看电视变成了十分简单的事情,对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们来说,由网络发展带来的传播格局不仅让他们充分地享受着信息传播和获取的便捷,更把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的主导地位一而再再而三地弱化,尤其是网络的实时传播功能,使报纸的新闻信息成了“昨日黄花”,报纸报道的昨天新闻,对于每天接触互联网和用手机看信息的人来说,早已成了旧闻。过去报纸等主流媒体所享有的信息发布的主导地位已经不在,单从传播新闻信息的角度来看,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地位已经或正在被边缘化。

然而,互联网传播不仅带来了信息传播快速和简单的一面,同时带来了信息传播不实和混乱的一面。微博传递的信息带有个人主观片面的特性,网友评论更是杂乱而偏激,手机新闻更多是短消息,当人们对于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和复杂的新闻事件需要探求真相或者追寻本质时,对报纸等主流媒体的报道和分析会产生一种期待。在网络传播的喧嚣和嘈杂中,人们会特别重视主流媒体的声音。这个时候读者会对报纸产生一种“深读”需求,既希望看到一向以严谨和深刻著称的报纸会怎样分析和阐述这些新闻事件,会怎样评论这些社会现象,他们会格外期待报纸的深度报道。报纸等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在这样的时候会显得格外受重视,因为这是主流媒体的主流声音。读者此时对报纸等主流媒体的新闻关注是一种深读的心理期待。当然这不是说,只有在一片争论声中,报纸的深度报道才有用武之地,其实,许多报纸率先披露的深度报道不但显示主流声音的品格,更能引领舆论潮流,在网络传播格局中倍受关注,这个时候报纸的主流媒体的地位会更受重视。所以说网络传播对报纸等主流媒体既有挑战,又是机遇。对报纸的深度报道更是如此。《南方日报》的《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系列的一些报道会让读者喜欢和信服,产生特别好的传播效果,就是很好的范例。业界有评论说:深度报道是《南方周末》的一块宝,它是处于网络信息爆炸的传播环境中,海量信息对纸媒冲击条件下,报纸依然巍然不动的中坚力量。在目前网络传播格局下,《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反而成了报纸坚挺不衰的脊梁。

二、报纸深度报道的应有品格

纵观《南方周末》和《中国青年报》的深度报道,可以发现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般都选择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新闻事件来给予关注,,比如社会制度上的变革、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变化、政府的决策对国家和社会不同阶级乃至个人的命运影响、社会法治与道德伦理的冲突;官场的现象、城乡人群生活状态、社会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城市建设等公共事物与个人利益的冲突等。这些领域的报道都是百姓关注的话题,又是与大多数人利益相关的,必然有深度可挖。

那么我们在策划和采写报纸深度报道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换言之,报纸深度报道应该具有哪些品格呢?

(一)大视野全角度反映社会现实

报纸的深度报道应该以纵观全社会的大视野来扫描和记录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选取这样的问题做报道时,不应该就事论事,而是应该考虑这样的报道会牵涉到社会哪些方面哪些阶层的利益。一个新事物的推行,或者一项新政策的推广,会对社会各阶层带来什么样变化。记者在报道这样的新事物时,应该比新政策的制定者和推广者考虑的更全面更客观;或者是通过记者的眼睛,看到新政策的制定者和推广者原本没有想到的问题。而全角度反映社会现实,是要求记者在采访和报道这些事件和问题时,不止从一个角度去记录和反应,而是要通过深入采访,从这个事件和这一问题相关联的各个层面去采访报道,设身处地的反映各个层面的声音,反映各个层面的正当诉求,以期使这些问题得到最妥善的处理。在做这样的深度报道时 尤其要重视大多数群众的利益,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声音。

(二)在纷繁世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由于深度报道往往选择关联社会各个层面的事物作报道对象,因而媒体和记者能否把握事物的本质是报道成败的关键,尤其是对新事物和新政策所做的报道,由于这些新事物和新政策以前没有出现过,很难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这就需要媒体和记者有较高的认识水平。要想在纷繁世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一方面要求记者必须深入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能以公正客观地角度作出报道,另一方面需要本着真正处于公心,不以某个阶层或群体的单方利益衡量事物的对错,不唯上、不唯权、不唯利 ,而以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报道才能公正客观,让大多数读者信服。

(三)观点鲜明敢为人先

报纸的深度报道不是资料总汇,不能跟风,也不能炒冷饭,观点更不能模棱两可。事实越准确越好,观点越鲜明越好,最好是独家报道,敢开先河,敢发第一声。比如《南方周末》率先报道的孙志刚案,直接推动了暂住证制度的废止。比如《中国青年报》《冰点》报道警察抓走吸毒女却饿死了她三岁的小女儿,推动了人性化执法的进步等,都是振聋发聩的先声夺人,使得报纸深度报道直接起到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从而使这些媒体具有了极大地影响力,使得这些媒体有了更多的忠实读者,在网络传播格局中更加彰显了主流媒体的公正品格。

三、利用网络传播格局搞好报纸深度报道

正像网络传播格局给纸质媒体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机遇一样,网络传播格局也为我们做好报纸深度报道带来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利用有利的一面,对不利的方面做到心中有数,在不断发展的网络传播格局中,因势利导,把报纸深度报道做的更好。

(一)利用网络传播了解各个方面的观点和诉求

互联网的开放和高效有利于我们在短时间内快速地了解和掌握各个层面对某一问题的各种不同观点,这无论是对我们确定报纸深度报道的选题,还是确立选题之后要了解各个层面的观点和诉求都是很有帮助的,有时真的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尽知各方意见,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快捷和高效。但是,我们决不能就此忽视了实地深入采访的环节,这可是我们记者的基本功和看家本事。网络传播提供的各种观点再详尽,也必须经过做深度报道的记者去实地采访来验证。尤其是在现阶段,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使用率还因为设备条件、知识程度的限制而产生群体差异,比如农村使用者少于城市使用者;老年人少于青年人;边远地区生活的人少于经济发展中心的人等等,对于有些牵涉到全社会的问题的反映和诉求,关联最密切的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观点和诉求又是在网络传播中很难看到,这是我们所必须给予充分注意的问题。

(二)不轻易采用互联网上的现成观点

对于一些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互联网上往往有些现成的观点,这些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轻易采用。原因是,一部分现成观点可能是网络媒体等做出的,是不是准确客观,都应该打个问号;网络媒体做出的观点和表态是否适应报纸使用也是个未知数,即使这些观点和表态都正确,报纸深度报道如果不挖掘地更深,表述地更科学,照搬或者转用网络媒体的报道都是不明智的。另外,网络传播中的有些现成观点是来自个人、利益相关的单位、某个群体的意见,他们的观点往往有失偏颇,也是我们不能轻易采用的。报纸要做好深度报道,记者必须带着问号到实地进行深入采访,最好能掌握到别的媒体未能掌握的事例和材料,这样才能有新意,有力度。

(三)利用网络传播环境强化报纸深度报道的影响力

报纸在对一些社会关注的问题做出深度报道后,也应该强化利用网络去加大传播力度。除了在报纸自己的网站上作势外,还应该让这些深度报道尽量多的挤进网络中。实际上,只要报纸的深度报道做得好,各个网站都会转发刊用,只不过我们强调这个问题,是说不仅要等着网媒转发刊用,还应该用心谋划,争取报纸深度报道影响力的最大化。

在近年来的新闻工作实践中,我们也曾尝试做过一些深度报道,比如推进生态养猪的《让更多猪娃睡上发酵床》和后续的《生态农业为全域城市化添彩》,对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一些好的作用。今后我们会更加注重做好报纸的深度报道,为纸质媒体在网络传播格局中生存、发展、壮大做出更多努力。

推荐访问:网络传播 格局 报纸 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