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乡土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文明新农村

时间:2023-06-04 13:24: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报告指出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而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乡土文化建设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乡土文化是劳动者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它对当地老百姓的行为习惯,思想动态,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覆盖了物质和非物质各个领域。就如笔者所处的闽南地区而言,乡土文化包括:戏剧、曲艺、答嘴鼓、歌谣、绝活杂耍等。是勤劳智慧的闽南人民在漫长的劳动和生活中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闽南当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也反映了该地区百姓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加强农村乡土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体系,构筑和谐文明新农村,适应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那么,笔者所处的漳浦县深土镇,乡土文化建设现状怎样呢?

一、我镇当前乡土文化现状

漳浦县深土镇位于福建省闽南沿海,总面积70.1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人口5.4万多人,有一个综合文化站,19个村级文化室,19个农家书屋,13类8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土楼、八卦堡、古民居群、规模较大的宗祠庙宇等物质文化遗产40多处,系省级文明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乡土文化底蕴深厚,是唐宋遗音“竹马戏”,“闽南八音”的主要发源地。有全国文保单位锦江楼,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皮定钧将军陵园,全国身边百名好人,省优秀共产党员,感动漳州人物林莲花等人文元素。

近年来,笔者致力于本乡镇乡土文化的调查,发现相当多的乡土文化遗存已经或正面临着被摧毁、被遗忘的绝境。各行各业,百舸争流,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新生代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致许多非遗面临着被边缘、失传的危险,加上传承之人往往知识水平偏低,年龄结构偏大,大抵花甲年齡,家族祖传类如民间中医、民间戏剧等等。只有部分的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人生礼仪、传统节日,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这得益于各级政府对于非遗的日益重视。民间信仰、传统节日有着“老树春深更著花”的逐年复兴趋势,成了维系亲情、血缘的纽带,成了海峡两岸族亲沟通联谊的桥梁。如每一年陈氏后裔都要举办“爱国爱乡开漳圣王元光文化节”,林氏后裔举办“救苦救难林默娘妈祖文化节”,还有玄天上帝诞辰纪念活动等,届时各地演社戏、舞狮耍龙等多种民俗活动庆典。又如按民间传统习俗,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多个村落摆丁桌、神明巡安、演社戏、穿灯脚、搭灯棚、举社火围城,燃放烟花爆竹,以祈求新的一年家庭平平安安,日子红红火火,财丁兴旺,风调雨顺。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年久失修的宗祠、祖祠,家庙、庙宇等文物古迹修缮一新,光彩夺目,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只是村民们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大抵还停留于物质方面的修缮。另外,有关于家谱、族谱、村史社史的修编尚不尽人意,只停留于零星的村社。

千百年来,乡土文化与闽南人民息息相关,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长期影响着闽南人民的生活,它面临的环境是社会转型期文化生活的必然反映,挖掘闽南乡土文化,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需要。因为失去历史之框就无从谈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二、我镇乡土文化建设发展对策

闽南乡土文化的地域特色在于它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一脉相承,它反映着这块土地上人们的生活习性。尤其是在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使得新生代的年轻人很难与传统的乡土文化有心理上的共鸣和审美上的认同。这是乡土文化的时代滞后性所致。因此,注重地域特色乡土文化的挖掘,并在其中注入时代精神,反映当代人的生活实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营造当代新的乡土文化氛围,不失为保护乡土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责任机制

乡土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基础文化,当地党委、政府必须始终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要建立长效责任管理机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特别是宣委、文化站相关人员更应负起责任,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协管员的作用,实行统一领导,整体规划,上下联动实施,为加强农村乡土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加强乡土文化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水平

当前农村乡土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业务水平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够,许多民间民俗文化处于后继无人的状态,传承乡土文化的人才呈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因此必须:

1.抓业务知识培训,聘请专家不定期对村级文化协管员、乡土文化传承人进行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

2.挖掘人才资源,鼓励离退休教师、干部、回乡创业大学生,民间艺人充实到乡土文化队伍中来,同时与学校联姻,结合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挖掘一批年轻的乡土文化人才,并加于保护、管理、培训和激励。

3.优化整合乡土文化资源,成立乡土文化协会。要有一村一特色的文化团体或协会组织,负责对本地乡土文化进行普查整理和研究创新,指导本地文化人开展自娱自乐,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扩大乡土文化辐射面,为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推动乡土文化可持续的保护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重视。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虽然把加大对农村文化投入作为重头戏来抓,进一步完善镇、村文体设施,纷纷建设一批惠农利农民生项目,基本形成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农家书屋),自然村有文化活动点的三级文化活动网络。但是对乡土文化建设推进缓慢,资金投入有限。

如何保证乡土文化经费可持续投入,正常运作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

1.加强乡土文化重要性的宣传教育,树立“经济致富、文化致强”的理念,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基于多个平台多出人才,用浓郁的乡土文化抵制低級庸俗的文化,从而占领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做到家喻户晓,深入民心。

2.政府因势利导,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形式,抓文明创建,搞文体活动,为乡土文化保护与发展注入厚重的乡土元素和时代土壤,挖掘具有传统特点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保护和培养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能人。

3.多渠道筹措资金,设立乡土文化基金会,给予乡土文化人才精神上的慰藉和物质上的鼓励,让他们有着荣誉感和成就感,当然,还有更多的责任感及使命感。让他们理直气壮,平时能够勤于锻炼,精益求精,练好练绝自己的看家本领,用时挥之即来,来之就能登台演出。

4.开发乡土文化旅游产业,提升乡土文化的社会品牌和经济效益。如今,周边环境对于农村乡土风情的文化旅游正搞得红红火火。我镇的地理位置也是得天独厚(南接六鳌的抽象画廊;北承湖西的赵家堡;东望前亭的火山地质公园;西面旧镇的乌石妈祖……)。利用区位优势,正好乘风扬帆,立足丹山,大作“丹山乡土生态旅游、葛洪仙等名人文化旅游、爱我国家、固我国防——缅怀皮定均将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锦江土楼、西丹古民居文化游;滨海美丽乡村休闲度假游……让农民群众感受到乡土文化的无穷魅力,激发他们保护和发展乡土文化的热情。

“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乡土文化是先进文化扎根农村的基本立足点,乡土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作为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应率先垂范,主动融入,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共建美好精神家园的作用。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发展,就要不断地加强和创新乡土文化建设体系,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构筑和谐文明新农村,为建设和谐社会,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县深土镇文化站)

推荐访问:乡土 文化建设 浅谈 构建和谐 新形势下