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艺术

时间:2023-06-06 09:4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关键词】 教师;学生;情感交流;目标;

语言技巧;关心;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0—0035—01

教育教学是一个情感的过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地愉快地学习和生活。作为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并且也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和学生进行交流,做到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碰撞,而决不是简单地加强管理就能解决问题。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为一个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使情感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交流要有明确的目标

学校教育就是要通过师生间的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使情感、身心健康发展。通常情况下,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不外这样几个目的:一是控制或纠正错误行为,认清错误,摆正方向;二是激励表扬,进一步改善提高;三是表达某种情绪,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四是流通信息,增强合作或团体意识。

在平时的工作中,有些老师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和学生泛泛交谈,没有明确的目标,以为这样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增加自己的亲和力,其实,这样的谈话如过眼云烟,不会产生多大的效果。多了,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负累。所以,和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应该尽量确定出明确的主题或目标

教师只有自己确定了明确的交流目标,才能掌握交流的主动权;也只有目标清楚了,才能针对沟通对象的需要、心理、个性等因素做好相关的信息准备;有了充分的准备,才能熟练运用适当的交流沟通方式,寻求到师生间的共识,从而达成预期的效果。

二、交流要讲究语言技巧

莎士比亚曾说过:“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冗长的语言是肤浅的藻饰。”讲究语言艺术,提高沟通语言的简练性、准确性、针对性和趣味性,可以大大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教师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语言的海洋,越说越有理,越说越情绪激昂,华丽的废话一大篇,搞得学生一头雾水。所以,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决不可以攻击学生的品行,不要拔出萝卜带出泥,因为学生一个小小的错误,连带对学生以前的一连串错误或不良表现进行数落,这是我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往往在我们连珠炮似的批评教育中,学生会觉得是在开他的批斗会,不满和抵触情绪一旦蔓延,势必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最后是双方互不买账,不欢而散。

语言的冗长,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不自觉大量运用了责备羞辱、道德说教、威胁利诱、评价预测、命令指使、嘲讽奚落、训诫指责等语言表述方式,这样的语言会让学生逐渐变得冷漠、粗俗甚至丧失人性。作为教师,我们想办法通过恰当的语言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自身内心世界的信任,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为此,在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所要表述的语言进行过滤,不可信马由缰,絮絮叨叨,让情绪控制了语言,这样不仅离题千里,还造成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把一场原本可以愉快结束的谈话变成了师生双方的情绪对抗。

三、交流要注重关心、尊重学生

在师生的交流中,关心与尊重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只有把关心与尊重放在首位,才能以平等的心态进入与学生的正常交流之中,居高临下的交流只能是被训斥与命令,其结果也只能是被压抑与反抗。

其次,只有把关心尊重对方放在首位,才能在交流中关注对方的反应与态度,从而认真地与对方协商,达成共识。

最后,只有在相互的关心与尊重中,达成的共识才能得到具体的实施,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保持沟通的持续有效。

因此,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不能与学生“较劲”,把师生之间的交流教育变成私人之间的相互报复,我们要有冷静的心态,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教育的真谛。

四、交流方式要多样

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次谈话、一个便条、一个活动,都可以成为师生间沟通的方式。常言说“教无定法”。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也是一样,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变化,决定了教育学生的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师生沟通的方式必须根据环境、心理、事件等具体条件的变化而调整。

单纯的语言训导与交流,常会让师生觉得厌倦。改变一下方式,既可以调整情绪,也可以获得很多意外的收获。潦草的作业本上一句调侃的话语、对课堂上做小动作的学生一个严厉的暗示、周记本上的叮咛与安慰、学生情绪波动时我们对她肩头的一个轻拍、学生失意时我们一个鼓励的眼神……这些于无声处传递出的信息,已经让学生心领神会了。在教学中,只有善于随时调整自己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不断变化,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也才能增强沟通的有效性。

编辑:郭裕嘉

推荐访问:教师 艺术 学生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