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理念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初探

时间:2023-06-06 10:30: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方式被动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普遍存在。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来审视我们前面走过的路,我们的着力点还需进一步端正和明确,实施策略还需进一步调整和改进。

新课程改革根本改变了应试教育,但应试教育给现阶段教育教学留下的后遗症仍然存在,尤其是在比较偏远的农村山区,可以说新课程改革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教育观念还没很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笔者所在的学校,总会有意无意中听到诸如“都讲多少遍了,还不会!笨死了!”“回家为什么不写作业!”之类的话语,每次我都在深刻地反应我的教育生涯。

特别是又一次几个学生在操场上玩耍,一个学生把另一个学生推到了,摔破了皮,班主任见状怒气冲冲的走过去呵斥道:“你们怎么老捣乱,明天叫家长来。”而当时我从他们无邪的眼中看到了一连串的问号,他们可能最终也弄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儿,他们记住的只是老师的斥责。

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某教师执教《嫦娥》一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教室鸦雀无声,老师很着急,没再等待学生的思考探究,就逐句讲起来。如此教学古诗怎样让学生领略诗中丰富优美的意境呢?其实,这位教师如果让学生联系诗后注释、插图及诗中包含的神话故事来理解大意,也就不会这么难,他的语文课堂就会平添几分语文的本色、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许多。

老师教多少,就学多少,怎么教,就怎么学,不教就不学。如解一道方程应用题时,老师说这道题可以用除法做,学生不会想为什么用除法解,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其实这与老师的教学方式也是有很大关系的。可以说,教师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学生能不能积极地思考和多维的互动,能不能在课堂中收获童趣的流露和人文的关怀。

因此,我们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首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被逼迫、斥责的状态下被动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事倍功半;相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效果必定事半功倍。教师真正尊重学生、发自内心地赞赏学生。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不能伤害学习成绩不好、智力发育缓慢、有严重缺点这类学生的自尊心。此外,教师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他们的兴趣、爱好、专长,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例如:教师提出一个科学性的问题:朱顶鹤的头为什么那么红?(此时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抱着和学生探讨的语气来问。)学生的回答都会非常具有想象力:有的说是它怕羞,见着游客而脸红;有的则认为是爱美;有的说是戴着红花等等。对这些说法教师应给予一定的肯定与鼓励,最后讲清科学性,是它的食物——红色的蜜中的色素使其红的。学生就会在轻松的探讨中获得知识。

其次,变“我学会了”为“我会学了”。“学会”重在接收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为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掌握,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新性学习。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我们不能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给他们创造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改变以前“老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的思想,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悟,总结出学习知识的方法。学习上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要轻易告诉学生方向,而是引导学生怎样去辨别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他们走,而是唤起他们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们不断向上攀登。比如:表演组合、音乐组合等。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舞蹈动作来表现曲子的意境,有的用音乐旋律来诠释自己的理解。

最后,变“一刀切”为“见客发货”。“一刀切”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现代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他们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所需要的时间、掌握的程度以及所需要的帮助也是不同的,作为教师要为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当然,要真正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业务水平也需要在学习工作中不断总结提高,特别是要坚持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推荐访问:初探 学生学习 教学理念 方式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