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课程的源头活水

时间:2023-06-07 11:48: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为了使教学更接近现实的社会生活,课程资源应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使学生能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中获得生动、多样的直接经验。

一、重视社会问题的代表性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将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跟《品德与社会》课程有机整合,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基本的公民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水污染、垃圾成山、绿地减少、野生动物濒危、空气污染指数上升等,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生活垃圾司空见惯,与人们的关系最密切,我引导学生对生活垃圾处理问题进行研究,发现生活垃圾数量惊人,我国每年可利用而未得到利用的废弃物的价值达250亿元,约有300万吨废钢铁、600万吨废纸未得到回收利用,塑料废弃量达100多万吨。这些垃圾严重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其实,垃圾是在错误的时间放在错误地点的资源,将垃圾回收利用,既能减少污染,又能有效缓解资源危机。分类处理生活垃圾人人有责,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但是分类处理生活垃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市民共同参与、环卫积极配合、政府大力倡导、企业鼎力支持。孩子们在制定行动计划的过程中积极地向市民宣传,为环卫部门想办法,为政府决策出点子,增长了知识,了解了社会,锻炼了能力,强化了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二、 捕捉突发事件的即时性

教材内容总是相对滞后的,而社会的发展是永不停步的,所以,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新时代的课程资源,不断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与时俱进。

太湖蓝藻、洞庭湖鼠灾、非典、手足口病、汶川地震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爱心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人类不关爱大自然,破坏生态平衡,大自然必然会发怒,反过来惩罚人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全人类的美好品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后,我要求学生时刻关注灾情,留心我校长期帮扶结对的北川通口希望小学的情况。孩子们同情灾区,心系灾民,他们被全国军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壮举所震撼,积极行动,踊跃捐款,奉献爱心,在实践中进行爱的洗礼。我们将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一个个潸然泪下的故事,引入课堂。灾区孩子"挺直民族不屈的脊梁",深深震撼着同学们的心灵:高举稚嫩的臂膀,躺着也能行标准队礼的坚强娃娃——小郎争;废墟里打电筒看书的贫困好学的女孩邓清清;下肢骨折,右腿严重变形,上面还压着一块大石头,令死神望而却步的顽强女孩小高银;被困废墟,带同学一起高唱《团结就是力量》的坚韧女孩郭婷婷;张口要可乐,答应截肢的"逗乐忧伤中国"的阳光男孩薛枭;被压在废墟中,唱起儿歌《两只老虎》,让救援现场的所有人都觉得震耳欲聋的充满乐观精神的一年级小女孩任思雨……在深切哀悼遇难同胞的日子里,我们感受中华民族的空前凝聚力,学生也更深刻地懂得了感恩、坚强。大难临头,可以悲伤,但更需要冷静、振作,鼓起抗灾的信心,扬起生活的风帆,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坚韧不屈。

三、 关注日常行为的倾向性

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学生的行为常常出现反复,校园伤害事故防不胜防。我把带有倾向性的不良行为引进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在模拟表演中分析讨论,防患于未然。将认真做眼保健操、减轻奔跑的脚步声与珍爱生命紧密结合,培养科学健体的自觉性,学习科学锻炼的方法;小品表演,将同学之间相互指责的丑态展现在大家面前,嘲笑推卸责任的行为;香樟树被恶意摇摆的可怜自述,激起孩子们的同情、怜悯之心,胜过了爱护小树的空洞说教;健康有益的小游戏的开发与实践体验,使学生的课间活动既丰富多彩,又快乐安全……

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源头活水,回归生活,紧紧围绕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便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责任编辑 王波

推荐访问:源头活水 课程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