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的意识形态与佛教文化

时间:2023-06-07 08:30:1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一、敦煌的所见所闻

大漠、戈壁、驼铃、莫高窟、丝绸之路……对于曾未去过的笔者来说,那一直有着一种神秘感潜伏在心中,于是,那时起,遥远的西北便成为了笔者梦中一直向往的目的地。

2015年9月,2015级MFA研究生很荣幸得到学院院领导的支持,跟随我们一起踏上了西北为期七天的学习实践,在学习的日程中,学院精心给我们安排了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到西北大学敦煌学院来给我们讲述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圣地——敦煌。

“敦,大也;煌,盛业”正如其名。盛大的敦煌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学院和我们一起怀着憧憬的心情来到了举世闻名的—莫高窟,曾经无数次在文字图画的描述中惊叹过莫高窟壁画艺术中的奇迹。

在今天,笔者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我们首先坐车经过了炎热干燥的茫茫戈壁沙漠,来到了莫高窟,这时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来到莫高窟的大门时,浮现在眼前的却是那九层楼,这座九层楼也是莫高窟的第96窟,人们习惯上称“大佛殿”,当笔者踏进这九层楼的大门时,看到却是高35.5米的弥勒大佛,让笔者心灵为之震撼。这也大概是国人对大佛的敬畏和信仰心理吧,从九层楼出来之后讲解员带着我们参观了几个特窟和大众参观的窟,进入其他洞窟的时候,一股清凉的空气扑面而来,四壁辉煌的壁画,窟顶绚丽华盖,地上精美的花砖,庄严静穆的佛陀,面带微笑的菩萨……而印象最深的就是释迦牟尼佛旁边的两位弟子迦叶和阿难。这一切都使你仿佛置身于超然世外的净土世界。

给笔者印象最深的就是220窟(特窟)始建于初唐时期,讲解员告诉我们这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初唐石窟。这也是我们从九层楼出来看到的第一个特窟,它共分为三个地方,第一个是左壁,根据《佛说阿弥陀经》画成的西方极乐世界图,第二个是右壁,根据《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绘成。正壁是唐朝时期塑的一佛二弟子。220窟也为学舞蹈艺术的人带来了很多的财富。在壁画中也出现了很多由经变画所呈现的故事,也呈现了佛教文化的精髓,在洞窟中右壁呈现出规模巨大的舞乐场面,映入笔者眼帘的就是那两组舞伎,一组展臂挥巾,綹发飘扬,似在旋转;一组举臂提脚,纵横腾踏,据笔者了解这大概就是传自中亚的胡旋舞和胡腾舞吧。

二、从专业的角度来谈谈佛教文化中的舞蹈意识形态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后传入许多印度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一种宗教文化,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吸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部分,在一些国家,佛教文化甚至成为当地民众的主流思想。

中国舞蹈自佛教传入以来,也从中吸收了许多精华,尤其是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尤为突出,目睹“飞天”(在释迦摩尼讲经过程中的一个用歌舞形式来供佛的天人)千姿百态,飘逸优雅的身形,就可见佛教对中国舞蹈带来的丰富文化。例如西域的(龟茲乐舞)则是前秦苻坚派遣吕光等人打败龟茲,将鸠摩罗什迎回时传入;龟茲乐舞是我国最早吸取了佛教文化精髓之一的。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乐相融合,发展出了著名的《西凉乐》。

在日本,经印度、西域、中国、韩国传入的舞蹈,常常被作为佛教仪式、供养、布教的用具,而发展出一套独特的佛教舞蹈。

在我国的舞蹈艺术中,也有很多承载了佛教文化中的精髓。而且我国少数的民族民间舞也吸取了佛教文化的经典,例如藏族舞蹈和藏剧,在藏剧中舞蹈是一直占有重大的地位,例如“云乘王子”“索白旺曲”等都取材于佛经故事,而“文成公主”则显示佛教在藏汉文化交流中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佛教文化在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中最尤为突出的是藏传佛教舞蹈的形成,也是本民族的一种宗教信仰。在藏戏的表演中演员所带的面具是作为一种象征符号,一种社会存在,从藏面具内涵看,他与藏传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们常见的寺庙法会中,看到这些戴着面具跳舞的演员似鬼怪一样,他们将人和神连为一体,为宗教的仪轨服务,从而传达宗教的种种神秘观念。悬挂面具也具有种种这种社会特征,据笔者了解,他们代表着各种不同阶层的人物,或是灵魂魔鬼,或是佛教仇敌,或是被降服的女魔等等。供奉这些面具,意在向人们表示佛的伟大,让人从中感受善和恶的意义,同样,藏戏面具在表现戏剧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佛教文化的意义。

那么这次笔者也是第一次接触到敦煌舞,以前只是从侧面了解过和听说过,但不知道来源于哪里?在这次学习过程中,很荣幸的接触到了敦煌舞蹈,通过这次学习实践也使笔者对敦煌舞蹈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敦煌舞蹈来源于莫高窟中的佛教壁画,基本在每一个洞窟中你都能看到经典的舞姿“飞天”形象,就像笔者接触到的史老师教我们的敦煌舞蹈组合《伎乐天三十六姿》“伎乐舞姿”“药叉”“金刚”“迦凌频迦”等一些具有人物形象的舞姿。这些舞姿都来自于敦煌佛教壁画中的形象。而这些舞姿形象都依据的是112窟唐朝经变画中的伎乐菩萨,在学习过程中使笔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而在莫高窟的壁画中大多都来自于佛教的经变故事,自佛教传入我国以来,为我们带了不可磨灭的文化,不管从绘画中还是舞蹈艺术中,都给艺术创作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使我们在创作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佛教文化在舞蹈中的作用是我们一直要去探究的文化堡垒。

敦煌舞姿在编导的技法训练中,认为可以归纳为限制性舞姿。那么最突出的是“反弹琵琶”“飞天”舞姿,在限制性编舞技法中属于三度空间的一类。以一个元素点为基准,从这个元素点予以发展不同的舞姿,也是从敦煌壁画中的一个形象来发展的舞蹈形象特征,其实也代表了佛教在舞蹈中的一个意识形态。如果在创编过程中,它展现了舞蹈的限制性空间运用。也把人物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把佛教壁画的人物形象变得生动而又美丽。凸显出了舞蹈艺术在佛教壁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贡献。例如舞蹈作品《飞天》,就是以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形象,七名舞者身體与舞台平行,或与舞台垂直,他们的右腿便是全身的支撑点,被固定在舞台上,而表现出了在这种限制性的环境下用肢体语言来描绘壁画中女性的柔美的一面。也可以是说用身体的任何关节来展现,所以,可以说佛教文化对于舞蹈艺术创作给与了丰厚的意识形态。其次也引申出另外一个观点,告诉编导在以后的创作作品中可以一个限制性的动作为基准来完成所要表达的人物形象和内心情感。

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谈一下笔者的感受

敦煌莫高窟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也是先人们留下的丰富文化宝藏。在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上,却往往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而没有真正深入到传统文化中去,却被西方的文化所稀释。不能说西方文化不好,但作为一名生活在有着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大国中,应该深知肩上的重任,有一句话曾经说得很好:“一个国家的成败,而在于它的文化,而不在于它的军事有多强大”。所以应该有一种文化精神给我们带来的文化自信。

敦煌之行,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当踏进莫高窟时,去看那经文被画家翻译出来之后画到了墙上,形成了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壁画。在这里看到了画家们对佛家文化的一种信仰,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敬仰。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不该让这么丰富的文化宝藏埋没在土里、墙中,为何我们不去挖掘?不去传承?不去研究?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一直强调我们要文化自信,我们的自信应该超越西方,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向全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记得曾经有一位舞蹈届老前辈说过一句话:“你们有的,我们也有,我们有的,你们却没有。”笔者的理解就是:“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何我们不深入挖掘传播,却逐渐的被西方文化稀释,在这并不是要摒弃西方芭蕾和现代舞,但我国传统文化更应该去保护、传承、传播,让更多的世界人了解,作为中国人更应该沉下心来去挖掘、去研究、才能真正感知到其中的魅力与价值。

最后,笔者从多方面的角度来谈了谈此次敦煌之行的感受,也是对自己以后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并且要做到“文化自信”“文化传承”“文化传播”这十二个字。才能基本为舞蹈艺术做出一定的贡献。

作者简介:蔡东燐,男,四川成都人,北京舞蹈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军旅舞蹈。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 舞蹈 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